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宫廷人物画的局限性及发展,以《二湘图》为例

明代宫廷人物画的局限性及发展,以《二湘图》为例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宫廷的人物画有很多的局限性。总体来说,明代的人物画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种现象一直要到明代晚期才有所改观。图7-13二湘图明文徵明《二湘图》在风格上不能完全算是高古,因为人物的脸型我们同时也能在唐寅或者同时代其他人的画中看到,包括装束,都带有很明显的时代风格。

明代宫廷人物画的局限性及发展,以《二湘图》为例

明代宫廷的人物画有很多的局限性。皇帝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很看重画家的人物画创作,当时的人物画创作带有强烈的道德教化和政治功利的目的,用以借古颂今。总体来说,明代的人物画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种现象一直要到明代晚期才有所改观。不过早期的吴门画家中,文徵明和唐寅也能画人物;明代中期,曾鲸努力从古代优秀肖像画艺术中吸取其精华,作为自己创作的借鉴与底蕴,以独树一帜的画风开创以人物肖像为主的“波臣派”;明代后期的代表性画家是崔子忠和陈洪绶

清代的人物画在绘画发展史的整体颓势下,呈现了多元化的局面,到晚清则因“海派”的加入,使人物画的整体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清代的人物画画家主要为宫廷画家和文人画家。宫廷画家的重要的作品有《南巡图》12卷、《万寿图》等,分别记录了清初重大的历史事件。宫廷画家禹之鼎、焦秉贞以及西洋传教士郎世宁,都对清代的人物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人画家中,较为著名的有徐璋、上官周、黄慎、罗聘、高其佩、丁皋、丁以诚、改琦、苏六朋、苏长春、费丹旭等。

1.画中仙子——文徵明和唐寅

文徵明的人物画格调高古,其作品《二湘图》(图7-13)上半部分是其手抄屈原的两首诗,下半部分画的是舜帝的妃子娥皇和女英,一顾一盼,仿佛在行进之中交流什么。人物的造型是六朝的风格,因为明代能看到最早的卷轴画,也只有那个时候流传下来的。此时文人画家的人物画都以这个时候的画本为借鉴对象,想要通过这种学习达到一种高古的意境。实际上,很多时候,这种高古都是文人的一种自我标榜和提高,或者说,是一种掩饰自己造型能力有限的借口。

图7-13 二湘图 明 文徵明

《二湘图》在风格上不能完全算是高古,因为人物的脸型我们同时也能在唐寅或者同时代其他人的画中看到,包括装束,都带有很明显的时代风格。但是,在意境的营造上面,文徵明要高出很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他成功地表现了洞庭烟波浩渺的感觉。屈原的诗中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的披巾向右边弯曲舞动,弧线优美地传达出了一种秋风泠泠的意境。没有任何背景的装饰,完全就是一派洞庭苍茫的气象。画面上有文徵明的儿子题记,右下角是他的好朋友王充的一段题跋,说:“笔力扛鼎,非仇英辈所能梦见也。”这是一种文人的自豪,同时也是一种偏见。

唐寅的仕女画喜欢在人物脸部作“三白法”,即在额头、鼻头和下巴三个部位加白粉,显得古雅,代表作有《王蜀宫伎图》等。他常常在画中题诗,语言通俗,有时近于打油诗。这些口语化的诗歌常常寄寓身世感叹,写的是别人的故事,要表达的却是自己的遭遇。

2.如镜取影——波臣派

曾鲸,字波臣,福建莆田人。侨居江苏南京,往来浙江杭州乌镇宁波余姚一带,专门从事肖像画创作,为人写真。他的人物画受西洋画法的影响,先用淡墨线勾出轮廓和五官位置,然后以淡墨和淡赭石,按面部结构层层渲染,形成阴影凹凸,具有比较强烈的立体感。墨线不着痕迹,与设色浑然一体。他强调对人物进行深入观察体会,抓住最动人处,精心描绘。尤注重点睛,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有“如镜取影,俨然如生”之誉,从学者甚众,遂形成“波臣派”。

3.髙古奇倔——陈洪绶

陈洪绶是中国绘画史上罕见的天才,幼年时即显露出很高的艺术天分。不过,他似乎并不屑于做一个画家,所以尽管很早就以绘画才能召为内廷供奉,但他并没有接受这个职位。陈洪绶19岁时为《楚辞》作木刻插图,其中的屈子行吟像,面貌清癯,峨冠博服,成为描绘屈原形象的最为有名的一幅作品。后来作的《水浒叶子》木刻,人物造型同样奇雅古朴,流传甚广。他的壮年经历了国破家亡,目睹了师友殉国,悲痛不已,于是剃发出家

《斗草图》是陈洪绶人物画中少见的清秀类型的作品(图7-14),女性的形象仍然延续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只是在线条的处理上不像往常那样富有气势。人物的脸型是唐人绘画中的圆脸,眉目修长,有些坐在芭蕉叶上,有些坐在地毯上。从发型装束来看,显然是大户人家的丫鬟在后花园里进行一个叫做“斗草”的游戏。斗草是汉代开始在江南地区流行于女孩子之间的游戏,斗草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比试草茎的韧性,方法是草茎相交结,两人各持己端向后拉扯,以断者为负,这种可以称之为“武斗”;另外一种则是采摘花草,互相比试谁采的花草种类最多,这就是“文斗”。作品里,在她们身后是一块奇高的湖石,从右边的角落里,一枝青翠的松枝斜伸出来。松枝上的龙鳞一圈一圈,勾勒匀称,每一个龙鳞之间用墨色染成,中间留白。松针的线条细劲有力,整齐匀称,勾勒渲染都很用心讲究,富有装饰性。

陈洪绶1650年创作的《归去来图》,被认为是其在艺术表现力上最成功的作品。人物造型奇而不怪,线条韵律感极强,全画分为11段,每一段靠标题和题句联系。陈洪绶给历代很多画家画过的题材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这幅画是给他曾经的朋友周亮工画的。周亮工本是明朝旧臣,明亡后继续在清朝为官,陈洪绶给他送这幅画,是希望朋友辞官归隐,不要为一个不合法的政权当奴才。(www.xing528.com)

山水画花鸟画方面,陈洪绶同样有着不凡的造诣。他的作品剪裁大胆,构思奇特,造型绝对不照搬现实生活中的原样,具有浓烈的装饰风格,因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地位。

4.中西合璧——海西画派

明清之际,欧洲各国传教士纷纷来华,清朝统治者在宫廷内部吸收了许多欧洲传教士为其皇家服务。这些传教士大多精通宗教神学,又懂自然科学知识,其中一些人还兼擅绘画,成了供奉内廷的外籍画家。比较著名的有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贺清泰等,其中以郎世宁最具影响。

郎世宁是意大利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成为宫廷画家。他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郎世宁还将欧洲的绘画技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使得清代的宫廷绘画带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呈现出不同于历代宫廷绘画的新颖画貌和独特风格。郎世宁带来了西洋绘画技法,展示了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他的代表作有《百骏图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其艺术创作都以中国的人和事为题材,他的艺术已经成为了中国美术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图7-14 斗草图 明 陈洪绶

宫廷中的另外一个画家焦秉贞,也有比较大的影响。焦秉贞是一个科学官吏,供职于钦天监,在算理和科学方面有一定的造诣,对于建立在数学物理研究基础之上的西方绘画比较容易了解和接受。他的人物画吸收西洋画法,注重明暗,他尝奉诏绘《耕织图》46幅,村落风景,田家耕作,曲尽其致。他流传至今的绘画,较多带有“臣”字款,从整体上看,用色浓重,布局紧凑,人物大多按近大远小的原则来安排,不同于传统中国画按人物身份高低安排人物大小的习惯。在空间处理上,也习惯把人物放在一个真实的场域中来营造空间。

5.纤纤仕女——禹之鼎和改琦

禹之鼎,江苏兴化人,擅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尤精肖像。初师蓝瑛,后取法宋元诸家,转益各师,精于临摹,功底扎实。他创作的肖像画数量甚多,有白描、设色两种面貌,皆能曲尽其妙,生动传神。他的大量传世作品中的形象都为当时的社会名流。如康熙二十三年(1684)返京不久,即为曹寅画《栋亭图》,曹寅即曹雪芹先人;为朱彝尊画《小长芦钓鱼师图》,朱彝尊为著名学者,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为高士奇画《江村南归图》,高士奇为著名鉴藏家,工书善画。这些名人肖像均刻画精细,形神毕肖。另外,《放鹇图》《王原祁艺菊图》等作品也一直受到美术史学者的重视。

不过,颇为遗憾的是,禹之鼎的肖像画虽独步画坛,但从学者并不多。当时,逸笔草草式的文人山水画盛行,而人物肖像画需经过长期艰苦基本功训练,多为文人画家所不屑且不敢为。

改琦为松江(今上海市)人。其远祖为西域人,于元朝时入居中原,祖父改光宗一度任松江参将,遂入籍于此。明清以来,松江地区文人荟萃,书画鼎盛,改琦从小耳濡目染,青少年时就在艺术上取得一定成就。后来,拜访名师,开阔眼界,名声渐著,慕名索画者接踵而至,作品不但在江浙一带备受推崇,而且还得到京师的王公贵族、官僚文人的赞许。他喜用兰叶描,仕女衣纹细秀,树石背景简逸,造型纤细,敷色清雅,创立了仕女画新的体格,时人称为“改派”。

改琦的生年刚好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逝世10年以后,那时候《红楼梦》已经广泛流行,他也对此情有独钟,连续画了若干种《红楼梦》人物。已印行的至少有《红楼梦图咏》《红楼梦图》《红楼梦临本》三种,其中以《红楼梦图咏》尤为著称。现流传下来的虽然出自木刻,但刻工优秀,还是体现了改琦作品的神韵,形象准确传神,线条衣饰流畅自然。

总体来说,明清人物画的发展趋于衰弱,但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其一,是肖像写真和文人写意相互融合。随着明代城市商业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肖像画开始向民间发展。为了满足对当时人物的真实记录,写实性的技法有所提高。通常以精到的墨线勾出五官部位,再用淡墨层层晕染,最后随类敷色,具有立体感强。同时,这些职业的写真画家和文人雅士的绘画相互借鉴,形成了中国明清人物画独特的样式:逼真有凹凸感的人物头像和文人写意的衣纹相结合。其二,是西洋绘画和中国传统绘画融合。明代时,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华传教,同时带来了西洋绘画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法。此后,清朝一些欧洲传教士在清朝任宫廷担任画师,把光影和透视法带进了中国绘画。除了在宫廷为皇帝绘画外,一些传教士在中国开设学校,为民间培养了最早一批掌握西洋画法的人才。他们还在开设的画坊和工厂中教授西画,并通过教堂书籍和各种活动促进了西画在民间的广泛传播。这些活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明清时期绘画的发展。

正是写真肖像画的兴起和西洋绘画的介入,中国明清人物画由尚意转变为写实,从文人向世俗转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