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历史来看,五代两宋壁画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寺观壁画上。宫廷画院的兴盛,使道释壁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再加上道教在宋代的昌盛,道观壁画的神仙系统和形容样式也在这一时期基本确立。
1.朝元仙仗
根据当时的创作活动来看,北宋前期基本上沿袭晚唐、五代画风。用笔奔放飘逸,景象宏大,依稀可见唐代壁画雄阔的气度。北宋后期至南宋,寺观壁画的创作也发生了变化,随着佛教净土宗渗入世俗社会,巨幅大画转由多幅小品组合而成,故事情节特征突出,题材更加通俗欢愉,手法也趋于纤细精致。宋代寺观壁画多有粉本小样,现流传的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就是宋时粉本。作品中,神祇形象丰富多彩,画面热闹炽烈,代表了宋代道教壁画的风貌。
自魏晋以来不断修建的佛教石窟,在五代两宋时期一直延续,虽已风光不现,却也留下了不少有时代特征的壁画遗迹。主要见于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这些壁画虽大体沿袭唐代风格,以佛教内容为主要题材,但也开始在画面上强调地方贵族供养人的形象。由此,宗教绘画艺术开始进入了一个世俗化发展的阶段。
墓室壁画在五代两宋时期出现了较大的转折和变化。汉唐以来的墓葬规格的门第界限愈趋模糊,墓室壁画开始出现在很多中小官吏、地主乡绅、商贾富豪的墓葬中。但是墓室壁画的幅度因为墓室结构的复杂化而缩减,描绘手段也更趋于纤弱。与寺观壁画相比,难免显得粗糙草率,艺术水准不高。也正因为拘束较小,这些墓室壁画出现了民间艺术所特有的生动质朴的意趣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2.永乐宫壁画(www.xing528.com)
元代的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又有了一次大发展,这与当时宗教的空前兴旺是分不开的。由于元代统治者尊崇喇嘛教,道教也有显赫地位,故此这一时期的寺观壁画显示出了相当的规模。其中,永乐宫壁画是道教寺观壁画艺术的典范。
永乐宫为元代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位于山西芮城。其龙虎殿(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至今保留着元代至明初的道教壁画。其规模宏伟、精美壮丽,堪称世界罕见的艺术瑰宝。永乐宫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壁画的题材丰富,画技高超,它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形成了永乐宫壁画的可贵风格,成为元代寺观壁画中最为引人的一章。其中,在主殿三清殿内四壁,满布壁画,画面高4.26米,全长94.68米,面积达403.34平方米。画面上共有人物 286个,这些人物身高多在两米左右,按对称仪仗形式排列,以南墙的青龙、白虎星君为前导,分别画出天帝、王母等八位主神。他们立于壁画中心,正率领着各路神仙去朝谒道教的最高神衹——原始天尊。画面上的武将骁勇剽悍,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天姿端立。他们迎风飞扬的衣带似乎能使观者感受到群仙飘然徐进的速度感。整个画面,线条流畅精美,色彩富丽堂皇,场面浩大,布局周密,庄严神圣之气撼人心魄(图6-37)。
纯阳殿内的壁画绘制了吕洞宾从诞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度众生》的神话连环画故事。其中扇面墙后壁的《钟离权度吕洞宾图》是其中最精彩的一幅壁画,画面人物描写极为传神,充分体现了中国画“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的优秀传统。
重阳殿又名“七真殿”,是供奉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及其弟子的殿宇。殿内也采用连环画形式描述了王重阳从降生到得道度化成“真人”成道的故事。这些连环画虽是叙述王重阳的故事,但却妙趣横生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永乐宫壁画是我国现存最宏伟的道教壁画,它集历代壁画之大成,特别是直接继承了唐代宗教壁画的人物造型,比例严谨、用笔细致、姿态生动、气势雄伟的大唐风格,体现了古代艺术的卓越成就。它不仅承前启后,成为独立的宗教人物画体系,而且是中国宗教壁画的最后终结。此后,随着宗教的衰落,中国宗教壁画也式微下去,人物画从神圣的寺观墙壁步入民间,进入卷轴,其雄伟的气魄也日渐消退。
佛教在经历了晋唐的繁荣辉煌之后,一度陷入低迷的境地,直到元初才得以恢复发展并兴盛一时,这也给佛教壁画艺术带来了新生。元代壁画保存颇不完整,留存至今的,以敦煌莫高窟的密宗壁画最为精彩。敦煌莫高窟元代壁画最具代表性的是第3窟和第465窟的壁画。第3窟内绘有精美的汉地密宗(唐密)壁画,其中主要作品是绘于南北二壁的千手千眼观音像。观音的眼、手、足以精细圆劲的铁线描描出,衣纹以兰叶描绘出。手的姿态变化丰富,在其背后展成圆形图案,极富装饰性。第465窟的壁画描绘的是大幻金刚(明王),是密宗绘画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寓意有以智力摧破一切魔障之威德。这幅作品无论造型、色彩、构图、布局都别具一格。
自元以后,敦煌的石窟开凿和壁画绘制就逐渐衰弱了。相对于中国整个佛教壁画史来看,元代壁画恰似佛教艺术苍穹上瑰丽的一抹余晖,为莫高窟漫长的演进史画上了一个灿烂的句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