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花鸟画大师与美同行,50年职供皇家画院

中国花鸟画大师与美同行,50年职供皇家画院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才能出众,技艺超群,极得统治者赏识,先后在西蜀、北宋皇家画院供职近50年,在中国古代花鸟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性情豪爽旷达,志节高迈,善画花鸟鱼虫,其妙与自然无异。

中国花鸟画大师与美同行,50年职供皇家画院

1.黄家富贵

五代时期,特别是西蜀和南唐,社会相对安定,艺术活跃,花鸟画的创作成就更为突出,形成了以黄筌为代表的“黄家富贵”和徐熙为代表的“徐熙野逸”两种不同流派。这两大流派皆由唐代边鸾、薛稷、刁光胤、滕昌祐形成的下笔轻丽、用色鲜妍的花鸟画传统发展而成,只是黄家一派更为明丽,而徐熙一派在画院之外,笔法更为自信。

黄荃,字要叔,成都人。因才能出众,技艺超群,极得统治者赏识,先后在西蜀、北宋皇家画院供职近50年,在中国古代花鸟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擅长花竹翎毛,亦能画佛道、人物、山水,是一位技艺全面的画家。在创作中,黄筌继承唐代花鸟画传流,所画多为宫廷中的奇禽名花,以极细的线条勾勒配以柔丽的赋色,线色相溶,几乎不见勾勒墨迹。其花鸟形象造型准确,情态逼真,刻画细腻入微,并富于装饰性,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他也大大地发展了细笔花鸟画技法,对中国绘画在唐宋之际的重大转变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图6-31 写生珍禽图 五代 黄荃

“黄家富贵”的画风,以富丽工巧为总体特征。存世的黄荃画迹,仅有一幅《写生珍禽图》(图6-31)。该卷为绢本设色,画家用细密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4只。《写生珍禽图》强调真实描绘,重视形似、质感是这一件作品的突出特色。画中鸟雀或静立,或展翅,或滑翔,动作各异,生动活泼;昆虫有大有小,小似豆粒,却刻画得须爪毕现,鲜活如生;两只乌龟透视精确,龟壳坚硬似铁,敲可闻声,显示了作者娴熟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笔墨技巧,令人赞叹不已。

全局画幅没有完整的构图,从画的左下角一行小字:“付子居宝习”可以看出,这幅《写生珍禽图》只是作者交给其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用的一幅范画。仅从这幅稿本上即可了解黄筌的作品之精妙,可以想象到黄氏其他作品的巨大魅力。在这些并非珍稀的禽鸟、昆虫、动物的描绘中,于无形中流露出了一种矜持富贵的气质,正是这种气质,为宫廷所深深欣赏。这种画法被树立为宫廷画院的标准样式而得以推行,并影响到北宋。

徐熙,江宁(今南京)人。世为江南显族,一生未官。其性情豪爽旷达,志节高迈,善画花鸟鱼虫,其妙与自然无异。在技法上,徐熙改变前人细笔勾勒、填彩晕染的画花木的方法,别有创造,人称“落墨花”。徐熙作画时,先用墨笔草写花木大概,然后略施丹粉。迹与色不相隐映,笔法跳宕随意,有“野逸”之意,从中可见徐熙画风有不事细致而追求洒脱疏落的倾向。现传为徐熙真迹的几幅作品,真伪多有争议,不过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其风格和画法。

图6-32 玉堂富贵图 五代 徐熙

《玉堂富贵图》为绢本设色,画中牡丹、玉兰、海棠布满全幅,花丛间有两只杜鹃,图的下方,湖石边绘了一只羽毛华丽的锦鸡(图6-32)。枝叶与花鸟,先用墨笔勾出轮廓,然后再敷以色彩。玉兰、牡丹、海棠,白的淡雅,粉的娇媚,在石青的映衬下,更现端庄秀丽之气韵。徐熙的“野逸”画法以墨色为主,同时讲究线与色的相互结合,这种注重表现对象精神特质的花鸟画新风格,开创了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先河。

2.写生逼真

北宋初期,“黄家富贵”在皇家画院独领风骚一百余年,直到崔白出现后才逐渐改变了这种状况,使画院的花鸟画耳目一新。宋徽宗赵佶作为画家,对宋代院体花鸟画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南宋的院体画,继续沿袭北宋传统,并在花鸟画领域得以出色体现。南宋末,梁楷以水墨代替色彩,以减笔取代没骨,开创了写意花鸟画,一扫院体花鸟的富贵、脂粉气息,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安徽凤阳)人。擅长花竹、翎毛,亦长于佛道壁画,其画颇受宋神宗赏识,授图画院艺学,后升为待诏。崔白进入画院后,以更为生动自然的画风,扬弃了一统宫廷花鸟画的“黄家富贵”画风。他注重写生,精于勾勒填彩。其作品集传统工笔和水墨于一体,画面秀丽端庄,设色淡雅,别创出一种清淡疏秀的风格,雅俗共赏

图6-33 双喜图 宋 崔白(www.xing528.com)

《双喜图》乃其传世精品(图6-33),作品为绢本设色,描绘了秋风呼啸的旷野,枯枝折倒,残叶飘零,小草伏地,一片萧瑟之中,两只山鹊躁动飞鸣,让人觉得他们的叫声已将这秋天的萧瑟与寂静划破,坡下有一只褐兔似乎也被惊到,倏然顿步回首张望。《双喜图》场景萧瑟寒凝,一种紧张充斥整幅画面,虽名为“双喜”,但除了两只飞鸣的喜鹊,看不到有任何喜从天降的痕迹。而画家对这些并没有更多的交代,只是留给了观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崔白的花鸟画构思新巧,画法兼工带写,尤为擅长描绘败荷芦雁等秋冬的花鸟,手法细致,形象真实,生动传神,富于逸情野趣。而这种花鸟画的荒寒情景是前人很少涉猎的,特别是与“黄家富贵”形成鲜明对比,开创了北宋宫廷花鸟的新画风。

赵佶,北宋徽宗,作为皇帝,昏庸无能。作为皇家画院管理者,他广集书画,推进画院制度改革,处于画坛指导地位,对画院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作为艺术家,他能画花鸟、人物、山水,描绘工细入微,尤善花鸟画。赵佶的花鸟画喜欢表现祥瑞题材,追求富丽典雅的风格,作品制作精妙,造型生动,设色匀净,神形兼备,《芙蓉锦鸡图》为其花鸟的代表作(图6-34)。

《芙蓉锦鸡图》为绢本设色,画面上绘有稀疏的两枝芙蓉花娴静地半开着,一只锦鸡栖落于芙蓉花枝,压弯了枝头,花叶还在摇曳颤动。美丽的锦鸡正回首翘望右上角那对翩翩的彩蝶,跃跃欲试。锦鸡凝神注目的神态,芙蓉娇媚柔弱的姿容,被描绘得生动感人。观画中赵佶的自题诗,可发现赵佶画这只五彩斑斓的大锦鸡,是为了颂扬儒家文、武、勇、仁、信这五种伦理品德。[1]此画设色浓丽,晕染细腻,传达出皇家的雍容富贵气派。赵佶的艺术造诣与文化素养,对绘画的酷爱,造就了宣和画院的辉煌,也促成了画院花鸟画的繁荣。

图6-34 芙蓉锦鸡图 宋 赵佶

图6-35 墨竹图 宋 文同

北宋院体花鸟画盛行的同时,以文同、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则反对画院只强调“形似”、重师承关系的审美取向,主张绘画应作为一种自我情感抒发的工具,注重象征意义和人格的体现。而“四君子”(梅、兰、竹、菊)共同的特征就是高洁、虚心、气节、坚贞,不屈不挠,这与中国文化所崇尚的人格品质是有着一致性的。他们把绘画视为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部分,以梅、兰、竹、菊等花草作为寄托,借物咏志,抒发自己的情怀。他们不随世俗,不拘泥于形似的描摹,只重视表现自然天真之趣。因此,他们的花鸟画的表现形似与方法也就自成体系。

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等,梓潼(今四川绵阳)人,著名画家、诗人,以诗词书画名重一时。他尤长于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主张画竹必先“胸有成竹”,开创了墨竹画法的新局面。文同画竹,把中国书法的抽象美和布局美引入墨竹画中,使墨竹画脱离了工笔设色花鸟画而自成一派,《墨竹图》即是体现其墨竹画特色的传世杰作。

《墨竹图》为绢本墨笔,图绘一根倒垂的竹子从画幅的左上角顺势而下又翻转向上,秀峭劲挺(图6-35)。画家截取最动人的姿态来构图,竹竿劲健挺峭,竹枝横斜多姿,竹叶飘洒飞舞,给人以清新潇洒富有生意的感受。文同的墨竹画写实而不繁琐,形神兼备,在当时和后代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代的人很多都学习他的画法,中国画坛由此形成了“湖州竹派”,文同也就成为一代宗师。文人画在宋代只是处于初始阶段,但其历史价值是为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3.四君子

院体花鸟画在元代发生了重大蜕变,文人花鸟画得到了空前发展,其突出特征是墨花、墨禽的兴起与流行,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流行于北宋末的文人墨戏——“四君子”画较少被南宋文人继承,却风行于元代,这是绘画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四君子”题材在江南文人中如此盛行,基于当时当地的文人们形成了较为一致的心态。面对时局变化,文人只能借物寓意,发挥笔墨趣味,强调“写胸中逸气”,追求无为不羁的生活境界和萧索淡泊的审美观,以期展示画家自我的精神世界。其中,专攻墨梅的王冕是元代“四君子”画中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图6-36 墨梅图卷 元 王冕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梅花屋主等,诸暨(今浙江绍兴)人。王冕画梅出自杨无咎一格,他的墨梅一改宋人稀疏冷逸之气,所画梅花劲健有力,繁花密蕊,生机勃露,富有朝气,给人以蓬勃向上之感。流传下来的作品《墨梅图卷》为纸本水墨,画一枝墨梅横穿画面,枝挺骨傲,花点瓣而成,不作勾勒,却墨气寒峭,颇得文人情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艺术个性(图6-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