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秘色瓷、邢窑白瓷和釉下彩:中国传统瓷器的色彩奇观

秘色瓷、邢窑白瓷和釉下彩:中国传统瓷器的色彩奇观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秘色瓷”由于从配方、制坯、上釉到烧造整个工艺都是秘不外传的,千百年来,其色彩只能从“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描写中去想象。邢窑白瓷造型端庄大方、胎质细腻坚硬、釉色素雅洁白、制作细致精良,这使得邢瓷在盛唐之后声名鹊起。釉下彩打破了青、白瓷的单一色调,将更多的色彩纳入其中,并把中国传统的诗词、绘画、书法及制瓷技艺融为一体,提高了瓷器的欣赏价值。

秘色瓷、邢窑白瓷和釉下彩:中国传统瓷器的色彩奇观

隋唐工艺美术多品类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与社会各阶层生活联系密切的瓷器、染织、金银器等行业发展尤快。各种工艺美术品经陆上和海上向世界各地传布,波斯、天竺等地的工艺品也源源输入到大唐。唐王朝对外来的文化大胆吸收,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品种和风格,从而使唐文化焕发出绚丽夺目的光彩。

1.陶瓷工艺

隋代陶瓷主要有青瓷、白瓷和白釉彩绘瓷等品种,白瓷的烧制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虽然如此,青瓷仍是隋瓷生产的主流,白瓷的真正成熟还要等到唐代邢窑白瓷的出现。

隋代的瓷器以生活器皿为主,品种较以前有所增加,器形变化也更加丰富,如双身龙柄壶的造型就是隋的创造。在陶瓷的装饰上,隋代多用刻画手法,整体上呈现一种朴素简洁的艺术效果。常用的装饰纹样有几何纹、草叶纹、莲瓣纹、联珠纹、忍冬和团花等纹样;动物纹样有龙、凤、螭首等;此外还有少量的人物图案等。隋代瓷工艺技术也大有提高,无论从原料加工,对釉料中铁元素性能的掌握,白色护胎釉的采用,烧窑技术中匣钵的出现与使用等等,都比以前大有进步,为唐代瓷器的蓬勃发展在技术上作了准备。

唐代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资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学艺术和工艺美术的发达,这些都对唐代陶瓷的生产工艺和造型装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和推动瓷器的生产达到一个历史新阶段。

越窑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悠久的瓷窑之一,窑址在浙江上虞余姚宁波绍兴一带。唐、五代是越窑空前繁荣的一段时期。窑匠们以其神奇精妙的构思和炉火纯青的技艺,烧制出无数造型别致、装饰靡丽、釉质青润的瓷器,备受文人士大夫青睐。越窑至晚唐时形成了一个划时代的高峰,产品最令人赞叹的是其釉色之美:青黄釉滋润而不透明,隐露精光;青绿釉温润如玉,格调高雅。精湛的技艺把雄浑丰满的造型、洒泼的纹饰、如冰似玉的釉色融为一体,创造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名瓷——“秘色瓷”(图5-24)。

“秘色瓷”由于从配方、制坯、上釉到烧造整个工艺都是秘不外传的,千百年来,其色彩只能从“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描写中去想象。1987年,随着陕西法门寺宝塔的轰然倒塌,在塔基下的地宫内出土了十余件有如一泓春水般澄澈的“秘色瓷”,稀世之宝的出土轰动了世界。八棱瓶是所有秘色瓷中最精彩也是最具典型性的作品,其器物精巧端庄,胎壁薄而均匀,湖水般淡黄绿色的瓷釉,玲珑得像冰,剔透得如玉,匀净幽雅得令人陶醉,瓷器的制作达到了唐代青瓷的最高水平。

唐代陶瓷的生产规模空前,除了越窑青瓷之外,以邢窑为代表的北方白瓷也开始向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的南方青瓷发出了挑战,使唐代瓷业出现了“南青北白”的新局面。

邢窑是我国北方一处最重要的白瓷窑场。其窑址在今河北内丘。邢窑的瓷器品种十分丰富,主要以生活器皿为主。邢窑白瓷造型端庄大方、胎质细腻坚硬、釉色素雅洁白、制作细致精良,这使得邢瓷在盛唐之后声名鹊起。特别是邢瓷那沉静隽永的性格、类银似雪的品质,自然流露的朴素淡雅之美,更是得到上至皇家贵胄、下至黎民百姓们的广泛热爱而“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图5-24 秘色瓷 唐 法门寺

图5-25 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壶 唐 湖南省博物馆藏

在前朝及外来文化的介入下,唐代创造和发展了一种彩釉瓷。它包括釉下彩绘及绞釉绞胎等多种瓷器。

釉下彩是长沙窑的创造,它是在青黄釉或白釉下用褐彩或绿彩绘出几何纹、云水、花鸟等图案,最为突出的是在釉下有两种色釉的彩绘,形成图案层次和色彩的变化(图5-25)。釉下彩打破了青、白瓷的单一色调,将更多的色彩纳入其中,并把中国传统的诗词、绘画、书法及制瓷技艺融为一体,提高了瓷器的欣赏价值。

绞釉彩瓷是在一种色釉上再洒上另一种色釉,烧出像彩霞、浮云、树叶一类形状的彩斑,具有简朴自然、豪放明快的装饰效果。这种作法最早见于六朝,但唐时更为奔放自然,深为民间所喜爱。

绞胎彩瓷为寿州窑所创,也是唐代陶瓷中的新工艺,它是将白色和褐色两种颜色的瓷土糅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型,烧制后具有白褐相间,类似木纹、虎皮纹理,效果独特。

彩瓷的制作,为以后的色釉和彩绘装饰开辟了新天地,也为中国瓷器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这在陶瓷的装饰史上,特别是在走向彩绘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彩瓷还数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铅釉器的总称,是在汉代以来的铅釉器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所谓三彩并非一件器物上只有三种釉彩,常常是在一件器物上,黄、绿、蓝、赭等基本釉色交错使用。作为一种独特的工艺品,唐三彩主要是当作随葬明器使用的,是唐代社会风气奢侈、崇尚厚葬习俗的产物。他所表现的题材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分为生活器皿、人物、动物三大类,尤以人物、马、驼见长。

唐三彩塑造的人物类型众多,女俑更是其中精品。这些侍女俑和贵妇俑面部饱满、体态丰盈,体现了唐人以丰满为美的审美情趣。在雍容典雅的整体风格下,表现了女俑不同的神态、表情、服饰和个性;在深入刻画人物形象的同时,表现出了她们不同的社会地位并深刻发掘出了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

唐三彩在塑造动物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表现得十分生动传神。三彩马体型丰圆健壮,头小颈长,比例准确中带有夸张,有的悠闲漫步、有的狂奔,有的静立、有的仰啸,有的饮水、有的负重,各种神态,各种精神,生意盎然,洒脱威风。充分表现了马的神俊矫健,达到了美轮美奂的境界。三彩驼的刻画也十分成功,这些跋涉于丝绸之路上的沙漠之舟,或作昂首嘶鸣状,或负载重物,或上载乐队。如1957年出土于陕西西安的《骑驼乐舞俑》,驼高58.4厘米,首尾长43.4厘米(图5-26)。与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最精美的青铜器四羊方尊以及最昂贵的金缕玉衣并称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四大镇馆之宝。高大雄健的骆驼立在长方形板上,四肢强劲有力,驼首上扬仰望长空,驼背平台上四个乐俑分坐两侧,前乐俑手持琵琶、后乐俑双手作吹笛状,还有二乐俑双掌作击鼓状;中间为一舞俑,舞俑身穿圆领长衣,右手向前屈举,手藏于袖中,左臂后伸,面部向前,好似正应着音乐翩翩起舞。这件作品饱含着浓郁的异域情调,五俑中有三俑深目高鼻多须,是当时被称为“胡人”的形象。它反映出了盛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各民族间交往的空前盛况

图5-26 骑驼乐舞俑 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www.xing528.com)

在总体美学风格上,唐三彩以饱满的造型、丰富的题材、优美的线条、绚丽的色彩和典雅的神韵反映了唐代雍容华贵的时代风貌,成为唐代陶瓷工艺中的代表作品。从晚唐开始,唐三彩逐渐衰落,而陶瓷的美学风格也开始转向一种内省而含蓄的意境美了。

2.金属工艺

隋唐时期的金属工艺,以金银器和铜镜最为发达,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隋立国较短,目前发现的隋代金银器很少,因此很难认识隋代金银工艺的全貌。到了唐代,奢靡之风盛行,金银器和铜镜的大量生产与使用都是历史上少见的,这也从客观上促进了金属工艺的发展。

唐代金银器的造型发展经历了一个将西方文化的影响融合消化的过程,在早期,隋至唐初,金银器的制作受到西亚国家的影响较大,出土的器物中有不少是由域外传入的,也有中国工匠的仿制品,它们都体现了明显的域外风格。器物纹饰以忍冬纹、折枝花鸟纹为主体,也有以各种动物纹为纹饰的,还有一些金银器从器形到装饰(如联珠纹、对兽纹)都带有浓厚的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的风格。到中唐时,金银器纹饰风格大变,流行于前期的忍冬纹很少见了,而团花、缠枝花、花鸟图案成为最盛行的纹饰。外来的器型与纹饰逐渐被中国工匠消化,结合中国传统后生产出了具有唐代特色的金银器。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纹饰已与我国传统的花鸟纹饰珠联璧合,融为一体了。

图5-27 鎏金舞马衔杯纹仿皮囊银壶 唐 陕西省博物馆藏

图5-28 银背菱花镜 唐 陕西省博物馆藏

近年来,设计优美、加工精致的唐代金银器在各地被大量发现,为我们研究唐代的金银工艺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1970年10月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发掘出了唐代金银器250件,其中有一件鎏金舞马衔杯纹仿皮囊银壶就非常精美(图5-27)。这件银壶高18.5厘米,口径2.3厘米。造型采用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携带的皮囊和马镫之综合形状,在壶身两侧面各有一匹舞马。马匹身躯健硕,长鬃披颈,前肢绷直,后腿弯曲下蹲作舞蹈状,口中叼着一只酒杯,其上扬的马尾和颈部飘动的绶带显示出十足的动感。银白色的壶体,弓状的提梁,覆莲瓣式的壶盖,以及壶身所饰舞马,均鎏上一层金色,与壶体交相辉映,色调格外和谐富丽。

与此交相辉映的是唐代的铜镜工艺。唐代是铜镜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它不仅继承了汉魏的文化传统而且吸收了边疆民族的艺术成就,并且对外来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兼收并蓄(图5-28)。在造型上,唐镜突破了或圆或方的形式,创出了八棱、八弧、委角亚字等形式;在纹饰上,侧重于自由写实,摆脱了汉式镜的拘谨板滞,变得简练、流畅和清新。飞禽走兽、植物花卉是这个时期铜镜装饰的主要题材;唐镜的制作工艺也极为精细,装饰技法除了传统的铸造花纹外,还采用金银平脱、螺甸镶嵌等新的手法,使装饰风格为之大变。既富有艺术魅力,又与现实生活和谐统一。

海兽葡萄镜是唐代铜镜中最引人注目的镜类。此类镜主要流行在唐高宗时期,以武则天时期最盛。海兽葡萄镜装饰奇异,海兽与葡萄的组合图案充满了神秘色彩,历代学者解释不一,所以许多中外人士称之为“多谜之镜”“凝结欧亚大陆文明之镜”。这类铜镜多为圆形,少量呈方形,菱花形。兽钮主题纹饰大多分内外二区,由瑞兽禽鸟和葡萄枝蔓组成,柔长的枝条,舒展的花叶,丰硕的果实与生动活泼的瑞兽、纷飞的禽鸟构成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画面,由于采用浮雕的技法,画面高低起伏,立体感极强。

3.染织工艺

经历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后,统一的隋代和强盛的唐代为中国染织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社会条件,尤其是唐朝三百多年的统治,使得人们对新的、美的、好的事物需求不断增加,这也刺激着染织工艺不断地推陈出新,使这一时期的织物生产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盛况。

隋唐两代,不仅国家设有官署机构管理染织工艺,而且在城市有专门的作坊生产,在豪门之家和平民百姓家中,都可以见到织物的生产。从出土的隋代织物看,隋代的丝织生产北方以定州为中心,南方以蜀锦最为发达。在染织方面,出现了夹缬工艺。可见,隋代的染织品种还是比较丰富的。

唐代的丝织工艺十分发达,其产地分布广泛、产品织造精美、纹饰丰富多彩。在我国传统的名贵织物锦的生产上,唐锦在传统经锦的基础上,新创造了纬锦。利用多重多色纬丝来表里交换进行显花,使得唐锦的配色和图案更加绚丽,而用金银线装饰织物的织金锦更呈现出清新活泼、华美艳丽的艺术风格。此外,用禽鸟艳丽的羽毛织成衣物也可见于文献记载。唐代丝织品除锦外,还有绫、绢、绮、罗、纱等十多种。

唐代的印染技术也比前代进步,所使用的染料有所增加,红花、苏木、靛蓝等都用于织物的染色工艺,丰富了织物的颜色。防染印花法特别流行,绞缬、夹缬、蜡缬等方法运用于织物染色,所形成的变化多端、朴素明朗的色彩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除了丰富的色彩效果,唐代织物织造精良的装饰图案的取材范围也甚广。既有花草树木,又有祥禽瑞兽,有寓意富贵吉祥的变体花卉,又有美好祝愿的文字,特别是“宝相花”和“陵阳公样”的广泛使用,代表了唐代织物装饰的基本风格(图5-29)。这些装饰图案的构成形式之多和图案组织之完整,都是前代所少见的。

图5-29 变体宝相花纹锦履 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4.漆器工艺

唐代的漆器如同其他工艺门类一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达到空前的历史水平。在唐代,漆器主要用于生活用品乐器的制作,为了适应当时人们对于物品富丽辉煌的艺术要求,其工艺除了有描金、螺甸、夹纻、堆漆外,雕漆和金银平脱则是在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

雕漆是唐代新创的技法,以前的漆雕装饰是在木胎上先雕刻然后再上漆,而唐代的雕漆,则是先在漆胎上涂漆数十层,待有一定厚度再进行雕刻。这种技法又称之为“剔红”。唐代“剔红”以刀法快利,风格古拙为特色。只是实物迄今未见,我们只能从史料中的只言片语来遐想其风采了。

金银平脱是由秦汉时期的贴金工艺演变发展而来的。平脱的做法,是用金银薄片按照装饰花纹的要求剪成图案粘贴在漆器上,然后髹漆两三层,最后经过研磨便显出金银花纹。唐代的金银平脱极为盛行,充分体现了唐代工艺富丽华美的艺术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