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的建筑成就是以大肆破坏为代价的,即在 “墮坏名城”的同时,又“写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史记·秦本纪》)。秦代建筑汇集了先秦各国建筑之精华,其宏大、粗犷的建筑形象显示了“天下一统”的社会精神。汉朝在继承北方文化的过程中,融汇以楚文化为代表的南方文化,又把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超然相结合,着意寻觅建筑的象征性,从而形成寓情感与理性、现实与幻想于一体,以单体峭拔和横向铺陈的群组呈现出整体印象的建筑艺术体系。
1.宫殿
建筑是权力的象征,其规模的大小,质量的精劣都反映了建筑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秦汉皇帝为显示至尊威严,都不遗余力地大造宫室。秦之阿房,恢弘壮阔、气魄非凡,汉之未央雕饰华丽、美轮美奂。
阿房宫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宫殿,《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主殿阿房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经折合占地达6万多平方米。从近年对阿房宫遗址夯土台基进行发掘的情况看,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存最大高度约12米,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夯土建筑台基遗址。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虽然是一千年以后诗人的描写,但规模庞大的阿房宫,其纵横内外的建筑群组合,利用地形地势,以宫观楼阙的层层叠叠和廊桥复道的跨越回环,造成恢弘壮丽的气势,至今让人遐想不断(图3-6)。
未央宫位于汉都城长安城西南侧,遗址显示,平面呈方形,东西长2250米,南北宽2150米,面积约5平方公里,《三辅黄图》记载未央宫,“金铺玉户、华榱璧珰、雕楹玉磶、重轩镂槛,青琐丹墀”。可见其华贵辉煌,难怪汉高祖一见便觉壮丽太甚,怒曰:“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主持建造的箫何则答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亡以重威,且亡令后世有以加也”(《汉书·高帝记第一下》)。此话一语道破宫殿建筑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所起到的威天下作用,是初步建立的大一统国家精神的体现。它奠定了整个秦汉时代建筑艺术的基调,为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样式的形成,确立了大处恢弘壮阔、小处雕饰华丽的样范,同时,也强化了建筑以正名定分的礼教人文内涵。
图3-6 阿房宫瓦当 秦 陕西西安
虽然秦汉历史背景、建国方式和国祚长短不同,但秦汉对宫殿建筑的精神功能认识是一致的。其一,宣威。最能表露帝王神性的是实实在在的殿堂建筑,所以,两朝宫殿都极尽侈丽雄伟,用巨大的夯土台作殿堂的核心,形成完整的高台式建筑形象,未央宫前殿高达三十五丈(折合约80米),可见巍峨之状,元李好问曾说:“予至长安,亲见汉宫故址,皆因高为基,突兀峻峙,崒然山出,如未央、神明、井干之基皆然,望之使人神志不觉森竦”,这就是最好的说明。其二,求仙。秦汉之际,神仙方士之说盛行,尤其是秦始皇和汉武帝宠信方士,极力追求神仙居处的环境,模仿仙居建筑,一时大兴台榭,高耸华美,以求取悦神灵,亲近仙人,高台建筑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或用命名含蓄的表达感情,如汉宫中,望仙台、通天台、神似台等带仙境意味的建筑名称:或用象征手法灵活的表达观念,如在建章宫北的太液池“中起三山,以象瀛洲、蓬莱、方丈”(《汉书》),“建章宫承露盘高三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众多的高台建筑,既有靠向天界,脱离尘寰的气氛,也有求神仙乞长生的目的。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有意识地显示了这个时期的封建帝王与天同构、与日月同辉的欲望追求和勃勃生气。虽然当年的地面建筑已几乎毁灭殆尽,但我们依然能从出土的明器和砖石画像中感受到秦汉建筑中斗拱、飞檐的精致与讲究,门窗、栏杆形式的自由和多样。从“中庭彤彩”“文以朱绿”“金铺玉户”“雕梁画栋”的汉赋描述中,想象出秦汉建筑中彩绘的华美与绚丽、雕饰的精细与繁富。同样,我们也依然能从掩埋在废墟里的极为片断的秦砖、汉瓦中找寻到往昔的辉煌和那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图3-7)。
2.住宅
在中国,不论是宫殿、苑囿、明堂、陵墓都是以住宅为原型演变而成,因此这些建筑在布局、造型上都与住宅相差无几。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从未产生过像埃及神庙和欧洲教堂那类纯属于神祇的殿堂,任何一种建筑都可以被视为其主人的住宅。
图3-7 四神瓦当 汉 陕西西安
一些地区发现的汉代住宅遗址和大量出土的汉代明器、砖石画像艺术地展现了秦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难觅实物的今天,这些就成为最真实的例证。河南淮阳于庄汉墓出土的一座陶庄园模型长1.3米,宽1.14米,分成左侧田园和右部庭院两部分(图3-8)。庭院分三进院落,有明确的中轴线,大门两侧有长廊。二门上有二层门楼,两旁有四层高的角楼,可以登临观望,门、角楼之间有二层厢房互相贯通,墙上有方形瞭望口,起警戒作用。主体建筑为体量较大的两层高楼,楼旁有偏门进后院,后院有猪圈、厨房、厕所等。田园另辟门,有旱田、水田之分,其间有水井。这个庄园建筑模型,结构严谨,形象逼真,真实地反映了西汉地主庄园生活状况。再如,成都庭院图画像砖反映的院落组合更为清楚:左侧为主要部分,有前后两进院,两道门后为正堂:右侧是偏院,布置附属房屋。前院有厨房、水井、晾衣架,后院有高大的楼阁,住宅周围圈以游廊,院落划分也由游廊完成,人可通过游廊走到宅院的每一个角落(图3-9)。建筑的这种空间处理,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不断变化的楼台亭阁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对环境的和谐。在这种“可游”“可居”的群体建筑中,人们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生活品质也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与熏陶。
图3-8 元陶庄园 西汉 河南淮阳于庄汉墓
庭院中,众多的单体建筑靠数量的组合而不靠建筑的体量增大来体现壮观宏伟的特点,建筑以“庭”为核心,拼成团组,形成层次,获得整体的艺术面貌,在复杂的空间组合变换中产生富有韵味的视觉变化。从明亮的庭园经半开敞的游廊过渡到封闭的户内,院落大小和形状变化及自然环境,人造空间的对比,给人以多重感受,即便是单体建筑——楼阁,也通过造型产生的对比创造出美感。
所谓楼阁,一般指木构建筑叠而为重层者,楼始见于春秋,西汉渐兴,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对建筑要求的变化,东汉以后,高台建筑逐步为楼阁建筑所取代。《艺文类聚》卷六十五《东观汉记》曰:“樊重治家产业,起庐舍,高楼连阁”。大量楼阁类明器的出土,反映了这种变化,汉代宅院中的楼阁,一般除用于居住外,多用于宅院瞭望防卫,故又名“望楼”。如河北汉墓出土的一座东汉五层方形绿釉陶楼,其高耸形体所造成的向上动势,被层层屋檐和平座的水平线条赋予节奏,相互协调,既反映了高超的造楼技艺,又体现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图3-10)。汉代神仙学家公孙卿说过:“仙人好楼居”,认为仙人都是居住在高楼之上,故汉代贵族热衷于修建望楼。由于望楼高耸细拔、形象飘逸,所以当佛教盛行后,人们便把印度的建筑同望楼结合起来,创造了中国式佛塔,以表达佛教超凡脱俗的境界。
(www.xing528.com)
图3-9 庭院图画像砖 汉 四川成都羊子山
各式建筑造型使秦汉建筑群体具有横向与竖向空间相结合的独特之处。中国建筑从一开始就以横向铺陈组合为主,竖向建筑很少,但秦汉时期大量建造楼观台阙,在丰富的纵深横向空间之中,增加了竖向层次,使环境千回万转,变幻莫测,趣味横生。
3.陵阙
阿房宫、未央宫早已灰飞烟灭,陶屋井栏也只能模拟“月没参模,北斗阑干”的田园农家旨归,“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的这一千古名句,展示了秦汉建筑的另一幕神话。唯有这陵阙,至今苍然屹立,使我们在感怀“咸阳古道音尘绝”的同时,还得以真切地领略秦汉建筑艺术隽永的生命力和凛然古岸的气象。
图3-10 绿釉陶楼 东汉 河北阜城桑庄汉墓
陵墓是生者为悼念死者建造的带宗教崇拜意义的纪念建筑。从远古时代“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到夏、商、周的土坑、竖穴、木椁墓,再到战国末期的横穴式土洞墓、空心砖墓和石椁墓,直至秦汉,形成了一整套陵墓丧葬规制。
秦皇初立,秦始皇就在咸阳东(今西安市临潼区)的骊山建陵。陵园范围宽广,面积约56平方公里,有内外两重城垣,呈南北狭长的“回”字形,陵园北枕渭河,南望骊山,坐西面东,系按当时礼制以西为上的规制而做,陵之东门大道正对始皇在东海之滨建造的“秦东门阙”,以表示对东方的威镇力量。秦始皇就静静地躺在这座建造了37年,用工最多时达70余万人的超级豪华的地下宫殿里。“事死如事生”,陵墓既然成为人死后灵魂起居饮食之所,秦始皇当然要把奢华享乐的生活和横扫六合的秦军全部带入陵墓里。他希冀在冥界中继续占据生的快乐并继续指挥自己的军队保家卫国。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陵“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此外,另有四向墓道,称作“四通羡道”,盖象征帝宫“端门四达”之意。地下是秦宫苑和疆土的浓缩,一派森严,不可动撼;地上则是陵寝和陵庙的张显,以山为景,气魄博大。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帝陵,其创立的布局手法,特别是“前朝后寝”的陵寝制度被历代帝陵所承袭。可惜的是陵园中陵寝和陵庙已倾圮无存,只有陵阙残余少许,可谓千古绝唱。
阙,或曰门阙,一般作双阙两两相对,上覆以顶并出檐,典重者上起楼观(图3-11)。阙是西周时期已经存在的建筑类型。《古今注》曰:“阙者,观也。古每门树两观于其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缺,故谓之阙”。显然,阙早期具有登高远望,防守城池的军事用意,后来这种远观的功能消退,但曾经具有的震慑力使阙成为壮声势、明阶级、示权威的一种纯标志性的具有强烈精神感召作用的礼仪性建筑。
汉代的阙多设置于城郭、宫殿、祠庙、府邸、陵园之前,多用木构或石砌。整体造型意象或挺拔俊秀,或典丽庄重,或古朴苍雄,它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经典建筑,集中体现出秦汉建筑艺术的精华。一方面以技术手段创造的阙满足人们登临祈天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以艺术处理创造的阙以其细高的体态创造向上动势,于平稳中勃发出的冲天气势,打破平静中的压抑迸发出激情。
4.防御
秦汉时期,匈奴势力对新兴帝国构成威胁,两朝统治者极为重视军事防御设施的建设。洋溢着古典艺术特有风韵的阙,成为具有符号性意义的汉代建筑艺术的代表,而其最初的军事作用则退居其次,此后真正的防御设施,则为长城所取代。秦始皇在战国长城基础上修了三千里长城。汉代增加东西两段,修整已有的构筑,使长城达至万里之遥。从现存遗迹看,秦汉长城在玉门关一带,虽最高处不过3.2米,厚仅2米,但仍如一条长龙盘踞起伏于北方大地,在广袤的大漠荒丘间,仍有一股舒展磅礴的气势,长城沿线除了有绵延的墙垣,还有一座座敦实壮观的烽燧坞壁,主要用于屯兵设防和传送军情(图3-12)。秦汉长城曾经有效地抵抗了外族的侵略,如今我们只能从那陈卧于山丘大漠间若隐若现的残垣断壁来回味往昔的景象,这里没有城邑的繁荣,没有田园的生机,有的只是迷漫的边塞风雪和险恶的刀光剑影。
绵延的长城显示的是一种悲壮浑厚的美。随着岁月的流逝,秦汉长城已成为伤痕累累、残缺不全的历史遗迹,失去了当初的军事价值,但它那种悲壮之美却变得更加突出而震撼人心。
图3-11 沈府君阙 东汉 四川渠县
图3-12 烽火台 汉 甘肃敦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