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1.年龄与职称持续期
总样本中,教师获得讲师职称的平均年龄为29.8岁;从参加工作到晋升至讲师职称所花的平均时间为3.0年,但其中离散程度较大,最大值为17年,最小值为0年,这是由于出生年代以及历史原因而造成的差异。比如,不少1950年代出生的教师高中未毕业就参加了工作,后来1977年高考恢复后升入大学读书,毕业后又进入高校工作,所以待他们被认定为讲师职称时,年龄最大者甚至已是41岁了,而绝大多数80后教师则是直接拿到博士学位才进入高校工作,随后即被认定为讲师职称。
X集中,教师晋升至副教授职称时的平均年龄为34.2岁。生存分析中的Kaplan-Meyer方法适用于小样本,且能够充分利用每个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因此本研究中用它来估算了教师由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时间的平均值,如表4-5所示,而教师在讲师职称上的持续比例如图4-2所示。根据计算结果,教师由讲师晋升至副教授所需时间的平均值为5.5年。
表4-5 Kaplan-Meyer方法所估计讲师至副教授时间的平均值
图4-2 教师从讲师至副教授持续时间的生存函数图
Y集中,教师获得教授职称的平均年龄为40.8岁,研究者采取同样的估算方法测得他们由副教授至教授所需要持续时间的平均值为7.0年(见表4-6,图4-3)。
表4-6 Kaplan-Meyer方法所估计副教授至教授时间的平均值
图4-3 教师从副教授至教授持续时间的生存函数图
2.性别差异
国外相关研究认为女教师由于花在教学上的时间多于男性而用于研究的时间相对较少[20],资源获取上的性别不公[21],男性主导的学术圈减少了女性参与交流的机会[22],同行评议中的性别歧视[23],工作与家庭冲突[24]等原因,通常她们获得学术任期的年龄比男性大,在每个职称等级上耗费的时间都比男性长,晋升的速度落后于男性。[25][26]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部分印证了以上研究结论,女教师获得副教授和教授时的年龄均大于男性,但在晋升速度上并未完全比男性缓慢。具体来看,女教师晋升至副教授的平均年龄为34.4岁,男性为34.1岁,她们由讲师升至副教授职称所花的时间少于男教师,女性平均时间为5.03年,男性为5.59年,Mantel时序检验发现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女教师晋升至教授时的年龄为44.8岁,男性为40.3岁,她们由副教授升至教授平均耗时7.17年,相较于男性平均时间为6.95年要稍微长些,进一步分析发现两者在统计学意义上并没有明显差异。刘爱玉等人在2011年对我国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的调查显示,女性专业技术人员与男性具有相近的职称晋升轨迹,晋升至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所用的时间几乎相等,他们给出的解释是我国经历过“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社会主义时代,男女平等的观念较为深入人心,不少女性已进入到专业领域且获得了职业成就。[27]一方面,她们的调查对象与高校女教师之间仍有区别,因此这一解释是否恰适仍待进一步研究。另一方面,本研究的数据样本中仅有25位女教师,这并非研究者刻意所为,而是因为在基本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就发现职称等级越高,女教师的数量越少,因此这25位女教师可能本身就是少数表现突出者,从而导致晋升时间较短。
3.学科差异
不同学科内,学者入行快慢、研究主题难度、研究成果发表的时间周期以及成果被认可的周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职业发展和地位获取的速度。亨利·罗索夫斯基曾形象地描述过不同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的差异:经济学家39岁在较短的教学生涯中取得了正教授职位,获得了国际声誉和一份像样的酬金,并被定为院长候选人。而曾与他本科时同住一屋的语言学家尽管其成就为哈佛及其他学校的同事们认可,但他的等级是非终身制的高级语言教师,没有保障,地位低,报酬也非常有限,被聘为终身教授的机会和前景并不乐观。[28]格霍尔姆(T.Gerholm)指出初学者在加入一个学科领域的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了解、掌握该学科科学话语经典部分的知识和要求。[29]而一门学科的体系化程度将影响人们获得能力的方式和速度。相对而言,数学、物理等硬科学由于“知识具有累积性,知识的验证和知识的陈旧有明确的原则”,因此初学者很快就可以获得一套话语体系,同行之间对于研究成果有比较一致的判断标准,所以也就更容易对现在和将来所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但以历史为代表的软学科由于“知识具有反复性,对知识的确认标准和知识的陈旧标准存在争议”,所以研究者之间通常很难就重大问题形成一致意见,对于研究成果的接受也就需要较长的时间。[30]比如,前者一般使用较短的时间研究范围较小的问题,而后者则花较长的时间研究一些耗费精力的问题。[31]另外,在成果发表的周期方面,不同学科之间也存在差异。比如,数学方面的论文和生物主要研究领域的论文最少也需要一年,最多要两年多时间。现代语言学家可能要等两三年,论文才能发表在有名的期刊上。发表历史和社会学方面论文的时间介于中间,大约为18个月或几年。[32]
表4-7 Kaplan-Meyer方法所估计的不同学科晋升持续时间的平均值
从表4-7可以看出,数学学科的教师从讲师晋升至副教授所花的时间最短,为4.97年,其次教育学科为5.69年,最后历史学科为5.82年,且Mantel时序检验发现三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从副教授晋升至教授,数学所花的时间最长,达到7.24年,其次是历史,为7.02年,最后是教育,为6.81年,但三者之间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二)职称升等事件影响因素的逻辑斯蒂回归分析(www.xing528.com)
接下来笔者就分别考察大学教师由讲师升至副教授,以及副教授升至教授两次升等事件的影响因素。考虑到因变量为二分类变量“升等与否”,因此采用事件史分析中的离散时间风险模型,即离散时间的logistics模型。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学位类型、毕业院校类型、学院关系、年资等,因变量为论文发表数量和被引数量。
1.影响教师由讲师晋升至副教授的logistics分析
模型1说明,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性别以及国内与海外高校,在教师由讲师晋升至副教授的过程中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田华芳(F.Tien)对影响台湾地区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因素进行的研究发现,持有国外学位不仅具有一定的声望价值,而且是预测学者科研产出的一个显著指标。[33]近年来内地高校新进教师中海外或境外高校毕业的博士生数量也在快速增加,有人担心他们会挤压国内高校毕业新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至少本研究的结果说明并不存在这种状况。钟云华的研究发现,学缘关系对于职称晋升具有重要影响。在参评副教授或教授时,具有本校学缘关系的大学教师相比没有本校学缘关系的大学教师而言,更容易获得职称晋升,取得更多的学术发展机会。[34]但本研究也未能证实这一结论,可能的原因是本研究在数据收集中未能将学缘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细化,比方说到底是在本科、硕士,还是博士教育经历中的学缘关系。学科之间略有差异:历史专业的教师晋升至副教授的速度较数学教师要慢,教育与数学学科之间没有可见的差异,这与上文描述性分析中的结果基本吻合。
年龄的作用比较明显,每增加一岁,其晋升的概率增加15.8%,但若在模型2中加入年资这一变量,年龄的作用消失了。换言之,并不是年龄越大,其晋升的概率越大,而是取决于进入职业轨道的早晚,即年资的累积,早一年评定讲师的教师,其升等的机会就增加了72%。本研究中还加入了年资的平方,以检验年资与晋升是否存在线性关系,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属于非线性关系,即并不是年资越长,晋升的概率越大,年资超过一定的期限后,晋升的概率反而呈下降趋势,这一点在接下来分析年龄的隐性规范对教师工作感受及学术活力的影响时会详细加以说明。
在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三个模型中获得博士学位对于升等都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但硕士学位与本科学位之间并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在模型3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晋升至副教授的速度是拥有本科及以下学位教师的4.706倍。
由于知识的累进并不是线性的,因此若用每一年的发表情况去预测教师晋升情况可能存在偏差,而且在评定是否升等时也是考虑在这个职称等级内教师的学术产出状况,因此笔者对教师发表数据进行了处理,计算出两个新变量:“第t年累积论文发表量”来代表教师科研发表的数量,“第t年累积论文被引数”代表教师科研发表的质量,结果发现后者对于教师升至副教授没有显著作用。两者相比,更重要的是教师发表的数量。朗等人的研究也发现,相比质量,成果的数量是预测教师晋升与否更好的指标。[35]但从这个三个模型可以看出,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年资对于教师晋升的解释力最强,高达9.7%(0.250-0.153=0.097),其次才是科研成果(0.284-0.250=0.034)。
表4-8 教师由讲师至副教授晋升事件的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
续表
注:*、**和***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p<0.05、p<0.01、p<0.001。
2.影响教师由副教授晋升至教授的logistics分析
笔者采取同样的处理方法对教师由副教授晋升至教授进行了分析。模型3显示,在教师由副教授升至教授的过程中,学校类型及学缘关系同样没有明显作用。学位类型也没有显著作用,这是因为几乎所有教师在入职前或者职业发展过程中都已经获取了博士学位。但性别和学科对于晋升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其中男性教师晋升至教授的概率是女性的2.621倍,教育专业的教师晋升至教授的速度较数学要快,历史与数学专业之间没有差异。年龄在所有模型中都有显著的影响,但在加入年资和科研成果之后,年龄的作用是反向的,即年龄每增加1年,其晋升的速度减少8.1%,但年资(进入副教授的时间早晚)每增加1年,其晋升的速度增加73.1%。但由于年资的平方对于因变量晋升与否有显著作用,因此它们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换言之,在副教授职称上累积一定时间,超过某个临界点后而迟迟未能获得晋升,之后其晋升的可能性会下降,这与讲师升至副教授的情形类似。相比教师成果的数量,质量才是决定副教授晋升至教授的重要因素。对比三个模型可知,年资是影响教师升等至教授的最重要因素,它的解释率为17.1%(0.218-0.047=0.171);其次是科研成果发表(0.260-0.218=0.042),约占4.2%。
表4-9 教师由副教授至教授晋升事件的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
续表
注:*、**和***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p<0.05、p<0.01、p<0.001。
概言之,讲师升至副教授,以及副教授升至教授这两个晋升事件的时间进度和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在副教授样本集中,教师晋升至副教授职称时的平均年龄为34.2岁,他们由讲师晋升至副教授的中位数为4年,符合大学职称晋升制度中对于讲师晋升副教授3年的底线年限要求。而教授样本集中,教师获得教授职称的平均年龄为40.8岁,他们由副教授升至教授时间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均为6年,也满足大学职称晋升制度中对于副教授晋升教授5年的底线年限要求。在性别方面,女教师在由讲师升至副教授职称时所花的时间显著少于男教师,女性平均时间为5.03年,男性为5.59年,但女教师由副教授升至教授的平均时间为7.17年,相较于男性平均时间为6.95年要稍微长些,进一步分析发现两者在统计学意义上并没有明显差异。
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教师由讲师升至副教授的过程中,年资和科研成果的数量是重要的预测因子,而在副教授升至教授的过程中,除了年资,不是科研的数量而是科研成果的质量才是显著的影响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