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教师学术活力研究结果

大学教师学术活力研究结果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学术活力是一种行为和状态的组合体,可以从客观表征和主观状态两个维度进行测量,前者指标包括科研产出、教学时间投入、服务时间投入等,后者包括工作信心、工作目标和工作喜爱程度。对此,他们的解释是新知识、技术手段和设备的更新速度而引发的知识或技术退化是造成不同学科学者在职业晚期学术活力表现差异的原因。但是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女性的学术产出始终低于男性,而且其波动幅度较大。

大学教师学术活力研究结果

教师学术活力是一种行为和状态的组合体,可以从客观表征和主观状态两个维度进行测量,前者指标包括科研产出、教学时间投入、服务时间投入等,后者包括工作信心、工作目标和工作喜爱程度。

(一)教师学术活力的客观表征

1.科研产出

林曾教授在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对美国大学教师科研活力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时,对资料进行了技术化的处理,采用的是各个年龄段教授科研发表数量的平均值,追踪了一个统计意义上学术人的科研轨迹。[68]在此,本研究借鉴了他的处理方法,但考虑到国内教师的实情,通常情况下国内博士毕业平均年龄为28岁,大学教师法定退休年龄为60岁,因此笔者将样本中小于28岁者计为28岁,超过60岁的计为60岁,并计算出每个年龄值上学术产出的平均值,然后观察随着年龄的展开,大学教师科研活力的变化情况(见图2-10)。考虑到不同学科由于知识属性、研究范式、价值取向的不同,最后呈现的成果形式也存在极大的差别[69],在此,科研产出的形式不仅包括学术论文、发明专利,还有专著,而在最后计算时候又以CSSCI论文为参考进行了加权赋值,得出科研产出=CSSCI论文数量+EI论文数量+2×(SCI+SSCI论文数量)+0.5×其他期刊论文数量+发明专利数+4×专著数量。

数据结果显示,科研活力在职业初期表现为一个上升趋势,随后进入一个相对较为平缓的发展期(38—44岁),职业中后期又出现一个快速增长期,之后在经历较大起伏后达到职业巅峰,学术产出最旺盛的时期出现在58岁左右职业晚期这个阶段。哈维格斯特(R.Havighurst)等人发现,学者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遵循一种惯性原则,他们会继续做研究,发表论文,并不会受到退休这一事件的影响。[70]总体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教师的学术产出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与国外实证分析的第四种模型较为相似。但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线性上升,而是出现多个峰值。这也与魏钦恭等人针对我国理工农医科技工作者所做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研究人员的论文产出量在年龄维度上呈多峰分布,年龄越大论文的产出越多。[71]

图2-10 年龄与我国大学教师职业生涯科研产出状况

具体到不同的学科,自然科学和工程类教师整体的学术产出高于人文社会科学类,但在职业晚期,后两者的学术产出呈现井喷式的增长(见图2-11)。若深入到不同学科内部,人文学科类教师在职业晚期(52岁之后)的产出具有较大的波动,最高的学术产出量出现在这个时期,但波动的最低值仍高于职业早期的产出。社会科学类教师整个职业历程的学术产出较为平稳,在即将退出职业时出现峰值。自然科学类教师的学术产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较快地增长,职业晚期有较大的下降,但在退出职业时又有所回升。工程类教师的学术产出表现为较为均匀的增长,但在50岁之后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凯韦克对挪威高校教师的实证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的发现有类似之处:社会科学教师的科研产出在整个职业生涯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科研产出;人文学科教师的科研产出在55—59岁出现下滑,但在60岁以后又出现一个新的高峰,但不同的是他们发现自然科学教师的科研产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持续下降。对此,他们的解释是新知识、技术手段和设备的更新速度而引发的知识或技术退化是造成不同学科学者在职业晚期学术活力表现差异的原因。相较于自然科学领域,人文社科领域中知识的革新速度较慢,所以他们在整个职业生涯都保持着较为平稳的创造力,甚至到了职业晚期,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累积,科研产出的数量不减反增。比如同样年龄的社会医学科学家在职业晚期的产出要高于生物医学科学家。[72]

图2-11 我国不同学科大学教师职业生涯科研产出状况

数据显示,大学教师职业生涯中学术活力的变化轨迹存在着性别差异(见图2-12)。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教师整体的学术产出曲线变化趋势类似,呈现一个逐步增长的样态,这同全部样本的变化情况一致。但是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女性的学术产出始终低于男性,而且其波动幅度较大。在职业初期(30—36岁),女性与男性的差距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但在职业中期(40—46岁),女性进入了一个低落期,而男性则是缓慢上升,推测可能的原因是女性由于在家庭的投入而导致职业发展受阻;之后女性的产出有所回升,但到了职业晚期(52—56岁),女性的学术产出跌至职业生涯最低期,两性的差距也在这时达到了最高值。推测可能的原因是退休年龄的规定影响了女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导致科研产出的急速下跌。我国对男女教师实行不同的退休年龄政策:男性高级职称(包括正高级、副高级)一般为60岁退休,相应职称的女性教师退休年龄为55岁。但到了56—60岁这个年龄段,女性的科研产出又有所回升。可能的情况是如果过了退休年龄依然能够继续留在工作岗位,可能都是同辈中的佼佼者,其科研产出较高也就不足为奇,所以这里存在着一个样本的筛选效应。总体来看,年龄的增长对于男教师的学术活力并没有负面影响,而对女性则有一定程度的消极作用,学术活力起伏不定,尤其是在职业晚期更是到了一个低谷。

图2-12 我国不同性别大学教师职业生涯科研产出状况

2.教学时间投入

以往研究对于教学活力的测量指标包括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议、毕业生评分等,但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一直为教师们所诟病,教学评价也被视为行政部门展示政绩的一种行为,并未真正起到改善教学效果的作用。[73]在此,本研究使用“教学时间投入”这个指标来测量大学教师的教学活力。之所以采用这个指标,一方面是因为教学是一门需要时间累积,在实践中反复操练才能日渐纯熟的技能;另一方面,教学还是一份良心活。在学术评价中所占分量不重的情况下,时间投入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教师对待教学工作的客观投入情况,因此使用这个指标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权宜之计。如图2-13所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投入基本呈现一个上升趋势,45—49岁出现第一个小高峰,最高值出现在55岁以后这个年龄段。但无论在哪个年龄段,教学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始终居于科研活动之后,两者之间的最大差距出现在职业初期,最小差距出现在45—49岁这个年龄段。

(二)服务时间投入(www.xing528.com)

相对于教学和科研而言,不同类型高校、学科甚至群体,对于大学教师的服务工作的认识和界定相距甚远,因此很难进行比较和评价。布莱克本甚至提出除了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外的一切事务都可以统称为服务工作。[74]李琳琳从学科、机构和社会三个层面对大学教师的服务工作进行了分类。[75]其中,学科服务包括在本学科领域内参与学会及期刊创立、文章评审、外校教师职称评审、项目评审、学位论文评议等,但它与科研工作之间存在交叉重叠,比如文章评审的过程也是一个吸收新知识,拓宽研究视野的过程;机构服务包括参与学校学院和系的事务,现实生活中它与行政事务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社会服务包括委托课题研究和培训、讲座、咨询等。在此,研究者将服务工作分为大学组织内和组织外服务工作两类,分别包括行政事务和社会服务,同样采用时间投入这个指标进行测量(见图2-13)。相对于科研和教学而言,本研究的调查样本中大学教师在行政和社会服务上的投入较少,其中在45—54这个年龄段,教师在行政事务上的时间投入最多,55岁之后最少,尤其是在45—49岁这个年龄段,教师在行政事务上投入的时间大幅上升,而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个科研投入的最低谷。相关研究发现这个时间段是职业高原期(career plateau)的频发阶段,工作内容缺乏新鲜感,专业能力短时间内难以提升等都可能是导致教师科研投入下降的原因。[76]同时,为了寻找其他职业发展的途径,不少教师转向行政岗位。这也印证了戴蒙德等人的观点,教师会增加在行政等事务的投资以提高人力资本回报率[77]50岁之后在社会服务上大幅下降,其他年龄段则大体相同,为5%左右。

图2-13 我国不同年龄段教师在各项事务中的时间精力投入占比

综合来看,从大学教师在科研、教学和服务工作上的时间投入可知,无论在哪个阶段,研究型大学教师始终在科研上投入了最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科研始终占据着主导位置。

(三)教师学术活力的主观维度

本研究使用问卷中四道题项来测量教师的主观学术活力,包括“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信心”“我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信心”“我很清楚自己的学术发展目标”和“我热爱当前的工作”,李克特七级量表中“1”代表“非常不符合”,“7”代表“非常符合”,数值越大,代表活力程度越强。

从整个职业生涯来看,教师主观学术活力在四个维度的变化趋势较为相似,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但在35—39岁之间开始下滑,至40—44岁之间出现一个拐点,后又不断提升。其中教学信心在职业初期最低,其他三项均是在40—44岁这个阶段跌至最低,具体原因有待于在下一章通过访谈资料予以剖析。纵向比较来看,除了在职业初期,教师的教学信心处于中等水平外,在其他职业阶段均高于其他指标;对于工作的热爱程度在职业初期高于其他指标,之后就位于教学信心指标之下,科研和学术发展目标之上;职业中期教师对自己科研能力的信心和学术发展目标在整个教师群体中跌至谷底,之后又慢慢回升。仅从教师科研产出、教学和服务时间投入来看,职业中期教师表现不俗,但从教师活力的主观维度来看,职业中期教师在教学信心、科研信心、职业发展目标、工作热爱程度四个指标上均处于低谷,因此尤为值得关注。斯蒂芬和莱文指出,学者在40岁左右面临着一个人生和职业价值观的重塑时期,他们会盘点(stock-taking)过去的经历,评估未来的努力方向。[78]

图2-14 我国教师职业生涯学术活力的主观表现特征

图2-15 我国教师职业生涯学术活力主观表现特征的学科差异

就不同的学科来看,在教学信心指标上,人文与社科类,自然与工程类较为相似。人文学科教师在科研信心和学术发展目标两个指标上呈递增发展态势,而社科类教师则是呈现U形。自然和工程类则较为相似,呈波状变化趋势。在工作喜爱程度上,四个学科整体上是上升趋势,但变化模式没有太多共性。另外,学术活力在主观维度上也存在性别差异。女教师整体上的教学信心均高于男教师,但在科研能力和学术发展目标上均弱于男性;在对于工作的热爱程度上,女性在职业初期弱于男性,但到了职业中后期又超过了男性(见图2-16)。

图2-16 我国教师职业生涯学术活力主观表现特征的性别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