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大农学院的发展变迁:云南大学行政后勤管理综述

云大农学院的发展变迁:云南大学行政后勤管理综述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云大农学院院长,仍由张福延教授担任。如此,农学院仅辖农学、林学二系及一农场。1954年3月,云大首次成立科学研究委员会。云大农学院和农学、林学两系时期的实习,因原来所办农林场已多不存在,故除了在学校附设农场进行外,多往昆明附近乃至专州地区实习。

云大农学院的发展变迁:云南大学行政后勤管理综述

1.校、院更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同年12月9日,中华民国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宣布“云南起义”,1950年2月云南全境解放。1950年6月13日,根据中央政府规定,云南省政府发布训令:学校名称上一律不加“国立”“省立”“县立”等字样,于是“国立云南大学”改为“云南大学”,相应地“国立云南大学农学院”也改名为“云南大学学院”。云大农学院院长,仍由张福延教授担任。

张福延(1891—1972),字海秋,云南剑川人氏,白族。1913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科毕业。学成归国之后,先后担任北京农政专门学校教授、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科教授兼主任。1939年,应熊庆来之聘,参与创办农学院,并为该院森林系首任主任。1943年农学院首任院长汤惠荪离滇之后,接任院长,并曾先后兼任云南大学总务长、训导长、教务长等要职,几为国立云南大学二号人物。

2.发展、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培养更多的农业各科高级人才,以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物质生活,1950年暑假,农学院根据上级决定,除了蚕桑专修科升为蚕桑系而外,另增设了园艺系、畜牧兽医系,且开办了棉麻训练班、林业技术训练班,从而使得农学院的学系达到了自其成立以来的“鼎盛时期”。此时其组织系统及负责人如下:

表5-32 云大农学院组织系统、负责人员简表(1950—1953)

续 表

但是,“好景”不长。1953年,在其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之中,云大及其农学院奉命,将蚕桑系、园艺系调入西南农学院,将畜牧兽医系调入四川大学。而至1955年为止,原有的呈贡农林场、厂口林场、弥勒木棉场等,即因“离校较远,难于管理”,已先后移交当地政府。昆明实验农场和作物试验场,则合并为云大附设实验农场。如此,农学院仅辖农学、林学二系及一农场。又1954年8月,云大尊奉上级指示,经西南军政委员会高等教育管理局备案,撤销了文法、理、农三个学院建制,工学院因即将独立建院,医学院也因正式酝酿独立建院,无须再撤,如此,整个云大除了文、理各系而外,农科仅存农学、林学二系及一个农场,直至1958年农、林二系独立建院为止。对于如此调整,1956年时云大即深有认识,认为“有些考虑不周,如土木工程、蚕桑、园艺、畜牧兽医,对云南都是必要发展的,调出云南是不妥的。另外,师生大量外流,对云南也是不利的”。

3.教员、教学

云大农学院的教员,部分为国立时期留下者,部分为新从各高校毕业生中分配来或从外单位调入者。兹以1955年为例,将当时云大主要职员及农学院主要教员的有关情况,综合列表如下:(www.xing528.com)

表5-33 云南大学主要职员及农学院主要教员一览(1955)

续 表

续 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各种运动连续不断,如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学习苏联、思想改造、“整风反右”等。运动之余,农学院尽力搞好教学工作。通过学习苏联以后,制定教学大纲、编制教学计划、完善课程设置、进行教学改革等。尤其以苏联植物育种学家米丘林的生物遗传学说,及苏联农学家李森科的植物阶段发育理论等,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经典性指导理论”。学院成立了教研室,各系成立了教研组,如农学系即成立了土壤农化、植物保护、作物栽培等7个教研组,及4个实验室;林学系也成立了森林学等教研组,及相关的实验室。课程除了全校性公共课如政治、外语、体育等外,则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教材有苏联教材、本国教材及自编讲义等。教法主要是课程讲授、课堂讨论及实验试验等。一般而言,教学秩序基本正常,但因运动过多过繁、学习负担过重等,也有影响之时。如1955年时,林学系一年级学生“平均每周学习70小时左右”,致使“作业交不出来,50个学生中有14个患病,学习成绩不及格者达8人”。

4.科研、实习

1950年6月,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召开。会议强调:高等学校“必须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水平,以便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最新成就”。但是种种原因,全校性的科研工作一直未展开。

1954年3月,云大首次成立科学研究委员会。9月,科委会组织调整,以副校长李广田为主任委员,农学系诸宝楚、林学系秦仁昌等10人为委员。翌年10月、11月,科委会编印了当时仅有的《科学研究简讯》1、2号。两期共载文章20篇,其中即有农学、林学的8篇,占40%之多,具体为《水稻湿土栽培实验引起国内农学家的重视》《我校植物保护研究组拟定云南烟草潜叶蛾调查研究计划》《与苏联专家工作在祖国边疆上》《林学系三年级科学研究小组展开活动》《森林学教研组科学研究计划》《植物保护研究组科学研究计划》《砱矿粉混合施用对小麦的增产试验》《松毛虫研究报告》等。农、林两系科研成果,不仅数量居多,尤以质量见长。如农学系教授诸宝楚主持的“水稻湿土栽培实验”,曾参加了高教育部举办的“高等农林学校教学经验展览会”,这一“有关改变水稻耕作制度,为稻作栽培全面机械化创造条件的实验”,颇受同行专家高度评价。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候光烱认为:“这是符合苏联威廉斯院士(苏联土壤学家,制定了农、林、牧相结合的‘草田农作制’,创立了‘土壤统一形成学说’)先进土壤学说的具体体现。”又如林学系教授秦仁昌,这位前庐山植物园主任,1954年发表了《中国蕨类科属名词及分类系统》一文,引起学界极大关注,翌年即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及地学部学部委员,并被调入中科院供职。因其毕生从事蕨类学研究,而且贡献尤为突出,后被赞为“不仅是中国蕨类学之父,也是世界蕨类学之父。”

云大农学院和农学、林学两系时期的实习,因原来所办农林场已多不存在,故除了在学校附设农场进行外,多往昆明附近乃至专州地区实习。如1953年暑假,农、林系师生曾分别前往昆明大普吉农场、开远木棉场,进行了1~2个月的生产实习,从而“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加强了与工农的感情,提高了觉悟”。后来,两系各年级师生也曾分别到西山、官渡、黑龙潭等地,或进行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或进行有关科研如水稻湿土栽培、森林生态、“云南松(飞松)直播造林”等的调查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