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业学院模式下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研究结果

行业学院模式下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研究结果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行业特色院校的协调发展,主要有三重含义。要实现与行业进步、地方政治文化发展的协调。行业特色院校内部各项事业发展协调主要包括要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项职能的协调。要实现学校物质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

行业学院模式下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研究结果

(一)树立先进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对大学的办学定位、价值追求、文化特征、发展目标及运行策略等的理性认识与看法,体现了办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与办学主张,它具有导向、凝聚、激励、展示与规制作用。“大学办学理念是指大学人对大学如何运作所形成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有关的大学教育思想观念。在本质上,办学理念是指要把一所大学办成什么样的大学。”[2]

1.协调发展理念

“协调”是一个宏大命题,既可以作为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也具有操作层面的指导价值。行业特色院校的协调发展,主要有三重含义。

要实现与行业进步、地方政治文化发展的协调。比如,从浙江传媒学院的发展背景来看,近几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传媒及文化产业呈现出剧烈变革的态势。数字化、网络化传播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突破了传统媒体行业内部以及与电信、移动等相关领域之间的技术壁垒与市场分割。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发展势头不断增强。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兴媒介形态不断出现。传媒机构的市场化、企业化转型实现了新一轮传媒生产力的激活与释放。传媒产业链的疏通、整合与开发,上、中、下游产业平台的构筑,衍生产业的孕育和开发改变着传媒产业经营与发展的版图。

要实现学校内部各项事业发展的协调。学校是一个综合办学系统,其效能的提升有赖于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过高度协作形成聚变反应。行业特色院校内部各项事业发展协调主要包括要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项职能的协调。要疏通与解决上述相关工作之间存在的壁垒与冲突,合理确定各项工作的职能边界,使四项职能的发挥形成合力;要协调好学校事业发展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实现学校规模发展、结构优化、质量提升与效益改善之间的同步升级,绝不能因为单纯扩大规模而忽视质量提升,进而稀释竞争力;要协调好学校发展的质量、速度与师生员工的承受度之间的关系,既形成体制合力,又形成情感合力。

要实现学校物质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行业特色院校不仅直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重要辐射源。在校园建设中,行业特色院校不仅应注重基本设施、实验条件等的完善,同时要注重特色文化、精神内涵的塑造与张扬;在对外合作中,不仅要注重重大行业技术创新对行业的拉动作用,也要注重多样文化内容、文艺样式等对社会文明的涵养作用,先进文化社会进步的引领作用,等等。既要注重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与推广,发挥好行业特色院校的中介平台作用,也要注重优秀文化产品的创造与生产,进一步凸显行业特色院校作为文化创新、文化生产基地的职能。

2.内涵发展理念

内涵发展是十余年来我国高校办学的主流话题。在当前,强调“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对处于跨越式发展的行业特色院校而言,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在全国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的背景下,行业特色院校需要理性克服盲目抢占办学地盘、切分生源份额的扩张冲动,始终坚持以质量、特色作为获取教育话语权、构筑教育竞争力的基点。扩大办学规模要以现实办学承载量为基础,不能以稀释办学资源、牺牲办学竞争力作为规模扩容的代价。

(二)弘扬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根基和血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上而言,大学文化是学校软实力的生动体现。区别于一般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构建文化生态系统有三个方面的主要支点:一是必须明确文化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即明确大学文化生态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二是明确文化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方式,即如何形成大学文化建设各要素的合力;三是明确大学文化生态系统的外循环路径,即如何实现大学文化建设与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相协调。

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它通过能量交换,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具有自身的角色定位。大学文化生态系统有以下鲜明特征:一是它并不以能量的损耗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而是体现出一种文化的累加效应,通过文化增值来实现生态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发展量级层次的提升;二是文化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更多地可以理解为大学文化的创新源头、大学文化繁荣的共享主体及大学文化繁荣的共享主体对创新文化的再提升、再发展等。在本质上,三者具有同一性,通过循环往复作用,促进大学文化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创新要素激发。(www.xing528.com)

大学文化由大学精神、管理文化、校园环境文化及大学形象设计系统等组成。它由所有的大学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创造,共同拥有并接受文化砥砺,共同在实践中提升发展。大学精神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进程中所积淀而成的核心价值理念、文化气质及精神追求,是大学发展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内核。这种文化精神往往以校训、校园精神等具象形式予以归纳和总结。

在新时期,行业特色院校要形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推崇探索、宽容失败,鼓励竞争、倡导合作的创新氛围,形成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风气,反对思想浮躁和急功近利。积极倡导相互鼓掌、“在成就他人中成就自我”的团队文化,以助人容人的雅量和着眼全局的胸怀,在为学校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发挥管理创新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相促进作用。管理创新激发了体制活力,进一步激活了人的创造力。管理创新中管理理念的变革、制度的重构、利益格局的重新调适,从广阔的层面来讲就是一种文化的变革与洗礼,管理创新的本质就是文化创新,管理创新同时直接带动了文化运动方式、文化评价方式等系列变革。在管理创新的视野中审视校园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寻求两者的结合点。一是要做到管理变革的路径要符合文化创新的方向,减少改革的盲目性;二是在管理变革的过程中要通过文化力量的发挥减少改革摩擦,凝聚改革共识;三是管理创新要有效地激发办学的文化动能,彰显文化张力;四是管理改革进程中要实现个体文化活力增强与群体文化水平提升的有效结合,全方位地激发文化潜能,形成文化合力。

(三)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长期以来,行业特色院校在办学进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遗留了很多行业的印痕。新时期行业特色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有着双重取向:一是要尊重高校办学规律,建立与完善现代高校管理机制;二是要进一步探索与形成具有行业特色、行业优势的创新管理方式,形成差异化的办学优势。

1.优化高校管理机制

管理机构的设置要与事业发展阶段性重点相匹配。当前,高校职能机构大都按照工作门类设置,一般都分为学生管理、教学、科研、对外合作、人事、国际合作、国有资产管理、校园建设、后勤服务等职能部门。管理门类较为健全,但其中的管理层级也相对复杂,协调难度高。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现状,尤其是所处的办学阶段,对管理体系、工作分布做优化整合。行业特色院校划转后,新校园基本建设大多初步完成,学校事业发展转入内涵建设阶段,对学校综合保障等职能进行优化整合,能减少部门壁垒。学校应对教学、科研、学生、社会服务等工作职能进行重新梳理,规避一项工作多头负责的状况,进一步明确权责,形成精简高效、快速反应的扁平化管理机制。学校尤其要注重建立重大公共性事务的常态化协作平台,完善公共性事务的处理及应对机制,最大限度地集约资源,提升决策效率

2.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对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更好地探索与实现办学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相分离。通过建立科学的权责框架,为绩效考核提供政策界限、制度依据与文化基础。完善绩效考核机制,要实现由过程管理向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兼备转变。过程管理的优点是考核更加微观、直观,缺点是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被考核对象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当前大部分行业特色院校都已经实行目标考核制。比如,浙江传媒学院长期以来也一直实行以过程管理为主的方式,在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中,学校结合自身鲜明的传媒办学特色,提出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兼备的考核方式。对于一些可以通过数据量化比对来科学衡量办学绩效的指标内容,实行目标考核,如科研项目立项及获奖数量、层次的考查,精品课程数及重点建设专业数量的考查,人才队伍数量、结构素质等的考查,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考查,等等;对于一些具有鲜明传媒特色,缺乏有效判断、比对及考查模型,目标监测标的物不明显的指标,则强调过程管理的应用。

[1]姜运生.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2]柳友荣.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D].南京: 南京大学, 2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