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行业特色院校发展趋势探析

我国行业特色院校发展趋势探析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一些省部共建的地方行业特色院校,在落实共建协议时,地方政府拖欠投入资金,阻碍了行业院校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在很高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特色院校服务行业能力的发挥与增强。

我国行业特色院校发展趋势探析

当前情况下,行业特色院校要强化其办学特色,弥补人才培育特色的缺失,造就特色人才队伍,必须保持特色,培养特色人才,改变同质化现象,分析和挖掘自身比较优势,寻找新的特色人才培育创新点。

(一)政府的政策引导

在行业特色院校的发展中,政府的积极引导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应从体制和政策上为密切行业特色院校与行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搭建平台、打开通道。要通过政府的力量,进一步引导和推动行业(部门)与教育部共建行业特色院校,督促行业(部门)给予行业特色院校以更多的支持,努力实现行业发展与行业特色院校发展双赢。

1.进一步完善共建机制,实现对行业特色院校的实质性共建

行业特色院校是时代变革的产物,经过20世纪90年代末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后,原来中央行业性部委所属院校划归教育部或地方管理,实行部部共建或省部共建。共建改变了原来相对单一的隶属关系,解决了高等教育管理相对分散的问题,对有限的教育资源重新分配整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要。然而,在改革后,尽管教育部和行业管理部门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签订了如“部部共建”等协议,但因为缺乏体制联系和法律法规的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对行业院校的密切配合与资金扶持反而持续减少。对于一些省部共建的地方行业特色院校,在落实共建协议时,地方政府拖欠投入资金,阻碍了行业院校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在很高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特色院校服务行业能力的发挥与增强。因此,应该尽快落实与行业特色院校共建工作配套的政策和法律,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共建工作,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建”。

第一,建议为加强教育部同中央各有关部门间的交流、沟通与协调,成立由中央牵头的行业院校共建协调小组,促使各部门在支持行业特色院校发展方向上达成共识。

第二,行业特色院校的发展应列入行业发展战略规划。国家制订行业发展战略规划时,应把行业特色院校的发展纳入规划。

第三,地方政府要进一步转变思想,充分利用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结合本地区的经济、人文、社会、地理环境等找准自己的位置,通过制定政策在批地、贷款以及基建等方面给予行业特色院校良好发展的外部环境,让其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好的贡献。

最后,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林业矿产地质水利等艰苦行业的扶持。在我国,这些艰苦行业的专业技术从业人员不但工作与生活环境艰苦,而且职业声望与社会地位较低,工资待遇与一些热门行业相比更是差距过大。由于长期的行业办学,社会对服务于这些行业的单科性院校存在偏见。这类单科性院校普遍存在经费少、生源差、就业难等问题。这类院校的“非类”专业在社会上也很难得到认可,很难同其他学校的相同专业在同一环境中竞争,其发展可谓步履艰难。要改变这种状况,吸引学生选择这类专业,从根本上阻止高趋同“非类”专业的进一步增加,促进院校理性、合理地综合化发展,政府应采取一些特别资助措施来提高艰苦行业的实际地位和待遇,例如,在这类人员定向就业后政府代其向银行偿还助学贷款、由政府向弱势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发放终身津贴等。

2.重构高校评价体系,形成对行业特色院校发展的科学导向

自从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公布美国最佳大学排名起,各种类型的高校评价或者排名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一种手段已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应用,并对高校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社会关注度,而且对学生选择报考和社会投资的流向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近年来,由武书连领导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的评价体系成为国内影响力最大的高校评价指标系统,但该系统并没有考虑到不同类型高校的适用性问题,没有对不同的高校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由于学科性质、办学特色和定位的不同,在评价时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这种体系下,行业特色院校不但自身的优势不能展现出来,而且由于规模的限制处于不利的境地。由于在排名中始终不理想,一些行业特色院校丢掉特色,简单地做大,以引导社会关注的提升,结果加重了大学趋同化的问题。因此,为了引导我国大学的多元化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高校评估制度与评估体系的研究,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行业特色院校的特征设计专门的评估指标,建立专门的评价体系,为行业特色院校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政策指导,以合适的评价体系引导和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行业特色院校的行业服务功能

行业特色院校经过原行业部门多年的重点建设历史沉淀,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高层次行业人才培养方面形成的突出特色依然存在。这些高校在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之后,与原行业院校之间仍然存在密不可分的依托关系,原行业院校依然承担着培养本行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原有的行业、企业依然是学校的主要服务对象,并保持着稳定的沟通和联系机制,行业院校依然是原行业和企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当前情况下,保持由几代人不断完善而形成的特色依然是行业特色院校的生存之本。行业特色院校起源于行业,其大部分的社会影响力也在于行业。行业院校好比是“鱼儿”,行业好比是“水”,“鱼儿”始终离不开“水”,院校培养的大批人才也活跃于此。依托行业、服务行业依然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学校生命的源泉。历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行业院校的特色和行业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殊关系。只有加强与行业之间的密切配合,完善对行业的服务功能,行业特色院校才能以特色为基础,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1.明确行业特色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办好行业高校,促进特色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明确其目标与定位。只有明确了目标、找准了定位,才能确立发展方向,培养的人才才具有行业特色。行业特色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改革前的行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随着改革的变化与大量非类专业的开设,行业特色院校原先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弱化。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是高等院校最重要的职能,是大学发展的根本点。只有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高校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适合社会经济需要的人才。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不仅需要一大批高素质、全能型的“通才”,同样需要一大批具有超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才”。在培养目标上应该有所侧重,在人才培养上形成既有别于重理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又有别于重技能的高职院校的差异性,结合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两方面的特点,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宽于高职院校,实践能力强于传统大学,努力培养具有适应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的厚基础、宽口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所以,要处理好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关系,平衡好社会“通才”和行业“专才”的关系。为此,要明确行业特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培养高素质行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和切入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线,兼顾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特色人才培育中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理论知识学习要以参与实践为目的。课程学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环节相互联系,推进学习、调查和实践的内容、模式的创新。

2.提升传统优势学科,优化整体结构

学科特色是行业特色院校存在的根基,是院校发展的生命力和灵魂。学科特色体现了一个行业特色院校长久以来形成的、社会公认的、与其他院校相差别的、稳定的特色人才培养方式、特色办学理念、特色管理思想和特色人才社会服务模式。当前,行业特色院校普遍存在学科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学科特色不鲜明,“精英”人才培育就失去了特色,导致院校声誉和品牌优势缺失,院校核心竞争力弱化。另外,行业特色院校综合性办学方式也弱化了学校学科特色优势的发挥。“综合”和“特色”教育理念模糊,影响特色人才教育成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跨学科协作成为发展趋势,学校的学科覆盖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转变,这已是行业特色院校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行业特色院校的强校之路是跨学科协作、非平衡的发展模式。行业特色院校的学科建设要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建立跨学科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学科交叉激励机制,促进学科整体发展,使学科体系与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相适应。根据国家及行业重大需求,推进科学研究逐步向前沿性、原创性转变,在引领行业科技进步和重要基础研究等方面实现突破,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新进展。学科建设与发展定位要从水平定位和结构定位两个方面考虑。行业院校学科水平定位的核心就是在学科整体支撑下,实现行业相关学科国内一流的目标。结构定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坚持多科性;二是跨学科协作;三是突出行业主干学科优势;四是通过新学科发展,实现整体结构动态优化。为此,学科建设应该重点把握以下具体定位或原则:第一,全面优化学校的学科结构。以行业背景为主,逐渐建立起当前的多学科体系。行业学科是学校整体办学的一个支柱,也是其他学科发展的重要依托,而其他学科又为行业学科提供了必需的基础支撑,这是新形势下行业院校的学科结构关系。第二,着重跨学科协作。学科的分化保证了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但是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不可能独立解决复杂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必须借助学科综合与交叉,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加强学科渗透与交叉包含学校所有学科,但主要是不同类别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交叉,如理工之间、理工与管理之间、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之间,重点是行业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交叉。第三,正确把握行业学科国内一流的学科建设目标。行业院校相关行业学科国内一流是在学校总体发展目标中的一个关键目标定位。这个定位代表了学校对创办一流大学办学水平的追求。第四,把建好基础学科作为实现学科高水平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世界一流大学其他学科会有很大差别,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设置了文理基础学院,形成了高水平的学科或学科群。行业特色院校要形成合理的学科生态,要建立浓厚的学术氛围,要提高原始创新和重大创新的能力,要建设国内一流的行业院校,都需要以高水平基础学科为根基。所以,要进一步提高对基础学科重要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基础学科建设水平的要求。

3.调整专业设置,优化整合资源

行业特色院校专业设置要调整,避免“学生扎堆、专业扎堆”。教育要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为出发点,引导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改革,进一步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理顺招生、培养、就业的关系,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行业特色院校应根据教育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行业发展需要,面向行业、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第一线,既要把社会需求相对稳定的专业办出优势、办出特色,又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改造旧专业,增设新专业,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专业设置应从学校的性质、办学定位、服务方向和实际办学条件出发,以社会需求和就业情况为基本依据,以现有专业为依托和支撑,合理确定新上专业与专业调整。新上专业与专业调整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为基础,本着立足需要、确保质量的原则,优先发展面向市场、面向一线的行业领域,体现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充分考虑各专业之间的联系,注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强调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在调整专业设置时,要正确处理加强专业建设与改善办学条件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扩大专业规模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www.xing528.com)

行业院校对行业的发展有着更加充分的理解,知道相关行业更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能特别地针对相关行业的职业规划做出更加专业的课程和专业设置。例如,林学专业由过去的种树发展到近代的科学培育和经营森林资源,到现在的研究林木遗传与变异的基本原理,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开设了森林经理学这门课专门研究森林规划、调查、评论等。因此,行业院校要发展为行业的人才储备库。无论是哪一层次的院校,无论是哪一个专业,都有许多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竞争者,要想从众多的竞争专业中脱颖而出,就要同中求异,对专业的办学目标进行科学定位,这是寻求特色发展的前提。对行业院校的非行业特征专业而言,首先要定位于服务本行业的本专业领域,以此为突破口,选择能反映专业发展方向、有利于专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领域,以追求专业一流为目标,实现跨越式发展。

4.提高教师行业素养

教师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执行者,教师的学术思想、思维方式、知识深度和广度、创造能力和治学态度等是实施行业特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行业背景特色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行业特色院校发展建设中的重大任务。行业特色院校需要建设一支业界与学界融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第一,教师的队伍中应该包含一定企业方面的专家,只有这样,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好地应用到企业中,否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企业或者行业内的专家站在企业一线,对企业的需要和要求都有很深的了解和认识。只有他们将需要反馈给校内的基础研究人才,才能对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更好的贡献。第二,院校应该花大力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等对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活动有重要意义,并对教师的梯队建设有特别帮助的具有领袖气质的学者。第三,应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出一大批能静下心来做学问的学者型教师。“研”在产学研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保持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保障。第四,还应提高在职教师实践能力的水平,扩充其相关行业的知识,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积累一线的实践经验并与企业的专家合作,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一个学校保持较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础就是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形成高水平学科建设和形成行业优势学科的保证。所以,教师是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特色人才培育,必须实现特色的师资队伍开发。特色的师资队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课程开发方式,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特色人才”的独特心理行为思想,坚持以“特色人才思想”为核心,而不是课程开发者自己闭门造车;要培养一批坚持“以人为本”根本教学宗旨的特色人才培育教师团队;要充分认识各种教学手段的独特特点和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到取长补短、互相补充,提高教学效果。

5.提高学生对行业发展的认识

院校应该明确其行业归属,坚持走特色发展的道路,使学生实践能力强于综合性大学,基础知识比高职院校宽,培养具有竞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对行业发展现状的介绍,让学生调查、走访和参加实践,了解自己所要从事的行业,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明确目标和努力方向,培养对行业的热爱。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研”变换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自己相关专业的前沿知识有一个更深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相关专业的认知和职业认同感,并通过在相关企业的实习,让学生从切身的体会中了解专业知识的本质意义。

行业特色院校学生应该清楚本行业优势,全面分析自己的职业规划,增强对行业、单位性质和岗位的了解,还要对行业当前的环境和社会认知度等做相应的了解,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以自身的优势战胜其他应聘者。

(三)加强企业与学校共建

高校与企业应达成共识,双方密切合作,结成紧密的联合体。高校一方面通过企业实现了技术转让,获得一些额外的经费;另一方面,在同企业合作中积累的经验也丰富了教学内容,使教学与科研更具有针对性。企业则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开发了新产品,增强了国际竞争能力。

1.构建行业与学校沟通机制

科技创新和人才是当代成功企业的重要基础。例如,成功的典范—深圳华为公司,硬是在一个并不是我们强项的通信科技产业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2011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983亿元,实现利润124亿元。若一个高科技产业没有核心技术,品牌就会成为一个空壳。相关行业的高校为其科技创新提供了最有力的人才保障。学校的高科技成果和培养的合格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行业的高速发展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一个行业的好坏对相关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社会认知度会产生影响。因此,行业背景的院校需要与行业紧密合作,行业和行业院校达成双赢,更要建立行业部委与行业院校主管机构之间的合作、协调机制,以帮助行业院校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开辟行业主管部门通向行业院校的资金支持的新渠道,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引导,实现实质上共建;确保行业主管部门对相关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规模;争取把国际上一些产学研结合的经验引进行业特色院校的发展,让产学研得到更紧密的结合。

2.校企合作,增加校外实习基地

一所大学的社会贡献率主要是由该大学的实际社会服务力和其高水平科学研究力来衡量的。

第一,学校和企业建设技术创新平台。以前沿科技为方向对产业重要的技术进行改革和公关,并在相关科技前沿展开系统深入的学科协同研究,为新的技术和新的科技体系提供理论和技术储备。

第二,应找准企业需要与国家战略相适应的契合点。准确把握行业发展需求和国家战略相对应的地方,以点到面地充分利用行业院校在相关学科上的优势,对学校、社会经济发展和主要工业需要的高精端科技技术进行全方位、高瞻远瞩式的研究,继续加强学校研究功能,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长期在相关企业建立高规格、高要求的实习基地,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使学生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有进一步了解。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科技瞬息万变,课程体系随时可能与企业的尖端科技拉开距离。院校可以依据实习学生和企业反馈的信息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增加和拓展,让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因此,行业特色院校应发挥其行业优势,培养行业所需的专门人才,为行业服务,与行业相关企业联合建立教学基地、实践基地、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学习实践搭建新的平台;定期邀请行业领军人物来校做行业报告,帮助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了解行业发展需求,了解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促使学生自主深造,学习研究行业先进技术知识,努力科研,寻求技术突破;与行业联合举办行业特色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精神,将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合理融合,使学生受到行业文化的熏陶,被行业文化所感染,激发其对行业的热爱之情,使其甘为之奉献;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促进科研成果的实际转化,派学校的教授深入企业基层指导实践,了解行业的实际状况,为科研做好铺垫;与行业签订定向就业合同,促进行业高校与行业相关学科的毕业生到行业就业;为已在行业就业的学生尽量提供再回校学习的机会,提高毕业生能力,提升毕业生对母校的感情依赖,建立良好的情感,也可以通过这些优秀毕业生起到宣传学校的作用,促进行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持续不断需求,使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间进一步加强合作,建立更加持久、稳定的沟通和联系。

第四,大力促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应利用优势学科与所属行业的骨干企业建立广泛和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与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在这种体系下,学校通过科研优势对企业生产实际中的困难开展科技攻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为行业发展、行业特色人才培养做出积极的贡献。

行业特色院校主要培养的就是社会需求的服务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实训基础上才能提高专业技能,校企合作制度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和行业部门的指令性计划逐渐淡化,必须建立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导向的院校和企业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把学校和企业看作利益共同体,双赢的利益共同体是创新校企合作制度的基础。这就要求充分尊重学校、企业的自主权,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激励相容制度,使校企在双赢的基础上行动。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补充和技术、智力支持,而企业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训基地,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难题,在双赢的基础上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