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分制的内涵
学分制就是以选课制或选修制为基础,以学分来计算学生的学习量,并与弹性学制组合配套为一个体系课程实施管理制度。
其中,选课制是指学生根据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按照专业课程计划及学校的课程教学安排,自主选择学科、专业及课程的一种课程实施管理制度。它以开设相当数量的选修课为基础,以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为目的。选课制既是实施学分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施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没有选课制,就谈不上学分制,只有建立在选课制基础上的学分制,才能体现其优越性。因为,首先,选课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能力和兴趣爱好来决定每学期的学习量和学习课程。其次,选课制要求教师接受选择,打破了传统“一人一课,循环复始”的僵化局面,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最后,选课制要求开出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选修课。这有利于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我国,由于大学生入学前已经选择了专业,入学后不能再大规模地重选专业,因此,我国的选课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可根据专业课程计划和学校选课规定,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学习量,自我设计学习进程;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志向、兴趣和能力,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选修课,学分是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
2.学分制的特点
(1)课程实施管理的灵活性
在学分制管理框架下,从学业方面看,学生毕业的条件完全根据其通过课程学习而获得学校培养目标规定的总学分。这种管理办法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学制年限,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情况可以选择提前毕业,也可以推迟毕业,甚至可以只保留学籍而中途休学,然后在一定时间内复学继续学习;另一方面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地、灵活地选择学科、专业和课程,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同时入学并最初选择同一学科或专业的学生,其毕业时间、学习进程、毕业时取得专业的学位都可能存在个体差异。学分制在课程实施管理上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中都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2)课程实施管理的复杂性
课程计划的灵活管理、学制的弹性使得学生的学习计划和进程各不相同,再加上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短学期制等其他管理制度的一并实施,课程实施管理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是学年制下固定不变的整齐划一的管理,而是一种既灵活又规范、既能突出发展学生个性又能保证并提高教学质量的管理,其管理的复杂程度大为提高。如何使课程实施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对课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教学条件与设施都提出了更高要求。(www.xing528.com)
(3)学生管理的分散性
实行学分制管理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年级、班级的概念,不同学生的课程方案和实际学习进程各不相同。对学生管理的分散性导致学生个体主动性的增强,以及流动性的增大,对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必须配套实施导师制。导师制对保证学分制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整个学校的学生工作管理体系也要做出相应改革,由过去的集中管理变为分散性的管理、指导与服务。
(4)人才培养方案的多样性
学分制需要大容量的课程内容和多样化的课程设置,这样才能为学生选课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在大容量的课程内容和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准备完成的学业和课程,从而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在学分制条件下的选课制实际上为每个学生构建了一个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这种人才培养方案的多样性既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又为社会提供了多样化的人才资源或人力资源,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5)人才培养过程的特异性
学分制承认并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对学生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要求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发展水平,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要求进行教学,允许并能采取适当措施促进拔尖的学生冒出来,也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自己的选择。学分制条件下的选课制,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的所学课程或教学环节各不相同,这样就会出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从而表现出学分制条件下的人才培养过程的特异性。当然,这在课程实施管理的操作上增加了很大难度,但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