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在距北京迤西70里潭柘山,以有龙潭柘林而得名。初建于晋代,名嘉福寺,因此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说法。唐从实禅师扩建之名龙泉寺,金熙宗皇统年间重修,赐寺额“大万寿寺”,明正统年间改为广善戒坛。天顺元年后名嘉福寺,清康熙三十一年赐金重修,并赐御书额曰“敕建潭柘山岫云禅寺”。
从建筑与庙产范围上来说,潭柘寺是北京最大的寺院。寺内建有房屋数百间,从前该寺拥有360座庄田,到1931年左右仍有十几顷土地。
清末光绪年间的住持叫慈云,当时近畿地方不靖,作奸犯科之徒为了逃避缉捕,时有逃到潭柘寺躲避的。该寺住持利用寺院宽敞、寺外产业很多、且与历来统治者都有联系,遂大量包庇歹徒,为他们更名改姓,起法号,令其充当寺内寻照(即看管山林的职务),等事过境迁,再听其去留。如中医王某,河北省献县人,早年在原籍行医,因架讼被人纠举,官府缉捕悬急,遂遁入潭柘寺削发为僧,嗣后乡人渐忘其事,县官全不再追究,王遂蓄发还俗,重理旧业,后来在京津一带颇负盛名。解放后,已80余岁,尚在天津行医,不久病死。(www.xing528.com)
昌平县永丰屯的惯窃田五头,在1927年偷盗了乡村某姓的庄稼,被事主告发,官府捉拿甚紧,田五头畏罪逃进潭柘寺,隐匿出家数载,为寺中看管田林,及事过境迁,无人追究,遂还俗回乡。又有宛平县白家滩祠堂庙的僧人普顺,俗姓佟,于1924年抢掳了本村一有夫之妇,逃进潭柘寺后,住持茂林为其更改法名,并令其充当寺内的寻照。普顺得以逍遥法外,依仗潭柘寺的势力,继续为非作歹,欺压当地打柴的农民,经常采取诬良为盗的手段,将樵夫弄到寺中,私设公堂,进行拷打,在此期间作恶多端。不久那个被抢妇女之夫经过查访,找到寺来,茂林伪称寺中并无此人此事,而且认为来人无理取闹,有意诬蔑佛寺,赶出寺去。后来普顺摇身一变重在丛林露出头角,做上了觉生寺的住持,所以旧社会人多称潭柘寺为歹徒的避难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