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大直沽天妃宫:元代至明代历经多灾,修复记录!

天津大直沽天妃宫:元代至明代历经多灾,修复记录!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世祖忽必烈为祈求女神保佑漕运安全,在开始海运后不久,就在天津大直沽兴建了第一座天妃宫(东庙)。可惜大直沽天妃宫多灾多难,至元年间建成后,泰定年间即遭火灾。明初,一仍元代海运旧制,平安之神“娘娘”依然被当政者所重视,故在大直沽扩大重修天妃宫。明代时大直沽的“天妃宫”也像元代时一样,由朝廷拨资维护的。这是大直沽“天妃宫”第五次修整了,而且是第一次由天津人发起的。

天津大直沽天妃宫:元代至明代历经多灾,修复记录!

黄殿祺

“天妃”南方叫“妈祖”,姓林名默,是晋代福建晋安郡主第22世孙女,公元960年出生在莆田湄州湾贤良港(即今莆田忠门乡港里村)。传说她是个勇敢聪慧,事亲至孝,熟习水性,能在惊涛骇浪中解难救人的杰出女性。其生平传略世代相传,影响极广,被誉为护海女神,现称她为和平女神。

天妃宫在闽、粤一带,包括澳门、香港台湾通称妈祖庙。我国北方俗称天妃宫、天后宫和娘娘宫,天津约有20座天后宫。其中有两座较著名,一座是河东的天妃灵慈宫,俗称为东庙;一座是南开区的天后宫,俗称为西庙。

元朝时天津叫海津镇,至元十九年(1282)试行海运漕粮,以天津大直沽为终点。海船卸粮度仓,再由河船起运,从大直沽至三岔口经潞河(今北运河)和通惠河到大都(今北京),海津镇成为了河海联运之地。从此在海津镇设置管理机构,有接运厅和临清万户府。于是大直沽从一个荒洼村落发展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当时海运漕粮年年有损失,很多人对海行都视为畏途。元世祖忽必烈为祈求女神保佑漕运安全,在开始海运后不久,就在天津大直沽兴建了第一座天妃宫(东庙)。

天妃宫坐落在大直沽中街与后街中间,庙门面向西南海河而立,占地面积6亩多。宫址遵《道藏》和堪舆之说,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式地形营造。建筑砖木结构,宋代风格,气势恢宏,庙貌颇为庄严。庙中有两道山门,门前立汉白玉石碑一座,头道山门上有黑地金字匾额,上书“赞化三元”四字。进门有东西配殿,配殿原供有文昌、老君、三元、斗姆、九帝、灶君、财神、城隍、土地和王三奶奶等塑像。正殿前檐悬挂“风不扬波”的匾额,殿内“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正襟危坐在高大宏伟的殿堂正中,金脸的“天后圣母”两侧有送子娘娘和眼光娘娘、瘢疹娘娘、子孙娘娘。另有10位赞相、三宫和39尊偶像;宫女、灵童、马公、水夫小像等,栩栩如生的神像近40尊,座座文臣仪态庄重,眉宇生辉,尊尊武神体态魁伟,豪气充溢。

天妃宫大殿东边有一碑亭,外有木栅栏门,里面是赑屃驮石碑。大殿后面有一棵大树,树上吊着一口一人高的大铁钟。从山门到大殿足有六七十米远,可见其规模之大。

过去每年五月初一至初五是庙会节日,四乡八镇顶香膜拜的各有所求。求福、求寿、求送、求子、求财、问卜等人物纷至沓来。大车小辆排在河东田庄至小孙庄一带。一时商贩云集,万货杂陈,饮食摊点及耍猴卖艺的穿插其间。各乡前来参加赛会的有杜庄子吹乐,吴家嘴、杨庄子、田庄的法鼓,大直沽玄帝庙、同乐街和土城的高跷会、旱船、小车会等百姓喜闻乐见的花会,争奇斗艳,锣鼓喧天。贾家沽道并有黄轿,是用轿把那里所供奉的天后和王三奶奶神像抬到这里出巡一趟。这就是东庙皇会,但比起后来西庙出皇会的情形,规模小得无可比拟。庙门前有一戏台,过年过节经常有戏在此演出。五月初二为正日,通宵达旦热闹非凡。当地士绅和商号在各街口高搭路棚,预备茶点以慰劳各方会友。朝圣者怀着虔诚的心情,焚香叩拜,祈福求顺,酬神还愿。“津门好,广神福为田。香塔烟飘攒斗庙,河灯光放救生船,欢喜共人天。”的诗句是当时庙会绝好的描述。

可惜大直沽天妃宫多灾多难,至元年间建成后,泰定年间(1324—1328)即遭火灾。后来住持庆福找于都漕运万户府,朝廷发官帑对庙宇重新进行了修缮。至正五年(1345)东庙住持庆福圆寂,由智本接替住持。至正十一年(1351)智本圆寂,后请西庙福聚来住持东庙。由于东庙年久失修,庙宇残缺,福聚便具文给海道万户府,朝廷即拨钱850缗,而有关官员又捐俸集资,东庙此时得以增置地基,筑基地增高至8尺有余,在庙前创建观音堂,塑观音、阿罗汉40余像,使庙宇为之一新,规模远胜于前。

再修后的东庙得存颇久,到明万历六年(1578)又重修圣像殿宇。明人任天祚撰《重修敕建灵慈宫天妃碑记》:(www.xing528.com)

毓秀于闽,显化于湄,先朝感其灵异,代代褒封,日夫人,日天妃,十五余更。是时雨疫疠,舟航危急,无祷不应。故陆行舟载,若或使之,莫不祀奉其神焉。而巍然焕然,保治世于无虞,感人心于冲漠,不特一时一处已也。传至延佑,慈大直沽万古建天妃灵慈宫……”

该碑立于当时的大直沽天妃宫中,距元代危素撰文那通碑之立起,已过了220多年。碑文说“娘娘”的封号至少已增易了15次。“娘娘”的庇护职能在元代已经从护航而扩及到保佑陆行平安了。“娘娘宫”的名称,在元代已由“天妃宫”增易为明代“天妃灵慈宫”。明初,一仍元代海运旧制,平安之神“娘娘”依然被当政者所重视,故在大直沽扩大重修天妃宫。

明代时大直沽的“天妃宫”也像元代时一样,由朝廷拨资维护的。朝廷一直将该庙的修缮与祀奉当作一件“上以护国家,下以庇生民”的大事来对待。弘治年间该庙进行第四次重修。后来有本地善人周得水等相继出资对庙宇重修,使圣像殿宇,各图更新。这是大直沽“天妃宫”第五次修整了,而且是第一次由天津人发起的。

由于河运的发展,三岔河口地区已成为海、河联运重要之地。在这种漕运大发展的情况下,1326年为庇佑漕运,又建立起祭祀妈祖海神的第二座天后宫,俗称西庙。自此,三岔河口地区成为日益繁荣的聚落区。随后,明永乐初年,在三岔河口东南设置天津三卫和修建卫城。永乐十三年(1415)实行河漕,大运河成为南北货物交流的重要孔道。卫城北门外南运河尾闾经三岔河口至东门外海河,海河沿岸为漕船商舶停靠码头,天津卫成为北方的商品集散中心,卫城北门外到东门外,天后宫之宫南、宫北大街附近沿河地带后来居上,替代大直沽海津镇,成为新的中心区,并开始了城市重心沿河向西北移动的发展态势。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大直沽邻近津塘铁路,东北有机器局,西北有武备学堂,隔河为外国租界。此地是八国联军攻击进扰的目标,也是清军义和团奋力抵抗之地。大直沽东西皆战场,成为联军必欲占据的战略重地。6月23日俄兵首先进入大直沽,他们见房就烧,见人就开枪,见东西就抢,大直沽烧的没留下一间房。他们进行着野蛮的烧杀抢掠,其情景悲惨至极。在原大直沽天妃宫前观音堂墙壁上立了一块《大直沽救乱记》碑,文中描述道:

洋兵入村,沿户纵火,村民之居守殉难者200余人,延烧月余,村之房屋尽为焦土,而洋兵亦遂居此以自固,村民之逃在外邑者,死于兵、死于疫、死于惊恐者又数千人。此盖自有此村以来千古非常之奇劫也。

大直沽天妃宫被八国联军烧毁后,1905年虽重建,其规模已小了许多,香火也不似当年了,大直沽天妃宫从此渐渐冷落下来了。

解放后,大直沽一部分人把神像搬出来垫了大直沽东大坑。庙中原有大铁瓶一对,重约200余斤,有鼎一、铁炉二、铁磬二、铁钟一等均为元代之物,也于1950年废庙时出售熔毁。后来大殿曾改为河东礼堂、供销社、街道工厂,直至后来拆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