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丘古城业态建议-提升商丘历史文化十六讲

商丘古城业态建议-提升商丘历史文化十六讲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商丘古城商业在整体定位、业态结构、店铺类型等方面的调研及分析,可以看出商丘古城在发展理念、业态选择、业态布局、文化内涵挖掘、文化特色凸显等方面需要全方位的改善和提升。同时培育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及服务,并加强口碑传播,使商丘古城的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显现,打造有品牌效应的经营业态及突出“商丘特色、商丘风情、商丘人文”的文化产品。

通过对商丘古城商业在整体定位、业态结构、店铺类型等方面的调研及分析,可以看出商丘古城在发展理念、业态选择、业态布局、文化内涵挖掘、文化特色凸显等方面需要全方位的改善和提升。

(一)匡正发展理念,打造商丘文化窗口

商丘古城是中国古城中的瑰宝,保护和传承商丘古城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首要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对古城的开发不只是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更是为了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资源。在这一理念下,商丘古城的文化产业业态经营必须以历史文化为核心,将文化遗产保护与业态开发相结合,充分、深入挖掘商丘古城文化空间中的各文化元素的内涵与价值,在业态引入中应坚持两大准则:一要突出“古风”,即业态应突出本地历史文化特色;二要突出“和谐”,即业态要与整个大古城历史文化区总体文化基调大致相和谐。

脱离了古城文化资源的业态是缺乏说服力的,也注定没有生命力。因此,应尊重历史,传承本地特色,充分考虑商丘的人文生态与自然背景,考虑城市肌理与历史文脉,使业态更好地契合地域历史文化风貌,融入城市生活。古城是一个有机发展的整体,在千百年的发展中不断适应人们的需要,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分区,每个街区自有其功能,无不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世代流传的场所精神。在业态格局规划时,应凸显传统文化与现代功能的结合,尊重不同街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挖掘街区的历史文脉,突出其文化底蕴,使其重新焕发活力。这并不等同于一味追求复古,而是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让不同片区的业态与历史传统紧密相连,更有利于深度挖掘古城的文化内涵,从而也能够提升相关业态的文化价值和文化传播力。

古城中原有的生活场景和生产消费空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挖掘古城原有的业态及其文化内涵,以现代化的手段展现在街头,是对古城历史文化的合理保护、传承和利用。如恢复93条道路格局,在街头巷尾挂牌标示其起源、演变、名人逸事等历史信息,利用雕塑、建筑风貌、主题广场等手段对原有生活状态进行情景化还原。此外,还可以将本地特色传统业态、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引入古城,重现原生态生活场景。另外,鼓励引进有本土历史文化气息的餐饮、民宿、交通工具等商业业态,充分展现本地的历史文化、情感审美。一方面可以唤醒、激活本土文化记忆,让本地居民产生亲切感、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主动成为古城的宣传者;另一方面,外来游客能够更加直观、深入地感受古城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品牌的品位和吸引力,让古城真正成为商丘的文化窗口和城市名片。

(二)明确业态定位,完善业态结构

当下,引入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创意服务业等业态对传统建筑空间进行适度的功能改造和转型升级,创造灵活多样的空间体验,满足城市居民日渐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已成为古城保护更新的战略趋势。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古城业态的引入和布局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突出古城文化内涵,提升整个古城的文化品位,走多元化的路线,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唯其如此才能形成独具特色又有强大竞争力和传播力的文化旅游商业业态。要根据商丘古城的发展状况,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借助旅游出行网络平台及大数据等手段,明确服务的对象和主流消费人群,确定目标客户群体的各方面需求特点,进行总体业态规划,确定不同档次业态搭配比例,最大限度地满足主流消费群体的需求。

毫无疑问,在旅游市场上,场所功能的多元性至关重要,因此,分布合理、功能多元的业态规划是古城发展的重要一环。一方面,业态结构要丰富多元,除餐饮、文创产品之外,还应当引入体验性较强的艺术场馆、特色民宿、民俗演艺等业态,打造集旅游、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一站式”场所;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和消费层次引入多层次的业态,既要有高档品牌店、礼品店、餐厅、会所等经济效益较高的场所,也要有地方小吃、创意集市、茶馆等价位不高、流动性大、能够聚集人气的场所。同时还应该关注老人、儿童、青年学生等不同年龄层次和群体的消费需求,以人性化的尺度,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活动场所,打造商丘城市会客厅。

在古城业态格局规划中,最为重要的无疑是文化产业,要确立“体验人文、消费文化”的指导思想,配套吃、住、行、游、娱、购等业态。在业态规划上重点突出文化特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一是文化博览业态,如美术馆、民俗博物馆、民间艺术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民俗文化大观园等。二是文化休闲业态,如主题茶馆、餐饮、酒吧等,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三是文化创意业态,如实景演艺、艺术策展、园艺设计、文艺创作、文艺沙龙、服装设计、包装设计等方面的高端品牌,打造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地。四是工艺美术业态,如剪纸、刺绣、编织、石刻、木刻、泥塑、面人等,形成工艺美术产业集群。五是收藏拍卖业态,涉及古玩、古典家具、名人书画、集邮等各门类,集收藏、展示、拍卖于一体。

(三)走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发展路线

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群体和消费需求要求商丘古城的业态也要走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之路。首先要在整体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周边同类旅游地区别开来。通过对各大平台游客积极正面的评论进行词频分析,可以看出大众对商丘古城的特色认知通常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保存较好的古建筑、周边美景、历史名人、地方美食、淳朴的民风等关键词关系密切,应当针对这些要素继续加以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开发与标志性古建、历史名人、典故、地方民俗、方言等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融合美景、名人等元素打造实景演出或话剧、音乐剧等高端文化产品,以商丘古城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文化+旅游”“文化+餐饮”“文化+体验”等方式,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商品和服务,讲好古城故事,优化游客体验。同时培育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及服务,并加强口碑传播,使商丘古城的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显现,打造有品牌效应的经营业态及突出“商丘特色、商丘风情、商丘人文”的文化产品。

其次,在商丘古城内部也应注意业态的差异化发展,应鼓励引入文化性、创新性、个性化、多元化的商品类型及业态,主要街道和坊巷院落的经营业态应该区别开来,形成一动一静两种形态,共同打造文化休憩休闲空间。主街区承担着整个区域的商业消费休闲功能部分,要引进原汁原味的商丘老字号店铺、民俗小吃、工艺品、手工作坊等特色商业和文化休闲业态来凸显商丘文化元素,还要引进多种旅游购物、画廊、民俗展馆、名牌餐饮(要注意餐饮、食品类比例不超过30%)、特色民宿客栈,以形成相对集中、功能完善的集市,才可以形成一定的现代城市休闲社区规模效应和市场认知。

坊巷中的业态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可鼓励引进突出沉浸式体验的文化类业态,如文化展示、传统文化艺术培训、众创空间、阅读空间、动漫体验、创意设计、民俗体验、影视创作等,辅以部分客栈民宿、精品酒店,咖啡、茶社、烘焙等休闲轻餐饮类业态。院落空间可引入名家大师工作室、文化类社会团体(含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文化名家等),在建筑内适当区域开辟空间展示所在坊巷的历史演变等档案资料,鼓励使用方将特色人文历史故事和引入的新文化业态进行创意融合展示,或者以此为题材衍生文博、文创相关展示。

此外,为了活化商丘古城特色文化,建议与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立合作关系,引入兼具审美性、娱乐性、互动性、体验性、经济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凸显商丘本土文化特色。可在节假日开展文化节庆活动,根据节日主题引入各种类型的节庆民俗展示和体验活动,还可配备优质丰富的夜间经济业态,如灯光秀、放河灯、夜游船、篝火晚会、演出、夜市等,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变观光客为休闲客、度假客,从而提高人均消费和整体收益,实现让游客能够“吃”到文化、看到文化、感受到文化,最后带走文化商品。(www.xing528.com)

古城镇商业业态的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在“丽江模式”的疯狂复制中,越来越多的古城镇不假思索地一味照搬不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经营管理模式,走上了去本地化的发展路线,最终沦为“四不像”。有鉴于此,商丘古城未来发展中应当时刻坚持“保护”和“开发”齐头并进的原则,在最大程度上维护古城的原始风貌;同时结合古城文化特色、发展实际以及市场需求,对商业业态的运作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管,明确定位,完善业态结构,走多元化的发展路线。出于商业运营模式和成本考虑,古城发展初期一般每1—3年为业态调整期,可以根据街区运营状况、消费者的需求、基础设施承受能力等控制和调整业态,及时淘汰对古城发展无益的业态类型,实现古城发展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让古城真正成为商丘文化窗口和商丘城市会客厅。

(本文为笔者承担的2019年商丘市重大决策咨询课题《商丘古城修复性保护中业态发展研究》结项报告,孙佳参与起草)

【注释】

[1]杨朝明:《真实的孔子》,《光明日报》2010年1月28日。

[2]《论语·子罕》。

[3]《论语·述而》。

[4]《礼记·檀弓上》。

[5]一说是孔父嘉的重孙,也即孔子的三代祖孔防叔避祸迁鲁。

[6]《礼记·檀弓上》。

[7]《论语·述而》:“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8]李正华:《“子畏于匡”的匡究在何处》,《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9]班固《汉书·刑法志》。

[10]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