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花木兰与木兰祠-商丘历史文化

花木兰与木兰祠-商丘历史文化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虞城县有木兰祠,是花木兰精神的重要纪念地。豫剧《花木兰》也说木兰是延安府上易村人。“延安说”认为木兰姓花,“黄陂说”认为木兰姓朱,“亳州说”“完县说”“虞城说”均认为木兰姓魏。大殿内有英姿飒爽的花木兰戎装立像和记载花木兰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凯旋的雕塑和组画。美国根据花木兰故事改编的电影《花木兰》在世界引起轰动。

花木兰与木兰祠-商丘历史文化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传统民歌《木兰辞》(即《木兰诗》)展示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花木兰替父从军,保卫国家,是对国家尽“忠”、忠于国家的表现;花木兰没有长兄,于是替父从军,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孝”的表现;她忠孝两全,具有典型意义上的家国情怀。更令人感叹的是,花木兰是个女儿身,她女扮男装,义无反顾,履行了一个男人应尽的职责,这充分体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木兰从军的故事反映了人民群众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心理期盼。花木兰虽是文学形象,但其事迹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于是流传不绝。今虞城县有木兰祠,是花木兰精神的重要纪念地。

花木兰这个替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实际上花木兰的事迹是不可考的。历史上有无此人,此人故里在何处,其事迹与传说有多大出入,现存遗址有无附会之嫌,至今尚无定论。据目前研究情况,我们可以这样推定:第一,《木兰辞》成于北魏时期,虽为民歌,但由于其中的一些句子工整对仗,疑经文人加工润饰;第二,《木兰辞》反映了当时人们反对战争、希望和平统一的愿望,一洗女子无能无德的历史冤屈;第三,“木兰”是当时人们比较喜欢且多用的名字,是人民群众的集中代表。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北朝有《木兰诗》一篇,足够压倒南北朝全部士族诗人。”又说:“可能有一个女儿,曾代老父从过一次军,这自然是非常动人的奇迹。民间歌颂这个英雄女儿,逐渐扩充成大篇,修改成精品。诗中写的木兰,确实表现了中国妇女的英雄气概和高洁道德。”可见,范文澜的话也非确指。

关于花木兰生活的时代,有三种说法:一是汉代,二是南北朝,三是隋唐。“汉代说”源于河北省完县(199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完县改名顺平县)保存的一块元代碑刻,名曰《汉孝烈将军记》,说木兰是汉文帝时人。“南北朝说”源于明代徐文长《四声猿》中《雌木兰》戏二折,清代褚人获《隋唐演义》也称木兰是南北朝人。“隋唐说”源于元代侯有造为河南虞城县营郭镇“孝烈将军祠”题写的《孝烈将军祠像辨证记》碑,言木兰是隋恭帝时人。湖北省《黄陂县志》言木兰为唐贞观年间人。

关于花木兰的籍贯,争议最为激烈,其说有四:一为安徽亳州,二为河南虞城,三为陕西延安,四为湖北黄陂。“亳州说”根据河北《完县志》记载:“木兰姓魏,亳州人。”安徽《亳州志》谓:“木兰,一名花弧,魏姓,谯郡(今亳州)城东魏村人。”今亳州有木兰祠、木兰墓。“虞城说”根据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证记》,说虞城县营郭镇乃“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今虞城县营郭镇有木兰祠。“延安说”根据明代邹之麟《侠女传》言:“木兰,陕人也。”豫剧《花木兰》也说木兰是延安府上易村人。今延安万花山下的花源头村有木兰陵园。“黄陂说”根据《太平寰宇记》言:“旧木兰县取此为名。”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北30公里有一座木兰山。《黄陂县志》记载,唐贞观年间,木兰山北双龙镇千户长朱异,字寿甫,号天禄,年逾半百无后,尝登山求嗣,归而生一女,以山取名为木兰。木兰年十八,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关于花木兰的姓氏,南朝何承天《姓苑》说木兰姓木,为孔子弟子子贡(端木赐)之后,因避仇远迁改姓木。“延安说”认为木兰姓花,“黄陂说”认为木兰姓朱,“亳州说”“完县说”“虞城说”均认为木兰姓魏。

关于花木兰之死,《亳州志》《凤阳府志》《颍州志》《虞城县志》《商丘县志》均说木兰代父从军建功而还,帝知其为巾帼后,欲纳之宫中,木兰以死拒之。“黄陂说”和“延安说”均言木兰建功回乡后,侍奉双亲,无疾而终。“黄陂说”言木兰活到90岁,“延安说”言木兰活到80多岁。

可见,花木兰事迹言人人殊,多有附会之嫌。其原因是花木兰为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具有现实意义。忠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木兰从军”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www.xing528.com)

|虞城县木兰镇(原营郭镇)木兰祠(李可亭 摄)

虞城木兰祠位于虞城县城南35公里营郭镇大周庄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木兰祠始建于唐代,金、元、清各代曾重修。1943年毁于战火,1982年省文物局拨款重修。木兰祠占地160亩,景区内有木兰祠、木兰故居、木兰花园、木兰文化广场、木兰武馆武校、木兰陵园6处景点,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配房等。大殿内有英姿飒爽的花木兰戎装立像和记载花木兰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凯旋的雕塑和组画。

虞城木兰祠内现存有石碑两通:一是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所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碑文载有对木兰身份、受封孝烈将军的确认及《木兰辞》全文;另一通是清代嘉庆十一年(1806年)所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碑。

花木兰是人民群众的集中代表,是一个经文人加工塑造的反对战争、希望和平的女英雄形象,在她身上汇聚了中华民族妇女的传统美德,忠孝两全,辞封拒赏,守身不失。木兰精神为世世代代所敬仰。美国根据花木兰故事改编的电影《花木兰》在世界引起轰动。我国音乐界创作的富有浓郁中原地方特色的大型民族交响乐《木兰颂》,深受群众喜爱。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木兰精神与木兰文化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传说花木兰生于农历四月初八,每年的这一天,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处的人们纷纷前来祭祀、朝拜,形成了传统的庙会。从1993年开始,虞城县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木兰文化节”。2000年,国家邮政部在这里举办了“木兰从军”纪念邮票首发式,使花木兰成了世界人民加强交往的友好使者。今天,木兰祠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迎接着八方游人。

(原载《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