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墨子而形成的墨家文化是中国儒、道、墨三大传统文化之一。这一文化诞生在商丘大地上,对中华民族的文明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是商丘人的自豪和骄傲!这是墨子有功于商丘的最明了之处。
如前所述,墨子与宋国的感情最深,这要说到“止楚攻宋”这一事件。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见于我国古典文献《墨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典籍记载。各书记载虽文字表述有异,但故事大致相同。
墨子止楚攻宋在公元前440年前后,当在宋昭公、楚惠王时,墨子时年35—40岁。史料记载,楚国准备攻打宋国,请著名工匠鲁班制造攻城的云梯等器械。墨子正在家乡讲学,听到消息后非常着急。他一面安排大弟子禽滑厘带领三百名精壮弟子帮助宋国守城,一面亲自出马劝阻楚王。墨子急急忙忙,日夜兼行,鞋破脚烂,毫不在意,十天后到达楚国的都城郢。到郢都后,墨子先找到鲁班,说服他停止制造攻宋的武器,鲁班引荐墨子见楚王。墨子说:“现在有一个人,丢掉自己的彩饰马车,却想偷邻居的破车子,丢掉自己的华丽衣裳,却想偷邻居的粗布衣,这是个什么人呢?”楚王不假思索地答道:“这个人一定有偷窃病吧!”墨子趁机对楚王说:“楚国方圆五千里,土地富饶,物产丰富。而宋国疆域狭窄,资源贫困。两相对比,正如彩车与破车、锦绣与破衣。大王攻打宋国,这不正如偷窃癖者一样吗?如攻宋,大王一定会丧失道义,并且一定会失败。”楚王理屈词穷,借鲁班已造好攻城器械为由,拒绝放弃攻宋的决定。墨子又对楚王说:“鲁班制造的攻城器械也不是取胜的法宝。大王如果不信,就让我与他当面演习一下攻与守的战阵,看我如何破解它!”楚王答应后,墨子就用腰带模拟城墙,以木片表示各种器械,同鲁班演习各种攻守战阵。鲁班组织了九次进攻,结果九次被墨子击破。鲁班攻城器械用尽,墨子守城器械还有剩余。鲁班认输后故意说:“我知道怎么赢你,可我不说。”墨子答道:“我知道你如何赢我,我也不说。”楚王莫名其妙,问:“你们说的是什么?”墨子义正词严地说:“他以为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但是,我早已布置好,我的大弟子禽滑厘能代替我用墨家制造的器械指挥守城,同宋国军民一起严阵以待!即使杀了我,你也无法取胜!”这番话彻底打消了楚王攻宋的念头,楚王知道取胜无望,被迫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这个事件很是动人,笔者曾多次感叹至深。首先,墨子尽管也是学者名人,但他却很平民化,在到楚国的途中,不坐车,而是靠双脚走路。这条路很漫长,起点在泰山脚下,目的地在今天的湖北荆州一带。十天十夜,他孤身一人,走得脚上起了泡,撕下一块布条包扎后继续前行。其次,墨子还有很多像他一样会制造守城工具的弟子,在宋国都城严阵以待,准备随时迎击楚国的进攻。还有一点,墨子说服了楚国和鲁班,制止了战争。但当墨子从楚国回到宋国时,却出现了滑稽性的一幕。当时天下起了大雨,墨子想到城门下躲雨,守城的人却不认识他,拒绝他到城门下躲雨。于是墨子在大雨中暗暗自嘲:一个人呢,靠大智慧救苦救难谁也不会知道,凭小聪明整天折腾谁都会认识他!
墨子既有雍容华贵的一面,如他的学问和智慧,却又很平民化,有时甚至像个乞丐。他为了民间正义,质朴而笃定地奔走在社会底层,从理论层面和具体实践构筑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www.xing528.com)
孟子说墨子秃顶,脚后跟由于经常走路是破的——这也是墨子“印度人说”的一个理由。庄子说墨子腿肚上没有毛,也没有肉,也就是我们说的骨瘦如柴。鲁迅写小说,写到墨子时,说这个人很黑,像个乞丐。由此可以想见墨子的形象!
余秋雨在一篇文章中说:“一个重大的思想流派,最后成果是它对民间社会的渗透程度。……中国民间许多公认的品质并不完全来自儒家,似乎更多与墨家有关。例如:‘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世原则;对朋友恪守情义,却又不沾染江湖气息;对于危难中人,即使不是朋友,也愿意拔刀相助;以最朴素、最实在的方式施行人间大道,不喜欢高谈阔论;从不拒绝艰险困苦,甚至不惜赴汤蹈火……”
这些民间品质来自墨子。读《墨子》,感觉很接地气,很真实。
商丘人可能最像墨子,墨子的民间品质渗透到了商丘人的心间。自古至今,从商丘诞生或者走出的名人,在气质上更像墨子。豪爽、厚道、见义勇为、扶弱济贫、不精于计算,甚至带点傻气……成为商丘人的特质。这也是墨子有功于商丘的一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