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丘历史文化十六讲:孔子足迹及晒书台

商丘历史文化十六讲:孔子足迹及晒书台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从55岁开始离开妻子和儿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身边人的相继离去,对孔子的打击可想而知。孔子从鲁国到卫国,在卫国约5年时间。孔子在宋国,也是非常难堪,这里有两件事情值得一说。太阳出来后,孔子在石崖前面的石台上晾晒书籍,这块石台也因此得名晒书台。孔子在芒砀山遇雨及晒书之事,《归德府志》和明清《永城县志》均有记载。孔子在宋国的足迹,只是他周游列国的一个瞬间。

商丘历史文化十六讲:孔子足迹及晒书台

孔子从55岁开始离开妻子和儿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这一走就是14年,直到68岁时才回到鲁国。孔子回到鲁国的前一年,一直等待他回家的妻子去世了,回到鲁国的第二年,他的儿子孔鲤去世了,又过了一年,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也去世了,再一年,子路和司马耕也去世了。身边人的相继离去,对孔子的打击可想而知。这之后,孔子一方面继续给学生讲课,一方面埋首致力于整理中国古典文献,直到73岁时去世。

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一是为了“求仕”,二是为了“行道”,即求官和推行他的“仁政德治”。14年中他先后到过卫、陈、曹、宋、郑、蔡等大小六个国家,主要停留地点是卫、陈两国。孔子周游列国,列国都给予他很高的待遇,认为他的主张很好,但就是没有人采纳,因为他的主张实践起来太难了。所以,他处处碰壁,甚至还发生了一些危险。应该说,这是历史上所有出世的知识分子的相同命运。

孔子从鲁国到卫国,在卫国约5年时间。之后到了曹国,曹国没有接待他。孔子本想到陈国去,但目的地又不甚明确,于是先来到了宋国。孔子在宋国,也是非常难堪,这里有两件事情值得一说。一是宋国非但没有接待他,而且宋国的大司马桓魋还想杀害他。据说孔子带领弟子在一棵大树下习礼,桓魋命人将树砍倒,孔子险遭不测。原因是大司马桓魋不久前为自己造了一口石头棺材,花了三年时间还没有完成。孔子听说后,就批评说,这样的浪费,死了倒不如快些烂掉的好些![6]此话传到桓魋的耳朵里,被激怒的桓魋便要加害孔子。关于孔子当时的态度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孔子吓得不轻,赶紧化装过境,叫作“微服过宋”;一是说孔子非但不害怕,还说他是来祭祖和宣传仁政德治的,他的德行是天赋的,桓魋是奈何不了他的。[7]《孔子世家》也有同样的记载:“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第二件事是孔子来宋国的过程中,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又向东走,到了芒砀山。由于天不作美,孔子在芒砀山遇雨,衣服和书籍也淋湿了,他赶忙找一处山崖躲避。孔子避雨的山崖后来就叫孔子避雨处,也叫夫子崖。太阳出来后,孔子在石崖前面的石台上晾晒书籍,这块石台也因此得名晒书台。孔子在芒砀山遇雨及晒书之事,《归德府志》和明清永城县志》均有记载。如今的夫子崖和晒书台也是一较好的旅游去处。(www.xing528.com)

孔子在宋国的足迹,只是他周游列国的一个瞬间。他在芒砀山的遇雨和晒书也是扑朔迷离,有人生疑甚至否认。

论语》中有两处关于“子畏于匡”的记载,一是《先进》:“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告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二是《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畏”,这里是囚、拘的意思。孔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曾被囚于匡。《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经过匡。匡人曾遭受过鲁国阳虎(一说阳货)的掠夺和残杀,而孔子的相貌很像阳货,便以为孔子就是曾残害过匡地的阳虎,于是囚禁了孔子。匡在何地?《论语译注》的作者杨伯峻认为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15里有匡城,“可能就是当日孔子被囚之地”。但也有不同声音,一是《史记·孔子世家》作“拘焉五日”,不是一天。二是有学者考证,匡在宋地,在今河南省睢县西26里的匡城乡。[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