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书院有心怀天下、教书育人的好教师,但由于书院的名气大,外地学生来得多,教师数量远远低于今天的师生比例。解决教师紧缺的办法之一是教育开放、人才流动,邀请社会名流或学术权威来书院讲学,开展经常性的学术活动。范仲淹主持应天书院期间,读书士子来自全国各地,多数是慕名而来,聚集了一批支持范仲淹教学改革的文人、学者。
范仲淹先是主讲应天书院,接着到邓州创办花洲书院,还曾到嵩阳书院讲学。在范仲淹的倡导下,应天、嵩阳、花洲三所书院的学生自由流动,在学术上取长补短。应天书院还长期坚持不同学派之间举办的会讲制度,先后到任主讲的有八位知名学者,以及嵩阳、百泉、龙门、二程、花洲五所书院的主讲邵雍、张载、司马光、程颢、程颐等名师巨儒,政治主张和学术见解各不相同,他们或自立学派,或分属不同学派,但他们均在应天书院讲过学,各抒己见,百家争鸣,颇有些类似当代高校聘请学者名流作学术报告的制度。毫无疑问,这种“讲会盛行、门户开放”的教学原则十分有利于各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有利于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www.xing528.com)
应天书院教育历经五代和宋、元、明、清四朝,宋代“名师主教,高徒不断涌现”的教学特色,在中国教育史上确立了它应有的地位,对中国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应天书院在元代改称“睢阳书院”,明代郑三俊建“范文正公讲院”,清代曾名“文正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废科举、兴学堂的改革中建为“归德府中学堂”。千余年来,应天书院一直是豫东最高学府。在书院阶段(941—1905年),据不完全统计,共培养了3万余名学生,其中有著作传世的杰出人物达100余人。人才是书院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应天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