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书院创办于五代时期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始名“宋州南都学舍”,创办人为杨悫。当时天下大乱,割据一方的封建统治者无暇顾及教育,而宋州虞城却有一位“力学勤志,不求闻达”的学者杨悫,聚徒讲学,热心教育事业。南都学舍成立后建有藏书楼,办学成绩显著,培养出了一批人才,名儒戚同文便是其中的一位。
杨悫死后,戚同文继承了老师的事业,在宋州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影响甚大。当时住在宋州的将军赵直为他筑室数楹,让他聚徒授教。戚同文学识渊博,精通五经,执教有方,前后门下登第者相继不绝,宗度、许骧、王砺、陈象舆、高象先、滕涉等都是他的学生。可以说正是杨悫、戚同文早年的聚徒讲学,开了宋州兴教重学的风气,它不仅为北宋培养了一批人才,更为应天书院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景德二年(1005年),宋真宗升宋州为应天府。应天府民曹诚曾为南都学舍学生,对老师戚同文聚徒讲学的情景十分怀念,于是慷慨出资,在府城戚同文旧舍为屋150间,聚书1500卷,恢复了南都学舍。为赢得朝廷的支持,曹诚愿将所建学舍和书籍全部捐给朝廷。曹诚的举动得到朝廷的支持,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批复曹诚的请求,并御赐书院匾额“应天府书院”。
书院得到官方承认,成为宋代较早的一所官学化书院,有“州郡置学始此”之载。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升格为南京,为宋朝三京(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南京商丘)之一。此时的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
商丘濒临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辐辏,隋唐以来,已发展成为一方都会。应天书院就设立在商丘的繁华闹市中。
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范仲淹因丧母守制商丘,受知府晏殊之聘,主持应天书院。天圣五年(1027年),应天书院的学生王尧 臣、赵鰖分别中得状元和探花。范仲淹继承戚同文“天下同文”之志,“以天下为己任”,以“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浮云我决,良玉我切”的博大胸怀,为北宋培养了大批人才,如王尧臣、赵鰖、张方平、富弼、孙复、石介等。史载有“宋人以文学有声于场屋者,多其所教也”。于是,“天下庠序,视此而兴”。
范仲淹是应天书院的学生,在应天书院考中进士。在应天书院读书和执掌书院期间,其留有很多名文,如《上执政书》《南京书院题名记》《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唐异诗序》等。其时,书院学生会按照不同专长而入读各项分科,课程主张学以致用,提倡实地考察,即“明体达用”。范仲淹认为:“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在“经济之才”的总要求下,还要培养专业人才。他主张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且首先注意德行。他“日于府学之中,观书肄业,敦劝徒众,讲习艺文,不出户庭”。他常宿书院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学恭谨,以身先之,由此四方从学者云集。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书院升为南京国子监学,与东京、西京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变法,书院实行“三舍法”改革学校制度,即用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三舍法”是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即时入学,平民子弟需经考试合格入学。“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这一改革措施,事实上将太学变成了科举的一个层次,学校彻底变成了选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www.xing528.com)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变”,金人南下。康王赵构建南宋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不久迁往临安(今杭州),书院遂毁于兵火,久废近250年。其后,应天书院屡建屡废,名称也不断更改。元初虽建有归德府学堂和文庙,但规模大减。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黄河泛滥,归德府城和应天书院被淤埋于地下。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知州杨泰有在旧城北筑新城。同年,知州周冕继修,始告竣工,归德府迁入新城(今商丘古城),应天书院也随迁往城内(今中山东二街路北的归德府学堂和文庙旧址一带)。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 年),巡按御史蔡叆将位于商丘城西北隅的社学进行改建,沿用旧名称“应天书院”。
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宰相张居正下令拆毁所有书院,应天书院没能逃过此劫。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归德知府郑三俊重建“范文正公讲院”于归德府学东,效法范仲淹的精神,亲自执书讲学,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诸如官至户部尚书的侯恂,南京国子监祭酒侯恪,兵部侍郎叶廷桂、练国事等,皆为郑氏赏拔。“范文正公讲院”又名“文正书院”。明朝中后期睢阳没于黄河,城址北迁,原讲院故址已无存。
清顺治八年(1651年),侯方域撰《重修书院碑记》。顺治十五年(1658年),符应琦重建讲堂,集诸士而课之。康熙十三年(1674年),归德知府闵子奇又修书院,请来名师执教,“下帷讲学,有醇儒之风,学者翕然宗之”。康熙四十年(1701年),书院改为郡义学。乾隆十三年(1748年),归德知府陈锡格重修应天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废科举、兴学校的教育改革中,在范文正公讲院的基础上建立“归德府中学堂”,应天书院的历史使命至此完成。
现在的应天书院坐落在归德古城东南角南湖湖畔,为2004年重修,2007年10月1日对外开放,东、北、西三面环水,南面紧临古城城郭,庄严巍峨,沉稳厚重。如今的应天书院,以它厚重的历史文化为平台,继续发挥着育人的重要作用。
|位于商丘古城南湖湖畔的应天书院(李可亭 摄)
|文献记载中的应天书院布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