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国君中,宋襄公是仁德文化坚守的典范,因其固执不能随不同情况而变,又被人讥为愚蠢。宋襄公继承商朝的仁德传统,有多次仁义之举。在宋楚泓之战[6]中,他不鼓不成列(不进攻没有排成战阵的军队)、不重伤(不伤害已经负伤的士卒)、不擒二毛(不擒杀头发斑白的年长士卒)的做法,使得宋军大败,他也在此次战役中“伤股”(大腿中箭),一年后因伤发而死去。
怎么看待宋襄公的仁德行为?我们不能超越历史,应该用历史主义的态度,站在宋国的角度看问题。宋国是商朝的后裔,商朝与夏朝相比,是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朝代。商朝的建立者商汤及其他商王,重祭祀,重仁德,因此,固守商朝的传统是无可厚非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论及各地风俗时,曾感叹宋国“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宋国的爵位很高,是“公”位,这是其他小国“候”“伯”“子”“男”位者所不能企及的。
宋国是商后,爵位高,地处中原,交通便利,虽然不是大国,但必须有大国形象、大国气象。也正因为如此,才有诸侯国的多次会盟在宋国举行,而宋国出色的外交家就有华元和向戌。
“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表明春秋时期的战争中双方的诚信。学者钱穆在总结春秋时期的文化状态时曾说:“当时的国际间,虽则不断以兵戎相见,而大体上一般趋势,则均重和平,守信义。……即使在战争中,犹能不失他们重人道、讲礼貌、守信义之素养,而有时则成为一种当时独有的幽默。道义理信,在当时的地位显见超出于富强攻取之上。”[7]这就是宋襄公所处的春秋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按照这种观点,宋襄公在战争中遵守规则理应受到尊重。(www.xing528.com)
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襄公之时,修行仁义”“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司马迁的评价应是我们认识宋襄公仁德思想的一把钥匙。
|位于商丘市睢县的宋襄公陵(李可亭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