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重庆剧坛上主要剧种有平剧、川剧、豫剧、越剧、汉剧、昆曲等。平剧就是京剧,当时被官方抬高到“国剧”的地位。这种传统的戏曲,抗战时期大多以上演有关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杨家将抗辽、诸葛亮联孙抗曹等一类能激发民众抗日爱国精神的剧目为主。
抗战时期各种传统的地方戏曲在陪都的集中,只是重庆剧坛空前繁荣的一个方面。中国戏剧文学创作的空前繁荣,最能代表它的是话剧剧本的创作。
▲重庆怒吼剧社演员
重庆抗战时期创作演出的话剧剧本据说有四五百部之多,以弘扬爱国抗日的民族精神为主,题材广泛,风格多种多样。从题材看,话剧大致可以分为现代剧和历史剧两大类,具体内容也不限于与抗日有关的,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反对封建、争取个性解放与民主自由、揭露官场腐败之类黑暗现实的著作也不少。这种繁荣局面,不但之前不曾有过,在此后的几十年也再未出现过。
话剧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其主要原因是此时全国第一流的戏剧作家都集中在重庆,其次是因为重庆乃至全国广大观众对话剧艺术空前热烈地欢迎和渴求。当然,这也同国民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支持分不开,而在国民政府中以官方机构和官员身份直接领导重庆乃至全国戏剧运动的,不是别人,正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及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第三厅改组为文工会以后,郭沫若仍任主任委员,而具体负责组织指导工作的,则是文工会第六处处长、著名戏剧家田汉和中国话剧创始人之一的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中央大学教授洪深。(www.xing528.com)
在话剧文学剧本的创作方面,现代话剧在整个抗战时期从未间断,前期多情绪热烈便于宣传抗日的短剧,中后期精心编创的多幕剧不断涌现。历史剧主要是在中后期涌现出来形成高潮的。在重庆上演的四五百部话剧中,早期最著名的是由陈鲤庭、崔嵬在抗战前夕改编的《放下你的鞭子》,通过东北沦亡流落关内卖唱的父女,控诉日寇侵略暴行,激发民众抗战热情。抗战初期在重庆上演的话剧还有《我们的国旗》《保卫卢沟桥》《重振战袍》《沈阳之战》《东北一角》《沦亡以后》《死亡线上》《难民曲》《四行仓库》《当义勇军》《流民三千万》等等,全民总动员抗日救亡、反汉奸、反妥协投降的思想主题压倒一切。在抗战时期常演不衰、艺术成就更高的优秀话剧文学剧本,大都出自中国现代话剧的创始者或名家新秀之手,除了郭沫若、茅盾、老舍之外,就是田汉、洪深、欧阳予倩、丁西林、曹禺、夏衍、阳翰笙、陈白尘、于伶、吴祖光、宋之的,等等。
重庆是川东剧发展和改革的中心。1940年10月,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文工会成立后,多次邀请川剧、平剧、汉剧等艺术家们座谈,讨论改革地方戏以适应抗日宣传的需要,在重庆的川剧名流张德成、傅三乾、魏香庭等都应邀参加。张德成等人都积极响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的方针,大力倡导改革川剧、编演抗日救亡戏剧,以服务于抗日战争的需要。为了团结川剧界同仁致力于川剧改革和发展工作,1942年春,在张德成等人的倡议下,在重庆苍坪街又新大剧院成立了“川剧演员协会”,由张德成任主席,刘成基任组织委员,阳友鹤任宣传委员。当日与会者近千人,郭沫若、田汉、阳翰笙等都亲自到场祝贺并演讲。他们希望协会同仁紧密团结,积极加工、修改、新编剧本,之后上演了不少适应抗日宣传需要的优秀剧目。如魏香庭的《李秀成殉国》《弦高犒师》,周裕祥的《双拾黄金》,以及《滕县殉国计》《爱国魂》,张德成与李大中合编的《扬州恨》等。特别是《扬州恨》更是久演不衰,被誉为宣传抗日救国新戏的代表作。
战时重庆,除了平剧、话剧、川剧有很大发展外,越剧、汉剧、梆子戏、曲艺等,也有所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