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新闻出版业的繁荣,首先表现为各种报刊的创办和发行。抗战时期,因为重庆是战时首都,很多中央级报刊和外省报刊都迁至重庆继续创办,不少文化人士入川后又新办了一些报刊,加上重庆原有的报刊,使战时重庆的报社总数达到约70家。他们大致分三种情况:一是抗战前就在重庆出版的,如《商务日报》《四川晚报》《人民日报》《大江日报》等。其中大多数在1939年前后相继能够坚持继续出版。二是抗战开始后由沦陷区陆续迁来的,如南京《新民报》《南京晚报》《中央日报》,上海《时事新报》《大美晚报》(英文),天津《大公报》《益世报》,武汉《扫荡报》《新华日报》等。三是抗战时期重庆新创办的报纸有45家。日报有《星渝日报》、《西南日报》、《重庆各报联合版》、《中央日报扫荡报联合版》、《工商新闻》(重庆版)、《世界日报》、《正气日报》(军中版)、《中国儿童》、《中国工人》、《中学生导报》,等等。这些报纸,除日报外,其余均为4开版小型报,出版时间一般都不长。
战时重庆的刊物达到900多种,数量之多,品种之多,在全国居首位。其中半数以上是国民党创办的。国民党的党、政、军各系统从上到下都有自己公开的或对口的业务刊物。当时重庆主要综合性的理论刊物有《中央周刊》《民意》《新知识》《新政治》《民族战士》《中国青年》《妇女运动》和南方局的机关刊物《群众周刊》等。主要文艺性的刊物有《抗战文艺》《中原》《文艺阵地》《文艺先锋》《文坛》《今文月刊》《中国漫画》《戏剧月报》等。[3]
抗战期间,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沿海各省市的一些出版社和书店也陆续迁至重庆。同时,一些有爱国心的文化人士和出版商,为了宣传抗日,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先后在重庆新建了一些出版社和书店。因此,重庆成为战时全国图书出版业的中心。图书出版事业空前繁荣。
重庆出版业一时兴起,加上原在重庆经营的出版单位约有五六十家。其中包括当时在全国闻名的七大书局,即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正中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店、世界书局和文通书局。
此外,还有所谓“七联处”。194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指定以上七家大书局,在重庆成立“国定本中小学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简称为“七联处”。七家书店总经理参与讨论拟定各种教科书,各书局派代表联合组成工作班子,办公地点在临江门迁川工厂联合会楼上。该处于1946年迁到上海。
除了七大书店和“七联处”,还有其他的图书出版机构,如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新华日报》营业部、国讯书店等。
《新华日报》营业部及其在各地的经销处,既是新闻机构,又是出版发行机构。它除了出版发行《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外,还出版发行中国出版社、解放社出版的马列主义著作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著作和言论等。发行的马列主义著作有《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列宁文选》《列宁主义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列宁主义》《斯大林言论选集》等;中共领导人的著作有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游击队战争的战略问题》《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朱德的《抗日游击战争》,周恩来的《论抗战诸问题》《论目前抗战形势》等。此外,还出版发行过共产党的政策、言论和文件,如《中共六中全会决议和宣言》等,并经销延安出版的书刊和苏联出版的俄文报刊及图书等。
生活书店于1938年八九月间从武汉迁到重庆。1939年1月在重庆成立总管理处,邹韬奋任总经理,徐伯昕任经理,下设编审委员会、秘书处及总务、生产、营业、会计等部。到皖南事变前,在全国14省市有分店55处,在香港、新加坡也有分店,其发行网遍及前后方及抗日根据地,职工500余人。生活书店的宗旨是促进大众文化,供应抗战需求,发展服务精神。在正确宗旨的指导下,在重庆,期刊方面,除继续出版《全民抗战》(邹韬奋主编)、《文艺阵地》(茅盾主编)外,还出版《读书日报》(胡绳主编)、《理论与现实》(沈志远主编)、《战时教育》以及《妇女生活》等;图书方面,除继续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和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著作及论述外,还出版大量抗战和争取民主的时论文章、文艺创作,“世界学术名著译丛”“新中国大学丛书”“青年自学丛书”“世界文库”等,还经销《解放》《群众》周刊等进步期刊。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生活书店的宗旨,它不愧是出版界抗日民主的一面旗帜,不愧是“中国进步文化事业的堡垒”。生活书店与中共南方局有密切联系,有许多共产党员在那里工作并建立了党支部。还经常请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秦邦宪、凯丰、徐特立等到书店总管理处作报告,使广大职工认清形势,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www.xing528.com)
新知书店在桂林设总店,在重庆设分店,由徐雪寒负责。重庆分店以中国出版社名义出版《什么是列宁主义》《什么是马列主义》《斯大林言论选集》《毛泽东救国言论选集》《共产国际纲领》《中国共产党章程》等。皖南事变后,重庆分店由黄洛峰负责,出版文艺创作和译著及一部分政治、经济类图书,还经销延安出版的《整风文献》《白毛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彼得大帝》等。
▲生活书店重庆分店
读书出版社1938年从武汉迁到重庆,出版了许多深受读者欢迎的书。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曾多次再版。由郭大力、王亚南译的《资本论》,在黄洛峰的主持下于1938年在沪出版,由香港转运滇、黔、川2000册,因广州沦陷,全部损失。同年八九月间,《资本论》的纸版再由沪辗转运至重庆出版发行,并运销桂林、成都、昆明和延安等地。该社还出版“鲁迅丛书”“新音乐丛书”《学习生活》、《文学月报》、《新中国文艺丛刊》和《新音乐》等杂志刊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该社出版了马列主义著作、《卡尔·马克思》、《列宁传》、《斯大林传》及陈学昭的《延安访问记》等。
开明书店于1938年迁渝,在桂林、重庆、成都、昆明、贵阳等地设分店。总管理处设在桂林,1944年迁到重庆。主要经销中小学教科书、文艺书籍及期刊,其发行责任人为范洗人、章锡珊、叶圣陶、朱达君等,是一家进步的民间文化企业。抗战胜利后,周恩来希望叶圣陶尽力维持开明书店和《中学生》杂志。
原在上海的商务印书馆于1941年12月在重庆设总管理处,主要出版工具书、科技书、学术性著作、教科书等,如《辞源》《综合英汉大辞典》等。特别是王云五编著的《四角号码字典》,是当时的畅销书。商务印书馆所出版的中小学教科书被很多学校采用。《东方杂志》是一大型刊物,很受读者欢迎,1943年在重庆复刊。商务印书馆在抗战期间为大后方文化事业作出过一定贡献。
和新闻事业相联系的,还有广播电台。1934年,重庆就建成广播电台开始播音,每天播的节目较少,只有新闻、川戏、歌曲等。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迁到重庆独家经营广播事业。1938年3月,中央广播电台经长沙迁重庆,开始播音后,重庆广播电台即被撤销。中央广播电台办的节目有新闻、一周大事、评论、总理遗教、音乐、家庭节目等。1939年2月,重庆正式建成中央短波广播电台,1940年初,又改名为国际广播电台,负担对国外广播。战时重庆的广播电台几乎都是国民政府主办的,主要宣传团结抗日,共御外侮的积极内容。
总之,重庆进步出版业是抗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文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下,在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统治下,处境艰难。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在进步的出版家和广大出版工作者的艰苦奋斗下,冲破重重障碍,创办了近百个出版机构,出版了大量书刊杂志,对宣传抗日、争取民主、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增强民族意识作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进步出版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