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文化抗战的别开生面

重庆:文化抗战的别开生面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时事政治和祖国安危反应最为敏感的文化界,抗日救亡运动开展得尤其迅猛。全国的抗日文化运动,最初是以著名文化人士和重要文化机构较集中的上海、北平为中心的。加上重庆本地设立的高等学校,抗战后期重庆地区的高校达到38所,居全国之冠。随着大批文化机构、团体、高等院校、文化人士迁渝,重庆的文化队伍空前壮大。重庆成为大后方的文化中心,抗日文化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重庆:文化抗战的别开生面

日本法西斯横行无忌、狼烟滚滚的岁月里,人们习惯称重庆为大后方。然而,面对日机连续数年的大轰炸,陪都重庆又何尝不是烽火连天,成千上万的人流血牺牲,无家可归,这样的大后方和战争前沿又有多少区别?日本法西斯妄图以此恐怖行径摧折中华民族抗敌救亡的精神和意志,事实证明不但徒劳,反倒更加激起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不取得最后胜利誓不罢休的决心,把整个陪都真正变成了抗战建国、民族复兴的战略后方和精神堡垒

全面抗战爆发后,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救亡运动的高潮。对时事政治和祖国安危反应最为敏感的文化界,抗日救亡运动开展得尤其迅猛。全国的抗日文化运动,最初是以著名文化人士和重要文化机构较集中的上海、北平为中心的。北平和上海陷落后,抗日文化运动的中心一度移到了武汉。戏剧电影文艺、木刻、漫画、新闻、音乐等各界都在武汉成立了抗日的全国性的统一机构。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先后被日军攻占后,郭沫若、阳翰笙、老舍等大批文化人士和新华社、中央日报社、“剧协”、“文协”、“青协”等大批文化机构、团体,都先后随行政院和军委会机关迁到了陪都重庆,推动了重庆抗日文化运动的发展。(www.xing528.com)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科研机构、高校云集重庆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先后占领了上海英、法租界和香港、澳门地区。在这些地方工作的文化人士纷纷转移到祖国大后方,数月间就转移了几千人,大部分都辗转到了重庆。其中著名的作家茅盾张恨水胡风、叶以群、田汉、张秀亚,诗人有艾青臧克家,电影戏剧家有夏衍、宋之的、洪深、于伶,表演艺术家有金山、凤子、黄宗江、谢添蓝马、沈扬,美术家有徐悲鸿叶浅予、丁聪,音乐家盛家伦,新闻记者顾执中等70多人。到1943年上半年,在重庆的全国性文艺团体约有35个,聚集了全国绝大部分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同一时期,商务、中华、世界、大东、开明等大书局先后从上海迁到重庆,恢复营业和出版工作,许多文化名人和作家也自办了一些较小的出版社,如作家书屋文风书店等,使重庆的出版事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1]而且全面抗战爆发后,许多高等学校内迁大后方,先后迁到重庆地区的就有31所,将近全国内迁77所高等学校的一半。加上重庆本地设立的高等学校,抗战后期重庆地区的高校达到38所,居全国之冠。[2]这些高校都是传播文化的基地。随着大批文化机构、团体、高等院校、文化人士迁渝,重庆的文化队伍空前壮大。重庆成为大后方的文化中心,抗日文化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