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上海,有一段相当特殊的历史时期,这就是1937年11月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孤岛”岁月。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了。11月12日,中国军队放弃上海,向西撤退,日本侵略军占领了闸北、南市、虹口、浦东和杨树浦等大多数地方,只有英租界和法租界还没有被占领。英法租界处于日军的包围之中,像汪洋之中的一座孤岛。由于英法租界享有特权,在日本没有向英美等国宣战的情况下,上海文化在这里顽强地生存着。处于被日本侵略者四面包围的上海,利用租界里复杂的条件,仍然持续着文化的相对繁荣。这就是上海在特殊年代所出现的“孤岛现象”。
“孤岛”时期的上海,政治环境极其错综复杂。在“孤岛”里,英法租界虽处在日本势力的包围之中,但由于英法与日本等国之间存在矛盾,所以在中日两国之间基本保持“中立”的态度。只要没有和日本宣战,英法租界里的事务日本不能直接插手,而必须通过租界当局处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孤岛”中的进步文化人士就有了开展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条件。但在这样的环境中,救亡运动的开展实属不易。日本侵略者和汉奸不容许上海人民有思想和言论的自由,对于在上海开展抗日爱国运动,千方百计加以阻挠。他们一方面施加压力给租界当局,另一方面采取威胁、恐吓等各种恐怖手段迫害和威胁中国的爱国人士,暗杀、逮捕、绑架等事件经常发生。但上海有数百万不愿做亡国奴、热爱祖国、抗日情绪高涨的人民。在他们积极努力和支持下,一批爱国进步的文化工作者在艰难中依然继续开展各种救亡运动,用智慧和勇敢与日寇进行斗争。(www.xing528.com)
在这个时期,文化为抗战服务的宗旨是激励文化工作者开展活动的动力。他们冒着各种危险,克服各种阻碍,利用各种文化阵地,在“孤岛”复杂而险恶的环境下创造了“孤岛”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