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义勇军进行曲》与《黄河大合唱》:文化抗战力量

《义勇军进行曲》与《黄河大合唱》:文化抗战力量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的代表作。紧接着,从4月25日起,冼星海又连续十次亲自指挥“鲁艺”的学员排练《黄河大合唱》。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院一周年纪念音乐晚会”上,冼星海指挥100余人的鲁艺合唱团,成功地演出了《黄河大合唱》。以后,延安凡遇到重大的晚会,《黄河大合唱》都是主要节目。1940年,刘良模把《黄河大合唱》的乐谱

《义勇军进行曲》与《黄河大合唱》:文化抗战力量

当中华民族面临内外交困,中国人民备受凌辱和压迫的时候,聂耳发起了“新兴音乐运动”,他用音乐所传达的激情鼓舞人民直面压迫,奋起反抗,激励中华民族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在严峻的民族危机面前,以反映劳苦大众现实生活的“左翼”音乐运动在“左联”等文化组织的影响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音乐舞台上。“左翼”音乐运动的参与者才华横溢,又精力充沛,大多出身于社会底层,了解民间疾苦,具有更为强烈的救亡意愿,聂耳就是这一批音乐家中的杰出代表。他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以号召性的激越形象与散文诗长短相间的句法相交融,表现了万众一心、前仆后继的不屈精神。这首作品不仅在20世纪40年代就因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的演唱而蜚声世界,而且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已经成了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聂耳(左)和田汉合影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手稿影印

▲聂耳在演奏小提琴

作为无产阶级音乐家的聂耳,音乐是他忠于祖国人民锋利的武器,但不幸的是,聂耳仅仅走过23个春秋英年早逝。聂耳一生共创作37首乐曲,其中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斗争的歌曲占有很大比重。除《义勇军进行曲》外,聂耳的代表作品还有《毕业歌》《前进歌》《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新女性》《飞花歌》《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告别南洋》《梅娘曲》《卖报歌》,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及民族器乐曲《翠湖春晓》《金蛇狂舞》等。聂耳的生命是短暂的,却也是光辉的。作为新一代音乐的开创者与领导者,聂耳倾其一生为了革命事业而努力,他艰苦卓绝地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造诣,探索着眼于未来而落实于人民群众的新型风格。他的自由洒脱正是劳动人民内心的真实写照,他的付出奠定了他日后在中国现代史上坚实的地位,他音乐中颂扬的出发点和回归点都是出于心系国家心念人民的高尚情怀。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充分肯定聂耳等人所开创的革命音乐道路的重要意义,一直继承并发展救亡音乐的道路,创造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感人的民族风格和富有独创性的音乐作品,其艺术特色非常鲜明,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久远的影响,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历史贡献。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后,冼星海参加了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第二队,到苏州、南京、洛阳等地进行救亡文艺宣传工作,最后来到当时的抗日救亡文艺宣传工作中心武汉。在武汉,他与张曙等组织起几十个歌咏队,举办了许多歌咏大会,组织歌咏大游行,深入学校农村、厂矿、部队去推广、辅导群众歌咏,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救亡歌咏运动。

▲1937年12月25日,全国歌咏协会筹备委员会成立纪念留影,第三排左一为冼星海。

1938年11月,冼星海到达延安。没过几天,日本飞机突然来轰炸,他刚走出房门,炸弹就从天上掉了下来,他赶忙卧倒,炸弹便在他面前炸响。他幸运地躲过了这次劫难,亲身感受到了日寇的残暴,这也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提供了真实的感受。

▲冼星海夫妇(www.xing528.com)

当时延安的音乐教学设施和条件很差,仅有的一架钢琴,后来被日本飞机给炸了,少数几把小提琴还是个人带来的,其他就是一些民族乐器。在音乐创作资源紧缺的条件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思想风貌、斗争意志,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激发起冼星海高涨的创作热情。在延安,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声乐套曲,还创作了《反攻》等歌曲,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的代表作。他很早就有一个宏愿:用音乐表现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和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最终取得胜利的信心。《黄河大合唱》的诞生,正是作曲家孕育已久的,表述并发挥创作灵感的必然结果。

1938年10月,诗人光未然首次乘木船渡过黄河,奔赴山西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当他见到黄河的惊涛骇浪,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不禁被这大自然的奇观惊呆了。万山丛中游击健儿的抗敌英姿,更强烈地震撼着诗人的心弦。在这些震撼的感召下,1939年初,诗人开始酝酿创作一部长篇朗诵诗。不久,光未然因行军时不慎摔伤,回延安住院治疗。冼星海与他在上海时就认识,得知消息后前去看望。见面后光未然谈起创作朗诵诗的构想,冼星海听后十分兴奋,希望光未然把它写成歌词。诗人和作曲家的创作热情被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光未然再也按捺不住创作的冲动,躺在病床上,一连五天口述了400多行诗句,经人协助笔录,终于完成了《黄河吟》,这也就是后来《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1939年春的一天,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在延安的一个宽大的窑洞里举行晚会,光未然和冼星海都应邀参加。光未然带病一气呵成地朗诵了自己的这部新作。冼星海听完朗诵后,一把将诗稿抓在手里,激动不已地说:“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这将是中国第一部新形式的大合唱,我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为你们赶出来!”冼星海于3月26日开始了大合唱的创作,到3月31日,《黄河大合唱》的八首歌曲就完成了,仅用了六天时间!这虽然还只是歌曲旋律的初稿,但已为这部巨作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河大合唱》创作完成后,在冼星海的帮助和辅导下,经过十余天的排练,于1939年4月13日首演,由抗敌演剧队第三队演唱,邬析零指挥。紧接着,从4月25日起,冼星海又连续十次亲自指挥“鲁艺”的学员排练《黄河大合唱》。合唱队员从开始的60多人,陆续增加到100多人。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院一周年纪念音乐晚会”上,冼星海指挥100余人的鲁艺合唱团,成功地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演出结束后,毛泽东等领导人都站起来热烈鼓掌,激动地连声说“好”。同年7月8日,周恩来也观看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并亲笔给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以后,延安凡遇到重大的晚会,《黄河大合唱》都是主要节目。

▲《黄河大合唱》首演排练

《黄河大合唱》以其高度完美统一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不仅受到延安军民广泛的赞扬和欢迎,并迅速传播到包括国统区在内的各个战区,进而蜚声海外。1940年,刘良模把《黄河大合唱》的乐谱带到了美国,1943年普林斯顿大学合唱团用英文首次在美国演唱。从此,《黄河大合唱》逐渐在美国、加拿大、缅甸、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广泛传唱,成为中国最早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的音乐作品。直到今天,《黄河大合唱》以及据其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仍是国内外音乐舞台上最受欢迎的曲目之一。

《黄河大合唱》的问世,对抗日民族解放斗争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郭沫若在《黄河大合唱》的序中写道:“《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音节的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词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的心魄。”

冼星海开创了表现我国人民革命斗争并具有民族特点的大合唱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及时代性,特别是《黄河大合唱》等不朽名作,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大激发和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敌御侮的士气和斗志,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的音乐至今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对振奋民族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