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洞悉夷情,以夷攻夷,以夷款夷

洞悉夷情,以夷攻夷,以夷款夷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源经过多年的研究,对国际上的风云变幻深有了解,因此他提出了“以夷攻夷”“以夷款夷”的谋略,就是利用各国的矛盾,以利诱之,使之互相牵制,以减少对中国的威胁。魏源并没有停留在“以夷攻夷”“以夷款夷”之上,他知道如果没有较强的国力作后盾,这项策略不但无法实施,而且可能带来更大的灾难。

洞悉夷情,以夷攻夷,以夷款夷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一直奉行以中国中心论为基础的华夷体系,在人们心目中,中国即是一个无远弗届的帝国,代表着文明,中国有责任输出文明,使四夷“归化”,但绝不允许被夷风浸染。

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逐渐在华族内为自己找到了位置,随即由极其忌讳夷夏之分,转变为“严夷夏大防”。他们心安理得地以华夏文化的正统继承者自居,奉行文化排外主义,从康熙的“禁教”(基督教)发展到雍正的“禁学”,民间胆敢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就会被视作大逆不道的里通外国的不赦之罪。结果导致对国门之外世界的茫然无知,就像一只井底之蛙,正如魏源所说:“徒知侈张中华,未睹寰瀛之大。”

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一些敢于面对现实、注重对真实情况做考察的人士,在实践活动中,开始逐步改变了观念。他们首先认识到英国西洋之夷是强大的,是应该认真加以应付的,再也不能靠着“天朝”的声威来慑服了。什么样的策略和措施才能“制夷”,成为处理中外关系的头等大事。

这就推动一些明智之士按照“知己知彼”这个较量常规,尽可能深入地考察“夷情”。这些人当中,以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等最为著名。

早在1839年,林则徐在两广任上负责查禁鸦片,就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着手“细察夷情”。他从“遍访鸦片来由”开始,不断积累关于外国的知识,逐渐校正对外国认识上的偏差,遂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在广东设立译书馆,召集翻译人员,其中包括后来著有《海国四说》的梁廷楠。他们广泛搜集外国书报,举凡新闻动态、对华评论、历史地理经济律例、军事技术、科学文化,无不在编译之列。后来林则徐将其中部分成果编成《四洲志》一书。

林则徐的活动具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意在对“制夷”提供参考。其后“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这一论断更加成为开明人士的共识。继林则徐之后,魏源著《海国图志》,梁廷楠著《海国四说》,姚莹著《康辅纪行》,徐继畲著《瀛环志略》,使对外国的了解渐成系统。

开明之士的这些活动受到本集团保守势力的非议,迫使他们不断在著书中表明自己的观点。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一再强调办理外国事务一定要了解外国的情况,要了解外国的情况一定要掌握外国的形势。不了解敌方情况,就不可以行军打仗,不了解外国情况,就不能筹划长远。同样是防御敌人,了解不了解敌情,利害也相差百倍,同样是和敌人谈判,了不了解敌情,利害相差百倍。他尖锐地嘲笑了那些连兵家“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的基本原则都视而不见,却以收集外国之书、了解外国之事为多事的愚蠢言论。(www.xing528.com)

曾在台湾主持过抗英的姚莹也对读书人眼界狭隘、以谈外国情形为禁区的风气进行了反击,他说:“自古兵法都要先了解敌情,没有做到知己知彼是不能取胜的,糊里糊涂做事,没有不败的。英国、法国、美国皆在很远的西洋,距离中国有五万多里。中国的地理条件和人文风俗,他们已经研究了数十年,没有不知道的。可我们中国竟然没有一人关注海外之事,不用等战争开始,胜负早就已经很清楚地摆在面前。甚至有澳门的外国人,著书笑话中国人不关心海外事务,他们轻视中国已到了猖狂的地步。我对这种情况太痛心了,因此从嘉庆年开始,购买外国图书,研究外国情况,近年来才基本掌握全部国家,对海外有名的大国,以及天主教、回教、佛教等一一研究其情况,写成图说一书,告诉全天下的人,希望我们中国的老老少少都能有所见闻,了解他们的虚实,筹划驾驭外国事务的策略。”

既然“悉夷”的目的是为了“制夷”,就应该根据掌握的情况制定出“制夷”的方案。

魏源经过多年的研究,对国际上的风云变幻深有了解,因此他提出了“以夷攻夷”“以夷款夷”的谋略,就是利用各国的矛盾,以利诱之,使之互相牵制,以减少对中国的威胁。

由于英国是最早入侵中国的国家,魏源遂以英国为预想敌人。他分析了俄、美、法、廓尔喀等国与英国的矛盾,指出俄、英是世仇,康熙三十九年(1700)间,英国曾由地中海攻俄罗斯,大败而逃,自后不相往来。英、法、美三国也有历史的积怨,明朝开国之际,法国曾开垦美国东北的土地,建设城镇,开设市场,可是英国人把它夺去了,因此法、美与英国仇怨很深。后来,英国人横征暴敛,美国十三州起义,以法国为外援,把它驱逐出去了。印度与英国亦有矛盾,它曾反抗英国的侵略,联合法国、荷兰两国,抵抗英国。与此同时,俄国也觊觎英属印度的鸦片之利。

针对这种情况,魏源制定了两个方案:一是唆使俄国与英国争夺印度,这样就会断绝侵华英军的物资来源;二是利用各国与华通商的利益,以英国野蛮侵略为借口,禁止洋货贸易,将美、法、俄等国的怒火引向英国,迫使英国在谈判中让步。此外,魏源还打算让暹罗、安南会攻英占之新加坡,二者与中国同受英国侵略,有共同合作的基础。

魏源的这些计划源于传统谋略思维模式,正如后来人们所讥讽的那样,效纵横家之言。

但魏源的高超之处在于他对国际形势的了解,因此也就具有了近代均势外交的色彩。而对各国在侵华利益上的一致性的认识不足,由于时代的限制,我们不能强求于他。

魏源并没有停留在“以夷攻夷”“以夷款夷”之上,他知道如果没有较强的国力作后盾,这项策略不但无法实施,而且可能带来更大的灾难。要想利用各国间的矛盾,必须“严修武备”,建立自己强大的海防力量,寓战于守(这也是传统的主客奇正之谋,在传统兵法中,守为“主”,攻为“客”。“主”可以逸待劳,占尽地利;“客”则劳师远征,兵力损耗严重,故为兵家所忌。在当时海上装备处于劣势情况下,“守”是有其合理性的)。所以魏源说:不能守怎么能打仗?不能守怎么能谈判?靠守来打仗,外国人就会被我们牵着走,这就是所谓的“以夷攻夷”;靠守来谈判,外国人就会听我们的指挥,这就是所谓的‘以夷款夷’。”这就使魏源能够围绕着“守”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