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韬略:华夷之辨及其时期激烈争议

清代韬略:华夷之辨及其时期激烈争议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华夷之辨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华夷之辨起于孔子,他在赞扬管仲保卫中华文明使之免受夷狄侵害时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则公然提出“华夷大防”,其曰:天下之大防二:华夷之防,君子和小人之防。明清之际,是华夷之辨非常激烈的时期。如雍正曾利用曾静投书案,发布《大义觉迷录》,对华夷之别进行重新阐述。在对待少数民族与外国的关系上,清朝也往往以华族自居,称他们为“夷”。

清代韬略:华夷之辨及其时期激烈争议

华夷之辨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儒家士大夫没有认识到不同特质、不同发展程度的文明的存在,在他们的眼中,只有文明和野蛮两种类型,非此即彼。自然,他们所生存、所熟知的儒教的中国,被他们看作是文明的象征,而其他文明下的所谓“夷”族,则被认为是不懂文明、不行仁义、不遵圣化的野蛮人

华夷之辨起于孔子,他在赞扬管仲保卫中华文明使之免受夷狄侵害时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到了理学宗师朱熹的手上,夷狄则更被看作是与牲畜同列,在他创立的五级体系中,“蛮”(夷)列于“汉”与“畜”之间,其顺序为汉、蛮、畜、植、矿。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则公然提出“华夷大防”,其曰:天下之大防二:华夷之防,君子和小人之防。并直言夷狄为禽兽,“欺之而不为不信,杀之而不为不仁,夺之而不为不义者也”。当然,这包含有他对清王朝的切齿痛恨,并没有影响他对两种文化演进程度关系的探讨,这是值得注意的。

中国关于蛮夷的这种观念,大概源于中国与其北方诸游牧民族的长期冲突。落后民族的入侵不亚于是一场文明的浩劫,这在汉族人民的心里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周朝以来,北方民族就成为困扰中原政权的一个难题,但至少在唐以前的大部分时间,汉族政权遇强则可以征剿,遇弱则可以羁縻,到了宋代以后,辽金起于夷狄,将中国一分为二,不久蒙古贵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对汉族文明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破坏。明朝对旧秩序进行重建以后,清王朝又崛起于东北。(www.xing528.com)

明清之际,是华夷之辨非常激烈的时期。许多汉族士大夫以此作为反清的旗帜,如前述之王夫之。清王朝的统治者一面发动大规模的文字狱,试图进行思想控制,消灭汉人对满人的公开抵触,一面以继承者自命,对中原文化采取继承态度,重新抬出朱熹的正统学说,把它当作一种中国皇帝拥有帝国主权和文化等级制度的指导思想,借以使清政权合法化。与此同时,清朝统治者力图在华族内为自己寻找一个位置。如雍正曾利用曾静投书案,发布《大义觉迷录》,对华夷之别进行重新阐述。在对待少数民族与外国的关系上,清朝也往往以华族自居,称他们为“夷”。

此时,华族的外延扩大了,不仅包括汉族,还包括居于统治地位的满族,这对于一个涵盖广泛的中华民族的确认与表述是可喜的进步。这也是满清朝统治者与元朝统治者在见地智慧与思想境界上的重要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