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以后,郑氏集团仍在台湾,奉明为正朔。“三藩”平定以后,清王朝解除了后顾之忧,将收复台湾、消灭郑氏海上势力的目标提上了日程。
康熙二十年(1681),郑经死,台湾发生内讧,权臣冯锡范杀郑经长子郑克臧,拥立郑克塽。郑氏集团“彼此稽疑,各不相下,众皆离心”。康熙认为进取台湾时机业已成熟,便派内大臣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相机进取。
施琅原为郑氏降将,对台湾形势很熟悉,又擅长水战。他到达福建以后,整船练兵,联系旧部,等待进兵时机。准备了一年多时间,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施展谋略,一举收复了台湾。
施琅谋略的要旨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即兵家诡道,一切逆常行事,没有按照习惯思维和定势以及一般原则和常规,不给敌人以充分准备的机会。
施琅的这次行动主要是在进军的时间和地点上下功夫。
他选择的时间是夏季。夏季是台风盛行时期,为兵家之大忌,但夏季的南风,却有很大的优点,夏季的南风轻柔而海浪平稳,将士没有晕船的隐患,并且顺风顺水,进军之势如破竹。不像北风那样风势刚硬,突然起风又突然停息,没有一定的规律,难以掌握。
他选择的地点是铜山(今东山),而不是习惯上的厦门,此地近澎湖南大门八罩岛,且不容易被郑氏间谍侦知。
这些逆常措施都服务于一个目的:进攻澎湖列岛。此地为台湾咽喉,郑氏集团派刘国轩以重兵驻守,“扼守澎湖诸隘”,如果清军直取台湾,“即抄袭其后”。因此“澎湖不破,台湾无取理,澎湖失,则台湾不攻自溃”,在主攻目标的选择上,施琅充分运用了“地利”。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十四日,施琅统率清军水师两万多人,大小战船三百余只,从铜山起锚,向澎湖进发。
此时此地向台湾进兵,确实出乎刘国轩的意料,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不得不仓促应战。清军很快就攻占了花屿、猫屿和草屿等岛,进泊八罩岛。(www.xing528.com)
在以后的几天里,清军又取得了虎井、桶盘二屿,取得了立足之地。
二十二日,施琅以“惑敌之术”进攻。首先派总兵董义率50艘战舰由西面进攻牛心湾,作为疑兵,做出要登岸的样子。自己则亲率58艘战舰,直趋娘妈宫,80艘战舰殿后。另派总兵陈蟒率战舰50艘从东面攻打鸡笼屿、四角山。
此时南风大作,清军扬帆速进,火器齐发,郑氏海船相继起火。经过激烈战斗,焚毁郑军大小战船两百多艘,歼灭一万二千余人,清军占领了澎湖列岛,刘国轩逃回台湾。
澎湖一失,精锐复尽,台湾震动,一时市井风声鹤唳,人心惶惶。施琅乘机展开政治攻势。他将俘获的郑氏士兵,给以医药、口粮,放回台湾。
这些人回到台湾后,把事情经过相互转告,大家都欢声雷动,敌将敌兵听后争相前来投降,完全没办法阻止。
康熙也派侍郎苏拜前往招抚,刘国轩主张接受招抚,回归祖国,力劝权臣冯锡范,反对逃往吕宋的论调。
施琅又遣曾蜚等人赴台,冯锡范终于同意派人赴闽谈判。由于郑氏集团怕回大陆后得祸,康熙接受总督姚启圣的建议,敕谕郑克塽、刘国轩、冯锡范等:“你们率领所属官军民人,全部上岸后,就将你们从前所犯的罪过,全部赦免,仍然从优任用官职,所部官员民人,加恩予以安插,让他们各得其所。”
七月十五日,郑克塽派遣冯锡硅等到达施琅驻地,缴册印请降。施琅领兵从澎湖入台,自此,台湾孤悬海外数十年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