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护理心理学:关注护士心理健康

护理心理学:关注护士心理健康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护理工作的“应激”是指护理工作中各种需求与护士的生理、心理素质不相适应的一种心身失衡状态。国内研究报道,护士心理状况不佳检出率最高,其中工作能力、工作满意度、职业应激源等对护士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巨大的工作压力使护士群体中心理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发生率增高,出现习惯性便秘,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等。

护理心理学:关注护士心理健康

一、护理工作中的应激

(一) 概念

应激又称紧张,在日常生活中通俗的称呼是“压力”。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在不同学科中有不同的内容。护理工作的“应激”是指护理工作中各种需求与护士的生理、心理素质不相适应的一种心身失衡状态。那些能引起机体稳态失调并唤起适应反应的环境事件与情境,称应激源。按不同环境因素,应激源可分为三大类:①家庭环境因素,如父母离异、亲子关系恶劣等;②工作或学习环境因素,如工作负担过重、职业转换等;③社会环境因素,如严重的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

知识链接

护士压力现状的调查

2011年“护士节”后,由宁波市总工会文卫工会女职委牵头,在宁波市范围内开展了对市区5家大型医院临床护士压力现状的实地调查,结果显示:①四成护士工作无成就感。据统计,96%的被调查者存在着一定的工作倦怠,其中近45%的被调查护士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在1771名被调查护士中,护理工作者感到“沮丧”达72.3%,感到“心力交瘁”占68%,感到“无成就感”达40%左右,感到“筋疲力尽”达32%。②六成护士认为工作量太大。90%的被调查护士反映工作压力较大,其中感到重度和极重压力的护士达35%,60.3%的被调查护士认为工作量太大,46.8%被调查的护士认为社会地位低,认为收入太低的护士占37.4%,认为护士数量太少的占30%,另有36%的被调查护士认为经常倒班、生活不规律是压力源。③九成护士期望理解和宽慰。面对压力和工作倦怠,38%的被调查护士会冷静分析问题发生的可能原因,45%的护士会从中吸取教训防止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37.3%的护士会经常反省自己的不足而不断加以调整,40%左右的护士会听取别人的建议,62.1%的护士认为消除或减少压力对自己意义重大,更有93%的护士期望寻求别人的理解和宽慰。④四成护士孕期从事禁忌工作。45%的被调查护士在孕期、哺乳期从事或接触有害有毒等禁忌工作,43.5%的护士在洗手后通常用自己的白大衣擦手,63%的护士在为患者抽血、注射时不戴手套,83%的护士曾发生过针刺伤。

(二) 护理工作中的应激源

1. 与护士工作期望有关的应激源  高期望的个人价值和不相称的社会地位,使护士认为自己的付出得不到肯定和认可,造成心理不平衡,加之晋升、福利等问题,使护理人员易产生失落、自卑、失望等不良情绪。医护差距也造成心理障碍,许多医生有出国进修学习的机会,他们掌握了先进的手术方法和使用精密仪器的能力。护士由于出国进修的机会很少,加之缺乏新知识的学习,导致医护水平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一些疑难手术和新开展的手术往往配合不到位,易导致医护冲突,给护士造成心理创伤。在医院,医生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而护士则被认为是医生的助手,甚至被认为是“高级保姆”,而不是拥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专业人员,这不公平的社会评价使护士怀疑自己的价值及能力。当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时,就会造成护士心理不平衡,直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2. 与家庭有关的应激源  家庭因素是护士工作应激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护士常常会遇到工作与家庭发生冲突,这份特殊职业有早、中、夜班,生活无规律,经常是在别人高高兴兴地下班回家时,却匆匆忙忙地赶去上班。特别是在节假日里,在别人开心幸福地跟家人团聚在一起时,护士却为需要进行治疗及护理的患者坚守在病房里。这就会造成许多护士的家庭矛盾,是将工作放在第一位,还是家庭放在第一?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会对护士产生很大的压力。

3. 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应激源  护士在工作中产生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如医护、护患间,处理不好就会陷入人际冲突的困境。首先是护患关系,它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双方的权益问题,健康和经济问题,人格和有关道德与法律问题。在原则上,即使遇到歪曲事实、情绪激动、甚至痛骂护士的患者,护士也必须保持平和冷静,理解并帮助解决问题,从而压抑自身感受,做出精神妥协。其次是管理问题与人际关系,当管理者的高期望值与自身的行为之间存在差异时,管理者的批评都会使护士感到不被接纳,降低了其归属感,出现心理压力

4. 与工作性质有关的应激源  一般而言,在中心监护室、儿科、急症室等科室上班的护士要比其他科室上班的护士工作压力大,紧张程度高。因患者病情变化快而复杂,护士可控制性、可预测性程度低,经常出现患者死亡或濒临死亡的情况,护士经常处于高度应激状态。

5. 与医院环境相关的应激源  医院是一个充满焦虑和沟通障碍的场所,同时是一个社会、技术、生物和心理学的复杂体系。它带来的许多强烈刺激既影响患者也影响医护人员,如急症抢救,生死离别,技术革新,各种疾病及拥挤的工作环境,都是护士不得不应对的因素,同时还需应对患者愤怒、恐惧、悲伤等情绪变化。国内研究报道,护士心理状况不佳检出率最高,其中工作能力、工作满意度、职业应激源等对护士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巨大的工作压力使护士群体中心理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发生率增高,出现习惯性便秘,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等。

6. 与工作负荷有关的应激源  轻度的应激可刺激机体处于适度紧张反应状态,提高人们的工作业绩,一旦应激因素解除,身体各系统又恢复到放松状态。持续高水平应激状态则使机体内用以适应和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心身疾病。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和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是护士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应激源。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使护士工作从单纯执行医嘱转变为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顾。这种身心全面照顾的整体护理是复杂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但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护士严重缺乏致使护士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尤其是急症室、ICU等病房任务重,实施抢救多,特别是夜班护士既要完成繁重工作,又要担心患者发生意外,造成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疲乏。

7. 与日益细化的责任相关的应激源  随着提供优质服务所带来的责任细化,加之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医疗纠纷案越来越多,这就迫使护士在进行任何操作时,都必须恪尽职守,精确细致。这就使护士在身心十分疲惫的状态下,往往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唯恐出现医疗事故,久而久之,易出现心理障碍。

二、护士常见的心理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的宪章中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而且还要有完满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调适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护理人员因其工作对象、工作环境、社会地位、社会风险、压力等原因造成心理紧张,工作压力比一般职业更为突出,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

知识链接

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有研究表明,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美国学者Maslach认为护士经常会出现因极度身心疲惫和感情枯竭而产生自卑、厌烦、失去同情心等表现,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心身耗竭综合征”。

1982年稻冈氏对433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处于耗竭状态的护士高达25.9%。进一步研究发现,“心身耗竭综合征”的发生以院内住宿护士、年轻护士、独身护士居多,故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职业心理的“交叉感染”。

(一) 焦虑心理

焦虑是人们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给自己造成危险的重大事件,或需要自己做出极大努力去应对某种情况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也是个体过分担心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一种心境。护士的焦虑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等,如心中不踏实,发抖,手心出汗,无缘无故感到紧张、害怕等。

(二) 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自卑心理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自卑心理的产生,往往并非认识上的不同,而是感觉上的差异。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护士由于其社会偏见、医护关系等,常常感觉到低人一等,没有全面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护士要转移注意力,不要只关注自己的弱项和失败,而应将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自己最感兴趣、也做得最好的事情上,从中获得的乐趣与成就将增强你的自信,驱散自卑的阴影。通过微小的成功树立自信:一个人成功经验越多,他的期望值越增加,信心也越强。可见,通过一次次微小的成功,可以改变自卑,增强自信。

(三) 人际关系敏感

人际沟通是人际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护患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在沟通过程中实现。有效沟通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缺乏或无效沟通可导致护患之间形同陌路或发生冲突。护理工作中的人际沟通是指在护理工作中有护患关系、医护关系、护护关系等直接联系的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护士工作压力大,工作复杂性高,各种关系极难处理,对于内向少言的护士来说,处理不好这些关系可能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四) 抑郁心理

抑郁是由于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引起的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情绪。一般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其强度大小依赖于失去事物的价值。抑郁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也是最不容易察觉的心理障碍。护士的抑郁心理主要表现为对生活失去兴趣、动力缺乏、活力丧失等,如容易哭泣、常责怪自己、感到孤独和苦闷、价值感丧失、感到前途黯淡等。

(五) 猜疑心理

日常生活中,许多护士都会或多或少地有猜疑心理。猜疑心理既影响人的情绪,有损健康,又影响人际交往,还可能引起一系列错误的行为,所以必须战胜多疑之心。

(六) 惰性心理

在护理工作中有三种情况:一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怕动脑筋,对护理工作缺乏钻研精神;二是懒惰,干工作怕麻烦,图省事,总想走捷径;三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不断提高业务技能的上进心和紧迫感。

(七) 厌烦心理

由于长期从事单调、繁琐、辛苦的护理工作,加之社会、家庭、服务对象、人际关系及生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护理人员遇事容易着急,出现情绪低落、心理失衡,从而产生厌烦情绪。

(八) 恐怖心理

面对越来越紧张的护患关系,有些护士总是担心自己会遇到难缠的患者、会出医疗事故等事情,心情变得很紧张。如单独一个人时感到害怕,人多的时候感到不自在,缺乏安全感等。

三、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 护理人员缺编

过去,我国的护理教育主要是中等专业教育层次,护理专业人员学历低、职称低、待遇低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造成很多毕业生跨行就业,使护理人员极其短缺。我国的医护比仅为1∶0.8,而发达国家为1∶3.5;每千人拥有的护士数量世界平均水平是6~7人,而我国仅1.8人。据卫生部医政司对全国108所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编制达标率仅为6.84%,护士缺编问题十分严重。护士缺编直接导致护士的劳动强度增加、生活紧张、精神压抑等现象,这些因素的综合反映均是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最直接原因。

(二) 护士职业心态

国内外相关研究均表明,护士身心方面存在程度不同的“心身耗竭综合征”,主要是由于护士个体职业心态的偏差。如有些年富力强的护士,常常抱怨“上夜班、干临床太苦”,但其以贤妻良母角色承担繁重家务时却毫无怨言。此类“同一个体、两种角色”的反差可进一步佐证“职业心态是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决定因素”的研究结论。

(三) 护士的认知评价

当遇到应激源时,不同护士个体可因其认知评价不同而产生不同强度的应激反应,并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相关联。当遇到护患纠纷时,有些护士将其视为职业人生的重大挫折而备受打击,郁闷沮丧、自我评价降低并引发心理失衡;有些护士将其评价为“非业内人士不了解”情况,且不以为然并淡然处之,大多不致造成其心理的消极影响。如同样遭遇护患冲突,部分护士将其评价为自身职业历程的积淀,并以高姿态面对患者的冲动,既有利于问题解决,也有益于自身健康;部分护士将其评价为对方存心找茬,无法自制地与对方争执,这样既不利于问题解决,还可能殃及护患双方的身心健康。(www.xing528.com)

(四) 人际适应能力

身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在身心痛苦的状态下,经常会将心中的焦虑、愤懑转化为不满发泄到护士身上。如果护士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患者的这种情绪反应,就会导致纠纷的发生。有研究指出,医护人员作为助人的职业群体,长期的工作压力会情绪化地影响自己,将会导致“身心耗竭综合征”。在工作中,护士如果不能与同事和领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间缺乏足够的支持和信任,就会失去对工作的热情、情绪低落、自卑抑郁,导致护理人员消极地面对工作,同时,还会严重影响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五) 社会对护士的偏见

社会上有些人对护士职业存在的世俗偏见,是护士经常要面对的一种应激源或应激情境。由于中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较强护理操作技能的护理专业人员,并不强调护士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应该发挥作用,导致护士依附于医生,对疾病和患者没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因此,护士变成了医生的附属品,工作独立性少,医生怎么说,护士怎么做。使人们在思想上错误地认为护士工作是一种简单重复的劳动,没有什么科学性可言,不用正规培训就可以胜任。重医轻护现象是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在医院的各类人员中护士职称晋升、进修深造、待遇、住房等方面相应的也处于医生的从属地位,使护士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对护理职业的困惑,长此以往易出现心理失衡和职业自卑感,对工作不够尽心尽力,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六) 职业危害

传染性疾病的增多,提高了护士关注自身健康的焦虑度。患者的呕吐物、分泌物、血液以及排泄物会对护士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同时,一些化疗药物的接触会产生不同的副反应,造成护士自身抵抗力的低下。

四、护士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 更新观念,优化职业态度和价值观

职业态度和价值观是护士心理素质的核心部分,只有做好护士职业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才能对护理工作投入热情,在工作中才能积极主动,才能理解自己的天职是帮助患者减轻痛苦。不要将“职业心理素质”的心理学概念与“职业道德”的伦理学概念混为一团,不要一味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管理力度,而忽视了人性化的东西。据研究,护患冲突的产生,多数是由护士心情不畅引起的,而并不是护士职业道德欠缺所造成的。教育管理与关心体恤并行,护理管理者应善于沟通、协调,做好医护、护患以及护士和其他各类人员之间沟通的桥梁,为护理人员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良好的护患关系、医护的相互协作、领导及同事的理解支持等能有效地缓解护理工作的压力,有利于护理人员保持身心健康。而以扣分、扣奖金等束缚护士的行为来加强职业态度,这样容易使护士满腹委屈,不良情绪极有可能发泄到患者身上。所以,观念更新,优化职业态度和价值观是提高护士心理素质的前提。

(二) 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

良好的心理及业务素质受文化水平的制约,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来支撑。护理人员职业心理素质应从学校阶段入手抓起,在见习、实习、岗前各阶段不断强化职业素质教育,使年轻护士从思想意识中及早形成职业概念及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此外,尽量满足护士继续教育需求,帮助护士尽快适应新的护理模式。首先,要积极创造机会鼓励护士外出学习、进修、参观、交流,甚至支持部分优秀护士在职读研究生等,并在政策、经费及时间上给予照顾,开阔其视野,丰富其知识,提升其职业素质。其次,护理管理者应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在理论学习中认真讲解,在技术操作上细心指导,将自己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的护理人员。

(三) 解决重医轻护问题

在医院管理体制中,医疗和护理是前进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但是重医轻护的观念却历来有之,特别是在目前一些医院管理的改革中,重医轻护的表现尤为突出。好多医院一般都有“专家介绍”或“医生介绍”,却很少见到“护士介绍”。护士在社会地位、晋升技术职称等方面不如医生已不是什么秘密。另外,患者是只认医生不认护士,大多数人表示没有必要选择护士、认识护士,他们认为护士就是“量量体温打打针”,选不选无所谓,重要的是医生。重医轻护的现实让护士心灰意冷。

(四) 提高护士的情绪调控能力

护士要认识自己并悦纳自己,做到自信、自立、自强,正确评价自身的优、缺点,对自己的期望值要适中,既不要过分要求自己,也不要过于低估自己的能力,学会自我鼓励和自我批评,以建立自信心,及时纠正不足。在工作中应更多地保持积极正向的情绪,通过声音传递给患者的不仅仅是积极主动的声音,更应该是一种热情、自信、关爱和责任。通过调控自己的情绪,实现自我管理,使积极、正向的情绪通过自我暗示进入到潜意识,从而赢得患者的理解、信任和尊重。

(五) 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医护之间、护患之间、护护之间等由于专业、资历、人格、目标、爱好等不同,每个护士的人际群都会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和倾向性,彼此在一起工作难免会误解猜疑,从而激化矛盾。护理管理者应善于交流、协调,做好医护、护患以及护士和其他各类人员之间沟通的桥梁,为护理人员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良好的护患关系、医护间的相互协作、领导及同事的理解支持等能有效地缓解护理工作的压力,有利于护理人员保持身心健康。

(六) 扩大社会支持系统

护士要经常与朋友或家人交流,及时宣泄心中的苦闷与烦恼,得到他们的体谅和安慰,可以使护士内心的消极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以减少心理负担;向一起工作的同事敞开心扉,得到同事的理解和鼓励,使不良情绪得到及时消除,从而帮助护士抵御沉重的心理压力,减少自身疾病发生。在生活和工作中,护士应注意扩大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当自己遇到挫折时,能有更多的家人、同事和朋友与你共渡难关,尽快恢复平静和快乐的心境。

小结

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是护士素质的基础,也是护士成长的根本动力。随着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转变,对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切实做好护理工作,就应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一个合格的护士,应该有良好的事业感、自豪感和责任感,较强的专业素质和应变能力,精湛的护理业务水平和临床操作技能,规范的言行举止,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护士个体人格应与角色人格相匹配,行为特点应与职业要求相一致,具有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与自控能力、较适宜的气质与性格类型等。护理工作中有许多与家庭环境因素、工作或学习环境、社会环境因素相关的应激源,会使护士的心理健康受到威胁,如出现焦虑、自卑、抑郁、人际敏感、猜疑、厌烦、恐怖、惰性等心理困惑。不论是医院、护士管理者还是护士个体,都要从更新观念、优化职业态度和价值观,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护士情绪调控能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扩大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对护士心理健康进行维护。

黄兵基

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1. 护士角色人格是()的特定概念。

A. 护理伦理学B. 护理心理学C. 护理管理学D. 护理教育学

2. ()是区别于“护理角色人格”和心理学“角色人格”概念的关键词。

A. 相似性B. 特异性C. 适应性D. 职业性

3. 针对角色人格特质存在缺陷的学生实施针对性职业行为培训属于()。

A. 补缺教育B. 分层教育C. 符合教育D. 模拟教育

4. 帮助护生建立应对“职业形象反差”的心理准备,属于()。

A. 符合教育B. 补缺教育C. 分层教育D. 模拟教育

5. 在中心监护室、儿科、急症室等科室上班的护士要比其他科室上班的护士工作压力大,紧张程度高是()。

A. 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应激源B. 与医院环境相关的应激源

C. 与日益细化的责任相关的应激源D.与工作性质有关的应激源

6. 心身耗竭综合征是由于()引起的。

A. 护士个性B. 护士年龄C. 医护关系D. 职业心态

7. 下列对护士心理健康维护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医院管理整体中,应彻底解决重医轻护的观念

B. 提高社会系统支持

C. 一直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管理力度,以制度代替人性化

D. 更新观念,优化职业态度和价值观

二、简答题

1. 作为一名护士,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职业心理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