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护理心理学:提升护士职业心理素质与培养

护理心理学:提升护士职业心理素质与培养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护士职业心理素质是在个体一般素质基础上,结合护理专业特性,对护理工作者提出的特殊的素质要求。从事护士职业的群体共同具备并能形成相似的角色适应性行为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就称为护士角色人格。这就需要对护士进行心理引导和心理训练,对心理素质进行培养。

护理心理学:提升护士职业心理素质与培养

素质是心理学专业术语,是指人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分为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先天素质具有自然性,是指人在某些方面的固有特点和原有基础,即天生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功能上的一系列特点;后天素质具有社会性,是通过不断学习、培养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塑造而获得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等的结合。为了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和时代的变化,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心理素质是不可缺少的。

一、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概念

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又称“护士角色人格”,是护理心理学的特定概念。它是在个性心理学关于“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关于“角色人格”一般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其具有职业化、具体化的特点,所以在内容上更具有特指性和限定性。护士职业心理素质是在个体一般素质基础上,结合护理专业特性,对护理工作者提出的特殊的素质要求。从事护士职业的群体共同具备并能形成相似的角色适应性行为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就称为护士角色人格。其中适应性赋予了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特殊的内涵,它所隐含的是相应的甚至强制性的职业化行为特征,必然要求护理人员产生“角色适应性行为”,若长期从事护理工作却难以形成与该职业相适应的角色适应性行为,就很难从事护理工作;含义中的适应性还隐含着护士个体与角色人格的匹配问题,二者的匹配性越高说明适应性越好,越有利于个体的职业角色化发展。

二、护士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

随着护理学科的迅速发展和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对护士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是现代护理模式对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证。

(一) 健康是基础

作为护士,身心健康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由于现代社会重医轻护现象仍然存在,且护理工作紧张繁重,患者投诉机制使用不当,日常工作繁忙且工作时间不规律等,所以,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有健康的体魄,还必须有清醒的头脑和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保证工作时精神饱满、思想集中。

(二) 良好的事业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护士应具有以下道德品质:救死扶伤,热爱护士行业,严守护理制度,钻研护理业务,正确评价自己的价值,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和荣誉感;懂得护理的意义,激发对护理的热爱,要以“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为准则,产生事业感和为之奉献的精神,感受护理的伟大并以之为动力激励自己,在工作中默默奉献、始终不渝;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把患者的痛苦看作自己的痛苦,满腔热情地关怀患者,解除患者的痛苦。

(三) 较强的专业素质和应变能力

护士应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必要的护理理论和人文科学知识以及参与护理教育与护理科研的基本知识,勇于钻研业务技术,不断开拓创新。护理人员应能从患者的言谈举止中,发现其病情变化。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变化、眼神、体态、手势、精神状态等,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认识态度,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如护理人员触到患者脉搏细弱或看到患者面色苍白、出冷汗时,就应察觉到有休克的可能。

(四) 精湛的护理业务水平和临床操作技能

护士必须掌握较全面的基础护理及医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基础与临床医学、卫生学、医学研究、人文科学及医学管理学等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工作;同时,还要有广泛的求知兴趣、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要懂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知识,不断丰富自己,陶冶自己的情操,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此,护士应利用一切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如通过外出学习、自学、护理查房、病区组织学习、参加专题讲座、论文交流等途径,认真学习护理“三基”理论知识,按照各项临床操作技能规程,自觉进行强化练习,达到熟练为止。

(五) 规范的言行举止,良好的人际能力

护理服务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复杂的社会群体,而护理人员是连接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纽带,例如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医护关系、护护关系以及护士和患者家属的关系等。依据患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信仰,不同的职业、风俗习惯,护理人员应本着人性化服务的特点,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举手之劳便能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护理人员要关心护理对象,尊重患者、平等相待。护理人员应具有主导性,这样才能在与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患者交往时,把患者引入良好的人际氛围中。

(六) 护士个体人格应与角色人格相匹配,行为特点应与职业要求相一致

最协调的匹配方式应是个体人格特质与角色人格特质重合。这就需要对护士进行心理引导和心理训练,对心理素质进行培养。护士应该和蔼可亲,动作轻巧灵活,遇事沉着稳定。

(七) 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与自控能力

护士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与自控能力表现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忍耐力等方面。

1. 自觉性  自觉性是根据个人坚定的信仰和正确的观念,经过深思熟虑产生出来的行动。护士对自己的工作意义应有明确的认识,自觉地抵制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干扰,以坚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做好工作。

2. 果断性  果断性是对事物能适时地做出决断并付诸行动的心理过程。护士在抢救患者时,要沉着、冷静、机智、果断,这样才能分秒必争,果断处理,赢得抢救时间。比如遇到急性中毒的患者,护士应果断地给予洗胃,准备好急救药品

3. 坚持性  坚持性表现为行动中能够顽强地克服困难,不管遇到什么逆境,都能以顽强的意志达到符合要求的目的,表现为对工作有信心和毅力、坚韧不拔的耐心等。

4. 自制力  自制力表现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有利于患者。护士特殊的工作性质环境范围易使护士产生情绪问题,而护士服务的对象是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这又决定了护士个体必须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为患者营造积极、乐观的情绪氛围。

5. 忍耐力  护理服务的对象是患者,患者的情感和意志比健康人要脆弱,有时会用攻击性态度对待护理人员。对待这种患者,护理人员要宽宏大度,容忍克制,切忌发生口角。

(八) 较适宜的气质与性格类型

一般认为多血质、黏液质及各种混合型的气质,对护理人员而言是比较适宜的。她们大多具有谨慎、深思、平静、节制、可信赖、活泼、随和、健谈、开朗、善交际、易共鸣等特点。因为,护士要与各种性格特点的人接触,这些特征可以赢得患者的信赖,使患者感到亲切、可信、易接近、充满朝气,在患者心目中树立美好的形象。护理人员要注意培养适应工作的良好性格。

(九) 稳定的情绪状态及积极的情绪感染力

护士的工作情绪对患者的家属有直接的感染和影响作用。护士在工作中应保持稳定的情绪,不要喜怒无常,更不要将自己工作、家庭及生活等问题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带到护理工作或发泄到患者身上。护士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沉着冷静,适度表达自己的情感。遇到紧急危重患者时,要求冷静不慌乱、有条理,以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使患者有安全感、亲切感和信任感。

知识链接(www.xing528.com)

护士角色人格形象演变

1. 历史上的护士形象最初护士的角色形象是以“母亲的形象”出现。护士像母亲一样给受疾病折磨的人以关怀、照顾,护士在人们心目中是“温柔、慈祥”的职业形象。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受宗教的影响,护士也被赋予了“宗教形象”。到16世纪至19世纪,这是护理历史上的黑暗时期,护士往往被视为“奴仆”。

2. 南丁格尔塑造的近代护士形象自1860年南丁格尔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后,护理学逐渐成为一门学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有了明确的目标,护士的角色形象逐渐清晰、鲜明起来,护士职业因此获得了社会的公认。护士应具有高尚品格和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满足患者需要,并属于专门学科的人才,是人类健康的使者

3. 现代护士形象随着护理教育层次的提高及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护士逐渐成为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型人才。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性战略目标,对护士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护士应该成为专家、学者、心理疏导者、科普教育者、健康环境设计者、人际关系处理者、默契合作者、崇尚奉献者等角色。

三、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对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既是职业教育、管理者的责任,也是每个护士、护生进行自我培养和提高的主要内容和义务。培养内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职业态度与价值观的优势教育

职业态度与价值观是护理人员心理素质的核心部分,是护理人员心理素质关注的重点。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与职业价值观包括如下内容:树立献身护理事业的坚定信念;对护理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护理事业孜孜不倦地去努力探索;积极热情、主动工作、乐于发现问题;理解护理人员是人们生命和健康的保护神;理解服务于患者是自己的天职,竭尽全力解除患者的痛苦;有坚定的信念,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

加强职业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护理教育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其教学活动对学生职业态度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学生亦应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职业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

(2) 在教学内容上应丰富具体,教学形式上应灵活多样。在讲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要关注未来,确保优势教育言之有物、行之有效。

(3) 专业知识的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身教,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价值观的表率;注重和各学科、临床的结合,使学生感觉彼此呼应;在实践中感悟职业态度和价值观的优势教育;师生共同参与、角色互换,增强其在优势教育中的积极主动性。

(二) 以“补缺”的原则进行特色教育

补缺原则是指为角色人格特质存在缺陷的学生实施针对性职业行为培训,使护理人员形成稳固的个性特征。如护理人员情绪稳定性较弱,遇到突发事件手忙脚乱,特色教育针对其稳定性问题,进行一系列“紧张—放松”训练,使护理人员学会在高度紧张的情境中控制自己情绪。

(三) 了解不同年龄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教育

中专学生由于其受教育程度较低、成就动机不高、理解力较弱、自控能力不强,应以正面宣教为主;大专及本科学生相对见多识广、成就动机较高、有主见,应以激励式教育为主。同一学历层次学生,由于其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环境等不同,其职业价值观也可能不同,教育应增强学生抵御消极影响的能力。

(四) 可操作性系统训练的模拟教育

注意把职业心理素质的规范化模拟培训作为护理教育的必修课。主要内容如下。

1. 职业仪表的强化训练  礼仪是一种教养,是通过人的行为活动来体现的。护士礼仪是护患沟通的一座桥梁,护理人员亲切的微笑、得体的衣着、温暖的语言和恰当的行为都能增进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 言谈举止的规范化培训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的言谈举止尤为重要,它不仅代表护士本身素质,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整个医院的医德医风、院风院貌,同时直接影响到护患间的合作、患者的康复。教师应帮助护理人员较好地掌握与患者交往的基本礼貌、语言技巧、交往距离以及与不同患者相处的基本原则及变通方式。

3. 自我调控情绪的技巧训练  情绪及情感是一种复杂而又高级的心理活动,在生活中情绪和情感随着心境的变化而波澜起伏。让学生通过反复强化、切身体验,学习应用情绪调控技术和保持良好心境的情绪放松技巧。

4. 社会模拟情境的适应性训练  人为地设置最可能给护理人员造成困惑的情景,有针对性地模拟化训练,减少护理人员心理上的紧张、恐惧感,增强其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应变能力。

(五)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护理人员除学习专业知识外,更应注重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懂得如何适应各种复杂的情境、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掌握有效的心理护理手段,这些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具有指导深化作用。强化实践锻炼是加强和培养护理人员良好心理素质的根本方法。在护理实践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观察能力,加强道德修养、学习沟通技巧,从而形成稳定、健康的个性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完善的人格、丰富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都是护理人员不断追求的目标。护理人员应不断寻找差距,逐渐克服自身的缺点,优化自己的心理品质。

(六) 理想与现实符合教育

在学校期间,学生由于受老师对护士职业正面宣教的影响,对将来从事的职业满怀憧憬,但在毕业实习之后,一些实习护士对实际工作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毫无心理准备,因此,在护理教育中要致力于解决理想与现实护士职业形象的符合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