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护理心理学:专科患者心理与护理

护理心理学:专科患者心理与护理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帮助患者树立带病生活的观念是心理护理的目标,在此前提下,帮助患者重新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护理人员要根据手术不同阶段应激反应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

护理心理学:专科患者心理与护理

一、慢性病患者的心理与护理

(一)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内科慢性病具有患病时间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经济拮据、病因不清或治疗效果不明显等特点,使患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经济上承受很多痛苦和压力,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又因个人性格、文化修养、家庭环境等因素,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变化和特点。

1. 抑郁  78%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失望、沮丧、自卑、失去治疗的信心,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2. 焦虑和烦躁不安  30%左右的患者会表现出焦虑和烦躁不安的情绪,焦虑和烦躁不安的程度与疾病本身的性质、病程及患者的个性特征、年龄、家庭关系及经济收入等因素有关。

3. 揣测心理  大多数患者表现有揣测心理,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病患者常常怀疑自己有不治之症,怀疑医生的诊断,所以到处就医,有时甚至对照某些医学资料自行诊断。

4. 用药心理反应  多数患者有此反应。有些患者认为药物能解决一切问题,表现出对药物的依赖心理;有些患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对其产生恐惧和抵抗心理,表现出抗药心理;有些患者盲目相信别人,只要听说某药能治疗疾病,不惜耗财耗力,表现出暗示性心理。

(二)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1. 帮助患者面对现实积极治疗  根据慢性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耐心体贴,鼓励患者正视疾病,积极治疗,乐观、快乐地生活,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同时,帮助患者树立带病生活的观念是心理护理的目标,在此前提下,帮助患者重新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2. 强化社会支持系统  通过对患者的亲友、家属和同事的教育,让他们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变化特点,从而给患者更多的关心、理解和鼓励。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患者战胜疾病、健康快乐生活的保证。

3. 帮助患者尽早摆脱依赖心理  常年患病,会得到家人及朋友的过度关心和照顾,使患者产生依赖心理。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既要让患者好好休息,又要让患者适当活动;既要劝患者安心养病,又要鼓励患者为康复后的工作或生活做积极的准备。

4. 密切关注患者出入院时的心理变化  护理人员要尽量帮助患者在心理上缩短这两个环节的习惯性过程,尤其在康复期,要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行适当的活动和锻炼。

5. 密切注意用药心理反应  帮助患者服药,做到看服入口。对于患者提出的不正确的干预治疗要求,要以科学的道理说服患者。劝说患者服从医嘱,不要盲目求医。激发患者良好的心理效应,提高药物疗效。

二、手术患者的心理与护理

由于手术具有风险性,无论哪种手术对患者都是一种应激性刺激,都会产生一些应激反应。护理人员要根据手术不同阶段应激反应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

(一) 术前心理与护理

1. 术前患者的心理特点

(1) 恐惧、焦虑:由于患者对手术的过程及预后缺乏足够的了解,担心手术医生的技术,周围术后患者的痛苦或不良预后的刺激等因素,导致手术患者术前普遍存在焦虑、恐惧心理。表现为害怕(害怕出血、害怕疼痛、害怕麻醉意外、害怕死亡)、担心(担心手术是否顺利、术后是否有并发症、后遗症等)。

(2) 悲观、抑郁:有些手术会改变患者的形象,如截肢、乳房摘除等,易使患者在术前产生悲观、抑郁心理。

(3) 安全心理:希望有高水平的医生为自己做手术,希望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为自己护理。

2. 术前患者的心理护理

(1) 认真做好术前教育:术前教育对减轻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促进组织修复及机体恢复均有显著的作用。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目的、简要过程、预后等问题,使患者对手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家属在患者术后能给予良好的协助;说明术前准备的意义、目的等,从而取得患者的配合;说明术前用药的目的和时间。

(2) 稳定患者的情绪:对于突然要手术的患者,比如胃穿孔等,患者往往紧张、恐惧不安,护理人员在迅速做好术前准备的同时,应耐心地解释手术治疗的程序,让患者情绪稳定、心境良好,积极配合治疗。

(3) 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感受,通过各种心理疏导方式,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减轻患者的焦虑、紧张心理,增强信心,保证睡眠,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共同渡过手术关。

(二) 术中患者的心理与护理

1. 术中患者的心理特点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手术室特殊的环境、紧张的气氛,手术中金属器械的碰撞声等,使患者感到恐惧,表现为全身发抖、出冷汗、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胸闷,甚至有濒死感。

2. 术中患者的心理护理

(1) 恰当地安慰患者:护理人员应始终以热情、亲切、和蔼的态度为患者做术前准备,关注意识清醒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安慰患者,调整患者的情绪和心态。

(2) 增加安全感:患者认为进入手术室后生命掌握在医护人员手中,对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异常敏感。所以,医护人员应举止大方、言语亲切、全神贯注,不在患者面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不谈论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3) 减少不良刺激:各项操作要稳、准、轻、快,熟练而敏捷,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及时告知患者手术的结果。

(4) 放松指导: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肌肉等各种放松技术,使过度紧张的情绪得到平复。

(三) 术后患者的心理与护理

1. 术后患者的心理特点

(1) 焦虑、抑郁心理:由于切口疼痛,加上患者不能下床活动,患者常表现为易激惹、焦躁、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等。

(2) 惧怕心理:患者惧怕疼痛,又因惧怕疼痛而不敢下床、不敢咳嗽及深呼吸等,易导致粘连等术后并发症。

(3) 疑虑心理:术后患者有种种疑虑,比如手术是否真正成功、疾病是否已经根除、机体功能是否能够恢复正常等。

(4) 依赖心理:术后患者由于受到家人过多的照顾和保护,表现为幼稚、顺从、依赖,自己能做的事都依赖于医护人员和家属做,容易导致术后并发症。

(5) 缺陷心理:一部分截肢等手术的患者会产生缺陷心理,表现出自卑感、孤独和回避。

2. 术后患者的心理护理

(1) 消除患者的疑虑:术后患者十分关心手术的真实效果,护理人员应及时反馈手术结果。若手术不顺利或病灶未能切除,则暂时不应告诉患者真实情况。胸腹部手术后的患者,常因担心切口疼痛或切口裂开而不敢咳嗽,应告知咳嗽排痰的重要性,并讲解正确的排痰方法,消除患者的顾虑。

(2) 减轻患者的疼痛:护理人员应从各个环节、运用各种方法减轻患者的疼痛,如药物止痛、减少噪音、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给患者听轻音乐等方法。

(3) 克服抑郁心理: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患者的术后恢复非常有利。因此,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帮助患者解除抑郁心理。

(4) 克服缺陷心理:护理人员应尊重因手术造成生理缺陷的患者,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功能训练,以适应今后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

(5) 给予心理支持:同情、鼓励和关心患者,给予患者手术很成功、预后良好、疾病很快好转的积极心理暗示,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

三、妇产科患者的心理与护理

(一) 产科患者的心理与护理

1. 产科患者的心理特点

(1) 妊娠期妇女的心理特点:①激动与情绪不稳定:怀孕后大多数妇女感到激动高兴,但由于担心胎儿发育是否正常及如何适应生理变化等问题而引起情绪极不稳定。②紧张与焦虑:由于频繁的恶心、呕吐、厌食、乏力等身体的不适而出现的紧张与焦虑的情绪。③担心与恐惧:发生过习惯性流产或先兆流产的孕妇,怀孕后担心再次流产,阴道稍有出血即感不安和恐惧。

(2) 分娩期及产褥期妇女的心理特点:①紧张与恐惧:因为担心生产是否顺利,害怕疼痛、出血、难产、孩子畸形等而引起紧张和恐惧等。②期待:期待孩子是理想的性别,期待孩子聪明、健康。③抑郁:有些孕产妇由于各种原因(如新生儿畸形或分娩意外出现新生儿损伤、死亡等情况),出现情绪低落和抑郁心理等,甚至会产生抑郁症。

2. 产科患者的心理护理

(1) 妊娠期妇女的心理护理:①围生期知识指导:医护人员应向孕期妇女介绍妊娠各期的主要特点和可能出现的征象,减轻妇女紧张、恐惧的心理,调节孕妇的心理状态,使孕妇健康、愉快地度过妊娠期。②给予心理支持:针对孕妇的心理反应,医护人员应向孕妇说明恶心、呕吐是妊娠初期的正常反应,耐心鼓励她们进食;对于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应向其说明情绪紧张反而会引起子宫收缩,造成不良的后果,应通过各种放松方式,保持孕妇稳定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③心理疏导:对于紧张、焦虑的孕妇,要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解除思想顾虑。

(2) 分娩期的心理护理:①加强分娩生理的卫生宣教,讲解产程的几个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宫缩与分娩的关系等,从而消除产妇的紧张、恐惧心理。②减少恶性刺激,尽可能让产妇待在休养室,以避免产妇之间相互影响产生不良刺激;同时,通过听轻音乐、聊天等方式,转移产妇的注意力。③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产妇提出的各种问题,取得产妇的信赖,增加产妇的安全感。④鼓励、指导产妇产后12 h下床活动,促进宫缩。⑤给予产妇及时的心理支持。(www.xing528.com)

(二) 妇科患者的心理与护理

1. 妇科患者的心理特点

(1) 羞怯心理:相当多的妇科患者感到羞怯,尤其是遇到男医生检查时,羞怯心理更加突出。

(2) 害怕、担心、抑郁:妇科患者常因担心妇科疾病影响日后的生育能力,影响夫妻生活、改变女性特征等情况,出现上述特点。

2. 妇科患者的心理护理

(1) 尊重、关心患者:护理人员应尊重患者的隐私,正确对待患者的羞怯心理并为其保守秘密。

(2) 做好疏导、解释工作:护理人员要及时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疏导,使患者得到安慰和支持。

(3) 介绍妇科疾病的相关知识:护理人员要系统、耐心地介绍疾病及康复的相关知识,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度。

四、儿科患者的心理与护理

(一) 儿科患者的心理特点

1. 分离性焦虑  儿科患者入院后若无母亲陪伴,就会产生母爱被剥夺感,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焦虑、孤独、闷闷不语、夜惊、夜尿,甚至拒绝治疗。

2. 被动依赖心理  儿童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对父母有着强烈的依赖,患病后这种依赖心理更加严重。患儿表现为行为退化,能自己做的事也依赖父母去做,同时,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抚和搂抱。

3. 恐惧心理  疾病给患儿带来的躯体痛苦,加上各种诊疗操作给患儿带来的不良刺激,医院陌生的环境等均会让患儿产生恐惧心理,表现为惊恐、害怕和哭闹。

4. 反抗心理  幼儿患病住院后,常认为是被惩罚或被父母遗弃,因此,拒绝治疗,对任何人表现出抵抗态度。

(二) 儿科患者的心理护理

1. 以亲切生动的语言与和蔼的态度减轻患儿的恐惧  护理人员要用亲切、温和和生动的语言与患儿进行交谈,减轻患儿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安慰鼓励患儿勇敢地接受治疗。避免使用生硬的态度和成人化的语言。

2. 以娴熟的技术减轻患儿的痛苦  做各种治疗时,护理人员的操作都要做到轻、快、准,尽量减少患儿身体的损伤与疼痛,避免由于疼痛带来的恐惧。

3. 允许父母陪伴治疗  父母能给患儿安全的感觉,所以在父母的陪伴下治疗,能减轻患儿焦虑恐惧的情绪,让患儿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4. 满足患儿的生理心理需求  医护人员多接触患儿,给患儿以拥抱、抚摸等爱抚动作;为患儿安排适当的娱乐游戏活动;保护患儿的自尊心,满足他们对疾病信息的需要;调整患儿的情绪,安排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5. 创设患儿满意的医疗环境  儿科病房的布置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房间色彩要尽量鲜艳一些,同时,室内可为儿童设置活动区,摆放玩具、装饰物和书籍等,减少患儿的不安心理。

五、癌症患者的心理反应

癌症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对现有的医疗手段来说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大多数晚期癌症没有较好的治疗手段。因此,癌症对患者来说虽说不是宣判了死刑,起码也是无期徒刑,所以,一旦发现患有癌症,患者的心理方面便会受到猛烈冲击以至发生剧烈变化。

(一) 癌症患者常见的心理变化

1. 就诊初期患者的心理变化  由于医学知识日益普及和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如果一个人在身上发现肿物或持续存在的病变,而用其日常知识又不能较好地解释,他便怀疑可能是癌症。这种预感会引起患者焦虑和恐惧,促使他求医。在医生检查和确诊期间,患者的心理常常是矛盾的,这使得患者时而焦虑、恐惧,时而又怀有希望。患者怕的是经检查确诊为癌症,希望的是医生最终能证实自己不过虚惊一场。这种心态可一直延续到患者获知或由种种迹象猜测到真相时为止。

2. 得知患有癌症后的患者心理反应  患者听到癌症的诊断消息后,其心理反应可大致分为以下四期。

(1) 恐惧期:发生于突然听到诊断消息的即刻,患者感到心慌、眩晕、茫然、面无表情、发呆,有时可呈木僵状态。当患者进一步证实消息是确切的时主要情绪反应是恐惧。

(2) 否认—怀疑期:待患者从剧烈的情绪中恢复平静后,便开始怀疑医生诊断的正确性。因为求生欲是本能,即使患了“绝症”或处于生命垂危期,明知预后不好,但仍存有一种侥幸心理。为此,患者可能怀着希望到处求医,希望能找到一位否定癌症诊断的医生。此刻哪怕是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医生在诊断措辞上的细微差别,也会给患者带来一线希望。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这是患者借助于否认机制应对由癌症诊断所带来的紧张与痛苦。这种应对可以暂时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但是却延迟了患者的治疗时机。

(3) 愤怒—沮丧期:如果患者确信自己患有癌症,情绪便变得易于激动,特别容易发脾气。此时患者“看什么都不顺眼,听什么都心烦”,愤怒的情绪有时会伴有攻击反应行为,愤怒之后,患者又感到悲哀和沮丧,严重时感到绝望,甚至产生轻生念头和自杀行动。受悲愤情绪的影响,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和睡眠规律均被打乱,以致食之无味、睡之不安。发泄愤怒情绪是对自身疾病的一种反抗,如果这种行为发生在医疗期间,常常会影响医患关系。

(4) 接受—适应期:患者最终不得不接受自己患有癌症的事实,并逐步适应。情绪开始逐渐平复,但大多数患者不能恢复到病前心境,而进入一种长期的忧郁和悲哀之中,这种心态可一直延续至治疗过程中。

3. 治疗阶段患者的心理变化  进入治疗阶段后,患者的情绪往往随病情而变。当病情因治疗好转时,患者的焦虑、恐惧与抑郁心情可暂时缓解,希望之光开始在心头升起;如果治疗未见效,则希望破灭,焦虑、悲哀再次占据患者心头。癌症的手术治疗如果成功无疑是对患者心理的巨大安慰。化疗与放疗大多有严重的毒副作用或治疗反应,如恶心呕吐、脱发和消瘦等。患者对接受这些治疗常常顾虑重重,易陷入严重的“趋避冲突”之中,难以解脱。治疗反应与挫折会加剧患者的情绪应激,甚至使患者失去继续治疗的信心。有些患者可发生人格的变化;有些患者可以表现为行为上的“亢进”,努力地寻找治疗的手段,多方打听,对于小广告的宣传深信不疑,要求家人或亲属不惜“重金”去寻求某一“偏方、秘方”,甚至在治疗无效时,转而对某一宗教或迷信的依赖。

知识链接

积极的心理状态是战胜癌症的要素

实验一:将小白鼠分置在A、B两个笼子里,A笼置于环境幽雅的地方,B笼不断地被敲打,使笼中的老鼠处于“恐怖”之中,再分别给予致癌物质。结果A笼的老鼠仅少数患癌症,生存期也长;而B笼的老鼠大多数患癌症,并很快死掉。

实验二:给完全相同的两组小鼠投放相同的致癌物质尿烷,但让其中一组小鼠隔着玻璃观看同类小鼠触电后痛苦不堪的情形。10个多月后,给予精神刺激的小鼠癌症发生率5倍于未给予刺激的一组小鼠,而且肿瘤体积大。

《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一书记录了美国电气技师詹逊接受手术889次的世界纪录。30年前,他患皮肤癌,并相继扩展到骨骼和内脏,他因此一次又一次地接受手术,脸部、颈部、手臂、背部、脑部和胆囊均有手术痕迹。他是世界有名的明尼苏达州梅奥诊所的长期患者,医生准备在他去世后研究其遗体,但此想法迄今并未实现,因为他还健在,还在继续创造世界纪录。30年来,詹逊坦然面对疾病,从不让死亡阴影笼罩自己,这种心理状态显然是他战胜癌症的一个要素。

(二) 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1. 恰当地告知病情  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的基础上,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个性特点、应对能力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的强弱等,选择是否将病情告知患者以及告知的恰当时机和方式等。多数学者认为:对于癌症早期或具备相关医学知识、性格开朗、积极乐观、心理承受能力强的患者,医护人员可以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将诊断和治疗的结果直接告知患者,要求其积极地配合治疗;对于癌症晚期或对疾病缺乏认识、性格软弱、消极悲观、心理承受能力弱的患者,医护人员可以选择保密或委婉告知病情的方式。

2. 培养患者坚强乐观的心态  癌症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坚强、乐观、心理因素好的患者治疗的效果较好。所以,医护人员应鼓励患者坚强乐观地面对疾病、保持情绪的良好和稳定、积极有效地配合治疗,使患者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和决心。

3. 创设良好的环境  医护人员应尽量为患者创设良好的医疗环境,家人和朋友应尽量为患者创设温馨的家庭和人际环境,良好的环境能够激发患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和决心。

4. 给予适当的心理治疗  使用放松疗法、音乐疗法等技术,帮助患者消除紧张焦虑、放松心情、减轻病痛。

5. 做好家属的工作  对患者家属进行疾病及治疗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使患者家属能积极、专业地配合医院做好疾病的治疗以及心态或情绪的调整等。

小结

患者角色是指社会对患者所期望的行为模式。患者角色的权利包括:保守个人隐私和秘密的权利,享受平等医疗的权利、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免除一定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权利及投诉的权利。患者义务包括:早日康复的义务、积极配合医疗护理的义务、自觉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的义务、尊重医护人员人格和工作的义务。患者的心理需要包括尊重、被接纳、提供信息和安全的需要。患者的角色行为变化表现为角色行为缺如、角色行为冲突、角色行为减退、角色行为强化、角色行为异常。患者常见的心理变化有认知、情感、意志行动、个性特征的变化。患者常见的心理护理问题有焦虑、恐惧、抑郁、孤独、依赖、怀疑、愤怒。

汪芹

模拟试题

一、简答题

1. 患者有哪些权利?

2. 患者有哪些心理需要?

3. 简述患者角色的适应与调整。

4. 简述患者常见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问题。

5. 简述各类专科患者的心理护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