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护理心理学:患者心理需要及其满足

护理心理学:患者心理需要及其满足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显示,患者渴望亲属陪伴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得精神满足。因此,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患者的这种心理,给予细微的照顾和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当患者的疾病得到控制,患者处于恢复期时,其信息需要的内容会恢复和扩大。

护理心理学:患者心理需要及其满足

患者进入患者角色之后,要系统接受医护人员的诊治和护理,同时在社会角色转换中,既具有正常人的一般需要,又产生了与疾病有关的各种心理需要,需要的层次也会随疾病的变化有所升降,因此,了解患者的需要是护理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

一、患者的心理需要

1. 尊重的需要  在患病前,患者在社会中承担的社会角色不同,受人尊重的程度也不同。患病后,患者由于身体上的病痛、对疾病的消极认知、沉重的心理负担、情绪低落、生活起居需要依靠家人照顾,容易导致患者自我评价降低,对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极为敏感,自尊心容易受伤害。尤其是慢性病或生活和工作能力受损的患者,自觉对他人无价值,甚至是家人的拖累和负担,尊重的需要更为强烈。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患者,常有意无意地表露自己的身份,尽量寻找机会与医护人员接触,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特殊关照。一般患者则通过与医护人员的交往,加强联系,以取得医护人员的关照。地位一般而又不善交际的患者,同样也希望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尊重的需要若不能得到满足,则会使患者产生自卑和无助感,或导致不满和愤怒。所以,医院要建立完善的医疗制度,规范医护人员的行为,主动热情地关心患者,维护患者的自尊心,尊重患者的人格与隐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患者应礼貌称呼,切忌以床号代替姓名。只有满足患者被尊重的需要,才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否则患者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失去对治疗的信心和对护理人员的信任。

2. 被接纳的需要  患者生病前一般都具有多重社会角色,其归属和爱的需要可从多方面获得满足。而患病后,特别是住进医院,离开朝夕相处的亲人,脱离倾力投入的工作,告别彼此默契的伙伴,改变了原来的生活规律和习惯,患者的各种社会角色可能基本丧失,则产生更为强烈的归属感。住院患者在新环境中有与周围人建立感情和友谊的需要,希望被医护人员关心和照顾,希望被新的人际群体接纳和欢迎,需要有人与他们“同病相怜”、“患难与共”,需要寻求同伴的精神支持,需要温馨和谐的人际氛围以排遣孤独、消除自卑,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查显示,患者渴望亲属陪伴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得精神满足。如若患者能与医护人员、病友建立和谐的关系,其亲属陪伴的需求可以明显下降。因此,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患者的这种心理,给予细微的照顾和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对患者的关心、同情和真诚协助的情感应融化在护理过程的言语和行为中。应注意协调病友之间的人际关系,如耐心地给患者介绍病室的环境、作息制度等,使患者尽快融入团结、互助的群体之中,减少患者的陌生感和孤独感,有利于患者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安心养病,接受治疗。

3. 提供信息的需要  一个人生病后,尤其是身患重病时,需要信息的内容会发生转移。患者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和对社会生活层面的信息需要暂时被压抑,转而迫切需要了解与自身疾病相关的各种信息。患者入院后,首先需要了解医院的规章制度、疾病的进展与预后、医药费开支以及如何配合治疗等信息。其次还需了解所在医院和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住院生活的制度等。特别是手术治疗的患者,更是关注“谁主刀”,多方打听“主刀医生的医术是否高明”,千方百计地捕捉一切相关信息。有的患者还想获得医护人员的个人信息,以期望增进与医护人员的情感。此外,患者住院后与外界处于隔离状态,特别需要了解单位和家庭方面的各种信息。当患者的疾病得到控制,患者处于恢复期时,其信息需要的内容会恢复和扩大。

总之,患者需要得到来自医院、社会及家庭的信息刺激和情感支持。当患者感到对情况有所了解时,他们的自信心便可以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增加,能更好地配合医疗和护理。因此,护理人员应理解患者,了解不同患者在不同阶段中最需要的信息,适当地向患者介绍情况,传达必要的信息,为患者的顺利治疗打下基础。

4. 安全的需要  安全感是患者最普遍、最重要的心理需要,也是患者求医的最终目的。患者希望生命不再受到威胁,所以安全的需要比一般人更强烈。疾病以及其他意外使患者感到生命受到威胁,自我保护能力下降,生命安全寄托于医务人员。陌生的医院环境使患者忐忑不安,担心医院的医疗水平、担心可能误诊、担心药物的毒副作用、担心交叉感染及手术风险等问题,所以,患者希望自己能在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中得到及时、良好的医护照顾。因此,医院应该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诊疗环境。医护人员要以端庄的仪表、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医术及良好的诊疗效果获得患者的信任。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减轻患者对症状的恐惧,使患者获得安全感。住院期间在进行任何重要诊疗时,都应提前向患者解释清楚,消除患者的担忧。严格遵守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保证医疗活动安全有序地进行。通过良好的护理行为,消除患者的不安全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另外,患者患病之后其学习、工作、经济、家庭等的安全也会受到威胁,需要通过其他的支持给予保证。

二、心理需要的特点与规律

由于患者处于特殊情境,心理需要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护理人员更深入地掌握患者心理需要的规律。(www.xing528.com)

1. 需要内容的错综复杂性  人的心理需求本来就是个复杂、多维的结构,常为多层次、多内容交错并存。在疾病状态下,患者身受病痛的折磨、面对陌生的环境、担心疾病的预后等,可使患者迸发多种心理需要,如安全感、归属感、急迫获取病情信息等,呈现出心理需要的错综复杂性。

2. 主导需要的不稳定性  患者主导心理需要常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当病情严重时,安全的需要变得突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暂时被压抑;当病情明显好转时,被接纳和归属的需要迅速上升。处于恢复期的患者,信息需要由病情信息转为家庭、工作单位和国家大事等的信息。

3. 心理需要的特异性  患者的切身体验和主观认知,与医护人员的推测存在很大的差异。另外,由于患者的特殊角色背景,其生理需要会呈现出心理意义。比如,通常健康人意识不到吃饭、呼吸、喝水、排泄、睡眠等对生存的重要,如果不能满足,会给患者心理造成极度的痛苦,导致强烈的不安全感。护士应当警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知识链接

综合性医院应成立心理精神科

目前,在我国综合性医院就诊者中,其中三分之一患者所患的是躯体疾病,另有三分之一患者所患的是心理疾病,其余三分之一患者所患的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即心身疾病。也就是说,综合性医院三分之二的就诊者需要进行心理精神疾病的识别和干预。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指出,综合性医院应成立心理精神科,关注就诊者的心理障碍,并积极与其他专科医生一起进行早期的识别和干预。

李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