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模式也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护理工作从单纯对患者生活和疾病的护理扩展为全面照顾和满足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需求的整体护理。心理护理成为整体护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护理的方法和技巧,以取得最佳护理效果。
一、心理护理的概念及特点
(一) 心理护理的概念
一般认为,心理护理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针对护理对象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需要及心理状态,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给予他们关怀、支持和帮助,以解决其心理问题,满足其心理需要,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提高适应能力,促进其康复或保持其最佳健康状态的护理过程。
目前心理护理的实施并不限于专业的护理人员,也不限于具体的心理护理措施。医生、护士、医院其他的各类工作人员以及患者的家属、朋友等都可以进行心理护理。心理护理的对象也不仅只是临床各科的患者,还包括休养人员、敬老院的老人以及包括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健康人。
案例分析
患者,女,24岁,未婚,因急性胃炎而入院。住院期间,患者表现出抑郁情绪,护士小王非常关心她,就询问其原因,经过多次交谈后,由于相信护士小王,患者才将她曾有过流产史而担心以后生活不幸的心事告诉了护士小王。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护士小王虽然给予了患者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但是之后就将此事告诉了护士小李,并请护士小李关心患者。刚好这事被另一患者听到,便四处传播,导致此患者周围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该患者出院后,只要她走到哪儿,就感觉哪儿对她指指点点,使她感到无地自容,异常痛苦,抑郁加重,最终自杀。
(二) 心理护理的特点
1. 身心统一性 心理护理与生活护理是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心理护理不仅可使患者在心理上得到安抚,还可以通过身心互动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患者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
2. 复杂性 疾病本身、患病后的心态以及护理对象个性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护理的复杂性。
3. 前瞻性 个体产生某种心理反应的可能性与多种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护士可通过早期预防性评估、收集资料、分析有关信息等过程,预测患者潜在的心理问题。
4. 可操作性 随着心理护理理论和方法的成熟,心理护理的程序、步骤和方法将越来越科学、规范,可操作性也越来越强。
5. 技术无止境性 人的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了解患者的心态,需要护士掌握更多、更新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二、心理护理的原则与目标
(一) 心理护理的原则
1. 交往性原则 心理护理是在心理护理的实施者与患者的交往过程中完成的,它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为基础的。在交往中要遵循一般人际交往的原则,而医护人员应当承担主导作用。医护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维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心理健康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与患者的交往,可以交流感情、协调关系、减少孤寂、满足需要,有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 服务性原则 心理护理是医疗工作的一部分,同医疗工作一样具有服务性。护理人员应以服务的观点为患者提供技术服务和生活服务,以满足患者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临床医务人员和医院其他工作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各项服务的过程中,其热情、细致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精湛的技术都可以对患者起到心理安慰和支持的作用。护理人员应当认识到,在临床各项工作中,心理护理无处不在。
3. 启迪性原则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不断应用医学、医学心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宣传教育,给患者以启迪,以改变其认知水平,消除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观念和错误认识,使患者对待疾病、对待治疗的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
4. 针对性原则 心理护理没有统一的模式。护理人员应根据每个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所出现的不同心理状态,认真了解、分析每个患者的心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在与患者交往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交谈、启发患者自述,必要时还可以使用心理测验等手段,及时掌握患者的情绪反应及心理状态。
5. 自我护理原则 自我护理是一种为了自己的生存、健康及舒适所进行的自我实践活动,包括维持健康、自我诊断、自我用药、自我预防、参加保健活动等。良好的自我护理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因此,护理人员应启发、观察、帮助和指导患者尽可能地进行自我护理。患者在医护人员的帮助指导下,以平等的身份对自身进行治疗和护理活动,有助于维护患者的自尊、自信,也可以满足患者的某些心理需要,为战胜疾病创造有利的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自我护理并不等同于放任自流。自我护理对护理人员的要求非常高。首先,护理人员要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自愿参与。其次,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护理计划。护理计划要同时关注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使患者躯体、情绪、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功能都处于良好状态。再次,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理论及技术上的支持和帮助。通过理论讲解和技术示范,让患者真正理解并掌握自我护理。最后,护理人员还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灵活调整自我护理计划。
(二) 心理护理的目标
心理护理的实施者在心理护理的过程中,通过各种言语和非言语方式影响患者,促进患者的康复或病情的好转。具体而言,心理护理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1. 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为患者提供适宜的物质环境,创造一个有利于患者康复的心理氛围,这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条件。
2. 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 了解和分析患者的不同需要,采取措施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是心理护理要达到的首要目标。
3. 消除不良的情绪反应 及时发现患者的消极情绪,及早采取多种措施消除不良情绪对患者的不利影响,是做好心理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
4. 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 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战胜疾病并提高患者的身体适应能力,是心理护理的最终目标。
三、心理护理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
(一) 心理护理的基本要素
心理护理的基本要素是指影响心理护理的科学性、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护士、患者、心理学理论及技术、患者的心理问题四个成分。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彼此联系,构成环状运转系统,其中任何环节的空缺,都可导致整个系统运转失灵(图5-1)。
图5-1 心理护理要素简图(www.xing528.com)
(二) 心理护理基本要素的作用
1. 以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为指导 心理护理的实施是否具有科学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者能否较好地掌握指导实践的心理学理论和技能。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只有较系统地掌握心理护理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的护士,才能准确把握患者心理反应的一般规律,才能深入分析患者心理失衡的个体原因,才能准确评估患者心理问题的主要性质、反应强度及其危害程度,才能正确地选择心理护理对策等。
2. 评估患者的心理问题,选择护理对策 评估患者的心理问题,应主要把握三个环节:①确定患者主要心理反应的性质,如以焦虑为主、恐惧为主还是以抑郁为主等;②确定导致患者主要心理反应的强度,如患者的焦虑适度或不适度,适度焦虑是其应对应激事件或环境、重建机体内环境平衡、促进身心康复的重要反应;焦虑过度则需进一步了解其严重程度及导致原因等;③确定导致患者负性心理反应的主要原因,如疾病认知、社会支持、人格特征或环境影响等。
护士清晰、准确地描述患者心理问题,有助于护士对患者的不良情绪状态实施调控。
案例分析
某大学教授,男,45岁,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首席科学家,平素身体健康,婚姻美满,家庭和睦,孩子年幼。他在一次例行健康体检中,被确诊为肝癌晚期。一向事业顺风、家庭和美的他无法接受残酷的现实,陷入了极度绝望中。
面对这位患者,通常护士有以下三种较典型做法。
(1) 护士甲十分同情、关注该患者,鼓励患者要树立信心,鼓励患者不怕病痛,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疾病。
(2) 护士乙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苦口婆心地劝慰患者,并给予解释和疏导,希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增添生存的希望等。
(3) 护士丙理解患者恐惧、焦虑的心理反应,面对突然打击时的强烈情绪反应大多比较短暂,她边守候在患者身边,边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及时与患者做适度沟通,较充分理解患者的内心冲突,同时运用各种方法收集患者的许多信息,基本判定该患者具有知书达理、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等特点。护士丙打算选择适当时机,进一步通过临床观察和必要的心理测验,对患者人格特征做更深入了解(内向或外向、乐观或悲观),选择适用于该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对策。
针对上述三种做法,讨论、分析如下。
(1) 护士甲有良好职业心态、心理护理自觉意识和帮助患者排忧解难的满腔热情,但因其缺乏实施心理护理所必需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误把心理护理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其效果是患者难以接受或有所反感,心理护理的科学性受到置疑。
(2) 护士乙有普及的心理学知识、心理护理的主动意识,虽能暂时缓解患者的极端情绪,但随着时间推移、患者病情恶化,其方式便会逐渐失去效力。其效果为暂时、部分缓解患者的心理反应,但往往“只治标,难治本”。此外,还可能使患者丧失对护士的基本信任。
(3) 护士丙具有心理护理自觉意识和良好职业心态,较系统掌握了心理护理的新理论和技能,基本了解癌症患者心理反应的特点和规律,首先分析该患者心理失衡的个体原因,可熟练操作评定患者心理状态性质及程度的测量工具,善于因人而异地选择心理护理对策等。其效果是可获较满意、持续的效果,较充分体现了心理护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具备了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能较准确掌握患者心理问题的一般规律,能提出有的放矢的心理护理对策,为实施心理护理做好必需的准备。心理护理的实施能否取得明显疗效,除做好必需的准备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能否主动积极地配合。
心理护理的实施能否得到患者的密切配合,主要取决于实施心理护理的护士。护士除需以职业角色的影响力赢得患者信任外,还应注重了解患者的具体特征,尽可能采用其较易接受的实施方式。①护士须注意维护患者的个人尊严及隐私权。②护士在了解患者本人感受或相关调查时,宜采用征询的口吻和关切的态度,切不可用质询口气或刨根问底,尤其在与患者沟通的初始阶段,护士对患者不愿谈及但又事关身心康复的问题,应尽量用婉转迂回的方式引导,切不可操之过急地强加于患者。③护士还应尊重患者的主观意识和个人习惯,包括考虑患者原有的社会角色,选择较适当场合,采用较适宜的方式(少用命令式、说教式,多用协商式和建议式)为患者实施心理干预。④对不太适应在大庭广众接受护士的调查或指导的患者,护士应尽可能尊重其习惯方式,选择适宜的场合、方式实施个别干预。
4. 具有积极的职业心态 护士积极的职业心态是指护士在职业角色扮演中,能始终如一地保持较稳定、健康的身心状态,能较主动、富于同情地关心患者病痛,能注重凡事多替患者着想,能经常自省是否举手投足都体现对患者身心状态的积极影响,擅长把心理护理的效应渗透到护理过程的每个环节。护士的微笑和护士对患者病痛的真诚关怀,甚至能够忍辱负重等都是护士积极的职业心态。在实施心理护理的过程中,护士的职业心态越积极,其内在潜力就越能得到充分调动,工作就越具有主动性和创造力,其工作的水准和质量就越高。
四、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系统化整体护理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本框架,并且把护理程序系统化地用于临床的护理管理工作模式。用现代护理理念衡量,心理护理应该贯穿于护理全过程,否则很难为患者身心康复提供满意的支持。
(一) 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核心成分
随着社会心理因素所致人类身心健康问题日渐严重,患者及健康人群无一例外地对增强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寄予较高期望。大量临床实践证实,个体心理状态优劣对其自身健康具有直接、决定性影响,这也确立了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中的核心地位。护士给患者以良好心理支持或即时危机干预,可帮助其以积极心态战胜病痛、超越死亡,从而赢得快乐、充实的人生;为健康人群提供有益心理的咨询服务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可指导其排遣身心健康的潜在危机,预防或减少其身心健康的损害等。
(二) 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体护理的全过程
心理护理侧重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致力于患者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倡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患者营造适宜的人际氛围,调控患者的不良情绪状态等。但心理护理又须与其他护理方法紧密相系,共存于整体护理模式,以更充分展现其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独特功能。
心理护理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须应对伴随患者身心状况而时有波动的心理活动,心理护理应紧密跟踪患者的身心动态,分析其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及时调整和优选实施对策,以更有效地发挥其对患者身心的积极影响。此外,有些患者病愈出院后心有余悸。如“呼吸机依赖综合征”,患者未达成躯体、心理的同步康复状态,重者甚至可因心理因素致呼吸中断而危及生命。实现整体护理目标,应在尽力解除患者躯体病痛的同时,指导其实现心理康复。贯穿整体护理全程的心理护理,既要掌握患者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又要为备受躯体病痛折磨的患者减轻心理压力,还要为深陷心理困扰的患者化解后顾之忧。
(三) 心理护理方法与其他护理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1. 联系 心理护理与其他护理方法有相同的实施对象——患者和(或)健康人群。心理护理作为具体的护理方法,首先是“护理方法”概念的基本组成,心理护理与其他护理方法(如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等方法)共存于整体护理的新型模式。心理护理只有与其他护理方法紧密联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其独特功能,只有更深入地依存、渗透、融会贯通于护理全过程,才能突显其影响患者心态的良好效用。临床心理护理的具体实施,既可与其他护理操作同步进行,也可作为专门方法而独立展开,但绝不能脱离其他护理方法而孤立存在。心理护理只有在护理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与其他护理方法有机结合,才能更好、更充分地发挥其效用。
2. 区别 心理护理与其他护理方法依据原理不同、使用工具不同、行使职能不同而有所区别。心理护理与其他护理方法的比较如表51所示。
例如,正在接受紧急救治的神志清醒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虽能从医护人员的镇定自若的神态中获得些许安慰,但无法完全消除对病症的极度恐慌,他依然焦躁不安。此时应对该患者适时进行心理干预,护士须嘱其放松高度紧张状态,并协助其进行放松训练,如转移注意力、深呼吸等,但该场合的心理干预宜灵活实施,与其他抢救措施同步进行。
此外,心理护理不同于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教育工作,心理护理的效用随时、随处体现在护士与患者交往的举手投足之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