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护理心理学》:心理应激与应对的重要性

《护理心理学》:心理应激与应对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塞里认为,应激是人或动物对其环境要求的反应。生活中的刺激是大量存在的,但只有被个体评价为对自身有威胁或有害并引起反应的刺激才被视为应激源。(三) 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因应激源而导致的各种生理、心理及行为方面的变化。

《护理心理学》:心理应激与应对的重要性

一、应激概述

应激是近70年来不断发展着的概念,直至今天尚处在相对不成熟的状态。由于应激可以影响人们的心身健康,因此它已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尤其随着近20多年有关心理病因学的深入研究,应激的概念也在不断地扩展和完善。

自从加拿大生理学家、医学家塞里(H.Selye)1936年首先提出应激的概念以来,这个问题就引起了医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广泛重视。塞里认为应激是“由许多有害因素产生的一种综合征”。

(一) 应激的一般概念

到目前为止,应激尙无统一概念。应激一词的原意是指一个系统在外力的作用下竭尽全力地进行对抗时的超负荷过程。塞里将这个词引入生物和医学领域,并根据他本人对其本质认识的发展,不断进行了修正和补充。目前,有关应激的定义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类。

1. 应激是有害环境对机体的刺激  这是把应激看做是机体所处的有害环境的刺激,重点是心理社会刺激,即根据环境刺激的特性来描述应激。这种环境从某些方面看带有一定的干扰性和破坏性。该模式表明,有害环境刺激联系在一起的应激是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的,研究的是哪种刺激的出现能够作为应激的征象。

2. 应激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  应激是对不良刺激或应激情境的反应。这是由塞里的理论发展而来的。塞里认为,应激是人或动物对其环境要求的反应。个体在伤害性的内外环境刺激下,能够激发出一系列生理反应,这些反应是机体固有的,具有保护性和适应性的防御反应,它的作用在于保护机体,维持其功能的完整性。

3. 应激是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人,使人产生了对它们进行适应和应对的要求,如果满足这种要求对个体有意义,而个体满足于这种要求的能力与要求不相协调,就会产生应激。因此,应激是环境要求和个体的适应和应对能力不相平衡的结果。

(二) 心理应激的定义

根据应激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观点,多数研究者认为,心理应激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察知的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时所表现的心身紧张状态,这种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性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该定义中所谓的“要求”是应激的刺激因素;“心身紧张状态”是应激的结果或反应;“察知”是强调个体认知因素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心理应激有时也称为心理社会应激(或者简称应激),有时也称为心理压力

二、心理应激过程

心理应激过程包括应激源输入、应激中介、应激反应和应激结果四个部分,具体见图3-1。

15

图3-1  心理应激过程

(一) 应激输入——应激源

应激源是能引起心理应激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刺激因素的总称,亦称生活事件。生活中的刺激是大量存在的,但只有被个体评价为对自身有威胁或有害并引起反应的刺激才被视为应激源。依据来源不同,应激源可分为如下四类。

1. 躯体性应激源  躯体性应激源是指直接作用于机体而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包括各种理化因素、生物因素和疾病因素等,如高温或低温、电击、辐射、噪音机械损伤、细菌、病毒和放射物质等。

2. 心理性应激源  心理性应激源主要是指导致个体产生焦虑、恐惧和抑郁等情绪反应的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挫折,包括人际关系的冲突、身体的强烈需求或过高期望、能力不足或认知障碍等。

3. 社会性应激源  社会性应激源是人类生活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应激源,它包括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刺激因素,如社会动荡、职业危机、婚姻破裂、家庭冲突、天灾人祸、亲人去世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长时间面对它们也会导致应激反应的发生。

4. 文化性应激源  文化性应激源是指一个人从熟悉环境到陌生环境中,由于语言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造成的刺激或压力。文化性应激源对个体所形成的影响持久而深刻。

(二) 应激中介

1. 概念  应激中介是个体对感知到的应激源进行认知评价的过程。它是应激的中间环节,也是应激反应发生与否的关键环节。刺激的发生人们都能感受到,但发生的刺激是否能够产生应激反应,关键在于个体对刺激如何认知和评价。如果个体认为它有威胁,就会引起心理应激反应,否则不会。所以,认知评价在应激输入与应激反应之间发挥着关键作用。

2. 认知评价的过程  认知评价分为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两个过程。初级评价是个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若判断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刺激就不能成为应激源,也不会发生应激反应。若判断事件与自己有利害关系,则会对事件进行再一次评价。

当个体判断事件与自己有利害关系时,立即对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控制应激源再次评价,称为次级评价。次级评价主要是评估个体的能力是否能够有效应对应激源,如果评价为个体有能力应对,则应激反应程度低;如果评价为个体无法有效应对,则应激反应强烈。

认知评价是影响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中间过程。个体的认知、应对能力及应对策略不同,对同一应激源的认知评价也不同。因此,它在疾病尤其是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康复各阶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 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因应激源而导致的各种生理、心理及行为方面的变化。其本质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如果应激反应过强、持续时间过久就会消耗机体的能量储备,导致机体结构或功能损害,引发疾病。

1. 应激的生理反应  应激的生理反应以神经解剖学为基础,最终可涉及机体各系统及器官,涉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1) 心理-神经中介机制:该中介机制主要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轴进行调节。当机体处在急性应激状态时,应激刺激被中枢神经接收、加工和整合,后者将冲动传递到下丘脑,使交感肾上腺髓质轴被激活,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中枢兴奋性增高,从而导致心理的躯体的和内脏的功能改变,即所谓的非特异系统功能增高,而与之相对应的营养系统功能则降低。

(2) 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该中介机制通过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进行调节。当应激源作用强烈或持久时,冲动传递到下丘脑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H)分泌,通过脑垂体门脉系统作用于腺垂体,促使腺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进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特别是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的合成与分泌,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

(3) 心理-神经-免疫中介机制:一般认为,短暂而不太强烈的应激不影响或轻微增强免疫功能。但是,长期较强烈的应激会损害下丘脑,造成皮质激素分泌过多,使内环境严重紊乱,从而导致胸腺淋巴组织退化或萎缩,抗体反应抑制,巨噬细胞活动能力下降,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和阻滞中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移动等一系列变化,从而造成免疫功能抑制而降低了机体对抗感染、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的能力。(www.xing528.com)

2. 应激的心理反应  个体对应激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和意志三个方面。

(1) 应激的认知反应:轻度的应激状态有助于增强感知,活跃思维,提高认识能力,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若应激过强,就对认知活动产生不良影响,出现感知过敏或歪曲、思维和言语迟钝或混乱、自知力下降、自我评价能力降低等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强烈的焦虑情绪和冲动行为破坏了人们心理上的内部稳定状态,同时由于不能恰当地使用自我防御机制,妨碍和歪曲了对应激源的认识。

(2) 应激的情绪反应:个体在应激时会产生多种情绪反应。常见的情绪反应有以下几种。①焦虑:是应激反应中最常出现的情绪反应,是人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的事物时所表现的紧张、恐惧和担心等情绪状态。在心理应激条件下,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水平,提高人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对能力,是一种保护反应。②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的有特定危险的情绪状态。适当的恐惧可帮助个体控制自己的行为,有助于促进积极的应对行为。③抑郁:表现为悲哀、寂寞、孤独、丧失感和厌世感等消极情绪状态,伴有失眠、食欲减退、性欲降低等。抑郁常由亲人死亡、失恋、失学、遭受重大挫折等原因引起,重度抑郁的人可能导致自杀。④愤怒:与挫折和威胁有关的情绪状态,由于目标受到阻碍,自尊心受到打击,为排除阻碍或恢复自尊,常可激起愤怒。适度愤怒产生的攻击性有助于克服障碍,也有利于个体进行积极应对以保护自身安全。

(3) 应激的意志反应:适度的刺激和压力是动力,能有效地调动机体的积极因素,从而激发人的斗志,帮助人们驱走惰性,促使人奋进。所以心理学家把轻度的应激比作“精神补品”,因为每战胜一次挫折,都增强了自身的力量,为下一次应付挫折提供了“精神力量”。但如果应激程度过强或应激时间过长,则很容易摧毁一个人的意志。

总之,应激的心理反应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3. 应激的行为  反应伴随应激的心理反应,个体在外表行为上也会发生变化,以缓解应激源对个体自身的影响,摆脱心身紧张状态而采取的应对行为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逃避与回避:逃避是指已经接触到应激源后而采取的远离应激源的行动;回避是指事先就已经知道应激源将要出现,在未接触应激源之前就采取行动远离应激源。它是为了摆脱由应激源而引起的负性情绪。

逃避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①逃到另一现实中:例如,某大学生过去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由于某种原因考试失败而受到挫折后,他不仅不从主观上分析原因,反而改变过去刻苦学习的精神,转向消遣娱乐、谈情说爱,试图以学习之外的活动避开因学习压力给自己带来的焦虑与不安。②逃向幻想世界:例如,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中,小女孩幻想自己飞到了一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天国,和她的祖母一起过着幸福生活。现实中的挫折使人感到痛苦,幻想中的满足使人感到幸福,所以人们倾向于用幻想来应对挫折。③逃向疾病: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是要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但若是一个患者则另当别论,不但会降低要求,而且还能赢得同情和关照。因此,有人在遭遇挫折时,盼自己生病。例如,某大学生在面临英语四级考试时,由于准备不足,害怕考砸了丢面子,又无正当理由提出不考,于是在临考前半小时,突然发高烧,被送往医院治疗,当这次考试结束时,他的高烧也奇迹般的消退了。

(2) 退化与依赖:退化是当人受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的应对方式而使用幼儿时期的方式应付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行为会伴随产生依赖心理和行为;依赖即事事处处依靠别人关心照顾,而不是自己去努力完成本应自己去做的事情。它多见于病情危重经抢救脱险后的患者及慢性患者之中。

(3) 敌对与攻击:敌对是内心有攻击的欲望但表现出来的是不友好、谩骂、憎恨或羞辱别人;攻击是在应激刺激下个体以攻击方式做出反应,攻击对象可以是人(本人及他人)或物。它的共同心理基础是愤怒。

(4) 无助与自怜:无助是一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听天由命、被动挨打的行为状态,心理基础包含了一定的抑郁成分。自怜即自己可怜自己,对自己怜悯惋惜,其心理基础包含对自己的愤怒等成分。

(5) 物质滥用:某些人在心理冲突或应激情况下会以习惯性的饮酒、吸烟或服用某些药物的行为方式来转换自己对应激的行为反应方式。物质滥用可暂时麻痹自己,摆脱烦恼。

(四) 应激结果

应激结果分为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两种。适度的心理应激对人的心身健康和功能活动起促进作用,使人产生良好的适应结果。适应良好时身体健康、自信乐观、能有效地应对。过度的应激使人适应不良,可引起心理和生理的病理性改变,从而导致各类心身疾病和心理疾病。

三、心理应激与健康

心理应激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适度的应激对健康和功能活动有促进作用,而长期超强度的应激则必然损害人的健康。因此,心理应激对人健康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1. 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个体成长的各个年龄阶段,适度的心理应激可以提高个体的心身发育水平,提高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对和适应能力,提高注意力和工作效率,促进人格的发展和健全。

2. 维持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研究表明,丰富、适度的环境刺激可以激发机体各种生理功能及心理活动的加强,增强机体的兴奋性、敏锐性和紧张度,提高机体的注意力,使其情绪乐观、学习及工作有乐趣。

(二)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1. 机体生理与心理疾病的根源  研究表明,持久而强烈的应激、长期的紧张和困扰,可导致交感肾上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垂体甲状腺系统活化而引起机体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各种反应通过症状、体征等形式见诸临床,成为各类疾病发病和就医的根源。

2. 可引发多种疾病并可加重或激化病情  长期的心理应激可以引发神经症、精神疾病及各类心身疾病,同时还可以加重或激化病情。

3. 不良的生活环境或过度的应激可导致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身心发展  不良的生活环境或过度的应激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导致发展缓慢或停止,引发各种情绪、认知和人格问题,并影响其成年后的社会适应能力,甚至出现发展危机。成年后,应激可破坏原有的心理平衡,出现心理功能失调,导致神经症、性格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等,严重者可导致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障碍等精神疾病。老年人若遭遇孤独、创伤等事件,可导致老年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生。

(三) 心理应激的应对

应对是个体处理应激事件或应激反应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是个体对付困境,减轻和消除应激状态,适应和摆脱某种情境的过程。应激事件可引起负性情绪、损害认知功能,并激发机体的反应系统。应激体验又可重新调整自身以及对环境的控制。

1. 应对资源  包括社会资源和个体资源。社会资源是指来自国家、社会关系、社会网络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帮助;个体资源是指个人信念、价值观、自身素质、体能和智力水平等。

2. 应对策略  包括消除紧张、认知重建、寻求社会支持、寻求消极因素中的积极意义、转移注意力等,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应对应激的最根本、最积极的措施。

3. 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个体习惯化的和擅长使用的方法,有一定固定反应的倾向。在应激处理中,个体要注意克服不良的倾向化的应对方式,可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使利益最大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