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冲江河滑坡:青藏高原东缘地形灾害特征研究

冲江河滑坡:青藏高原东缘地形灾害特征研究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该滑坡位于冲江河右岸,属于晚更新世早期形成的古滑体或坐落体。古滑坡后缘高程约3500m,滑坡前缘高程2450m,在平面上呈半圆形,初步估算体积约5.8×108 m3。该古滑坡具有明显的分级和分区性,即巨型滑坡内部存在若干次级滑坡。据村民介绍,该次级滑坡近10年来变形明显,曾造成挡墙向冲江河挤出位移达15m。③人类工程活动及水库蓄水导致岩体浸水软化等,造成巨型古滑坡的潜在不稳定区失稳。

冲江河滑坡:青藏高原东缘地形灾害特征研究

1.总体特征

螺丝湾古滑坡位于滇西北金沙江支流冲江河螺丝湾一带,其在构造上处于两条活动断裂的阶区(图7-10、图7-11),地貌位置属具夷平面的大起伏高山,区内山顶海拔一般在4000m左右,岭谷高差大多在1500m以上。根据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该滑坡位于冲江河右岸,属于晚更新世早期形成的古滑体或坐落体。在古滑坡通过处,冲江河出现明显拐弯[图7-11(a)]。滑坡所在的斜坡主要由三叠系中统(T2 a)板岩夹灰岩、绿片岩和二叠系中统(P2)变质玄武岩、火山角砾岩夹绿片岩构成。受构造影响,滑坡区岩层产状变化较大,总体呈后缘顺倾、前缘反倾或斜倾,岩层倾角40°~60°。古滑坡后缘高程约3500m,滑坡前缘高程2450m,在平面上呈半圆形,初步估算体积约5.8×108 m3。该古滑坡具有明显的分级和分区性,即巨型滑坡内部存在若干次级滑坡。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分析,大致可分为3级,Ⅰ级和Ⅱ级是较为稳定的古滑体,Ⅲ级为复活的不稳定区[图7-11(b)]。复活的次级滑坡威胁着G214国道和螺丝湾水电站的安全,制约着规划铁路的选线方案。

图7-11 螺丝湾巨型滑坡分级特征及Ⅲ级滑坡滑带土特征

2.复活的次级滑坡特征

复活的次级滑坡位于巨型滑坡的北侧,紧邻冲江河,滑坡主体岩性为二叠系中统变质玄武岩(玄武质板岩)夹片岩,岩层多为反倾或斜倾,总体产状290°∠38°。该次级滑坡平面形态呈狭长的舌形,滑坡斜长800m、宽350m、体积约300×104 m3,滑坡主滑方向355°,与冲江河走向近垂直。滑坡后缘高程2780m,前缘高程2450~2485m。滑坡东侧以小型冲沟为界,西侧以地形陡坎为界,滑坡后壁总体上呈圈椅状,形成陡坎高度15~35m,滑坡后壁基岩起伏不平[图7-11(b)]。滑坡中部呈阶状,坡面总体坡度约22°;滑坡前缘经人工改造呈陡阶状,高约50m。滑坡前缘岩体较破碎,主要发育两组节理,一组产状为134°∠49°,节理密度(2~3)条/m,有的节理拉开10~20cm的缝隙,且发育泥化夹层;另一组产状为43°∠64°,与上组节理构成共轭节理,该组节理易构成顺向滑裂面。(www.xing528.com)

据村民介绍,该次级滑坡近10年来变形明显,曾造成挡墙向冲江河挤出位移达15m。2010年雨季,滑坡后缘变形,形成4条宽约0.5m、长度大于10m的拉裂缝。在对该滑坡调查测绘过程中发现,在前缘公路边坡高出路面0~60cm的部位,局部可见剪出口,滑带土表现为灰绿色含碎石黏土,厚度达30~40cm[图7-11(c)],滑带土中擦痕发育,碎石定向排列现象明显。后缘滑带土主要出露于滑坡上部滑壁附近[图7-11(d)]。

3.滑坡形成过程分析

以往研究表明,滇西北地区是地震多发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是断裂活动的活跃期,与之相伴生的大型古滑体比较多见(张永双等,2009)。螺丝湾巨型滑坡与位于虎跳峡镇的冷都滑坡极可能属于同时期、成因类似的古滑坡,它们的发育受到中甸断裂带的控制(图7-10)。野外调查和综合分析表明,该滑坡的形成演化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①地质历史时期,谷坡应力调整导致坡体一定深度范围内迁就断裂带优势节理形成陡倾坡外的卸荷裂隙,在古地震作用下形成巨型滑坡(坐落体),产生堵河并致使河流拐弯。②古滑坡形成后,坡体经历了趋稳的过程,尽管斜坡中发育不同方向的节理,但是它们互相咬合,使得古滑坡体总体处于稳定状态(其上分布较多的村落)。仅在中甸断裂主断面及分支断裂通过处,坡体比较破碎,形成一个狭长的软弱带。前文所述的Ⅱ级和Ⅲ级滑体即位于该带中。③人类工程活动(边坡坡脚清理、道路扩挖)及水库蓄水导致岩体浸水软化等,造成巨型古滑坡的潜在不稳定区失稳。此外,区域内频发的地震也可能是古滑坡局部复活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1996年丽江7.0级地震,距滑坡区不足30km,可能导致上述软弱带坡体内结构面进一步贯通;加之后期公路改造破坏了斜坡平衡,在降雨和库水作用下使滑坡产生累积变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