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窑沟古滑坡特征
上窑沟古滑坡位于岷江右岸的上窑沟内,距下游沟口县城主城区约450m。上窑沟属季节性冲沟,沟道狭窄深切,主沟平均纵坡降达300‰,沟两侧斜坡一般25°~40°。沟域最高点的高程为3515m,沟道与岷江交汇处高程为2853m。古滑坡平面呈半圆形(图7-2),后缘高程约3110 m,前缘高程约2920 m,平均坡度约29°,主滑方向145°。滑坡平均纵长约260m,横宽约250m,滑体平均厚约15m,体积约97.5×104 m3。滑体主要由粉质黏土夹碎石构成,碎石岩性主要为碳质板岩和砂质板岩,含石量占20%~40%,粒径一般为0.5~3cm,最大达15cm。滑床为三叠系罗空松多组(T3 l)灰色薄—中层砂质板岩和薄层碳质板岩,岩层顺坡陡倾,产状210°∠70°(图7-3)。岷江断裂的次级断裂从滑坡东侧经过,附近斜坡岩体碎裂化严重。古滑坡平面上可以大体分为左右两大独立亚区(图7-2),二者以小山脊为界,滑坡左侧亚区(Ⅰ)前缘局部复活,左侧亚区(Ⅱ)目前未见变形迹象。
图7-2 松潘县上窑沟滑坡平面图
图7-3 松潘县上窑沟滑坡剖面图
2.古滑坡复活特征
上窑沟古滑坡前缘局部(H1)已经复活,复活范围平均纵长约80m,宽约60m,滑体平均厚约13m,体积约6.24×104 m3。现场调查表明,H1已发生过数次滑动变形,因滑动距离小而未脱离滑床[图7-4(a)]。在高程2978m处形成了高达5.5 m的陡壁[图7-4(b)],侧壁陡坎清晰[图7-4(d)],坡表发育3级相对较宽的平台,每级平台上发育有多条弧形拉裂缝[图7-4(c)],延伸方向大体与坡体主滑方向垂直,并与两侧剪切裂缝连通。H1后缘陡壁下为平台Ⅰ,宽2~5m。平台Ⅱ宽约10m,上面发育2条长度大于10m、宽约1m、深0.4~0.6m的拉裂槽。平台Ⅱ外侧分布多条深1.0~6.0m的裂缝,长1~3m,宽0.5~1.5m。平台Ⅲ的表面裂缝密集发育,并与落水洞交织相连。在滑坡前缘沟道侧壁,可观察到滑动面位于基岩和上覆土体的界面附近。(www.xing528.com)
图7-4 松潘县上窑沟滑坡前缘局部复活特征
3.古滑坡复活机制
上窑沟古滑坡紧邻岷江断裂的次级断裂,断裂附近的岩体结构破碎,风化严重,力学性质较差。近年来,上窑沟滑坡下方的沟道中修建有6座拦挡坝,尤其是3#拦挡坝修建后,坝前淤积的堆积体增厚,排水能力减弱,坡脚遭到长时间浸润软化和流水冲蚀,复活部分H1的前缘形成高陡临空面,滑坡前缘岩土体含水量增大,力学强度低,重力作用下发生蠕滑变形而形成坡表拉裂缝。拉裂缝利于地表水的汇流,缩短了雨水入渗路径,降雨沿裂缝下渗软化滑面并形成渗透压力,诱发其复活变形,呈后退式渐进变形破坏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