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评价法
地震滑坡形成机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国内外学者对不同地区地震滑坡的研究表明,地震动强度、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参数都可对滑坡产生影响。常用的综合评价法有:通过统计分析已有数据并对数据本身的规律进行挖掘,揭示不同参数对地震滑坡的控制作用,如利用地震诱发滑坡与地震动参数的关系,对地震诱发滑坡初步预测(鲍叶静等,2004);考虑地震滑坡的内、外因素进行详判,如聚类分析、决策树和支持向量机、信息量、证据权、判别分析和逻辑回归等方法(王涛等,2015a);或者基于专家经验知识,如综合指标法,把各项影响因子在地震滑坡形成中的作用按照一定的标准赋值,该数值表示影响因子在地震滑坡事件中贡献的大小,数值大则说明影响大,反之则影响小,通过综合各影响因素对地震滑坡危险性的贡献以判断地震滑坡发生的危险程度,从而对地震作用下滑坡危险性进行预测(王余庆等,2001)。
2.拟静力法
Terzaghi(1950)首次将拟静力法用于地震滑坡稳定性分析。该方法将地震动作用简化为恒定的力,根据极限平衡理论,将所有作用于潜在滑动体上的力沿滑动面进行分解,计算地震作用下边坡的抗滑力与下滑力的比值(Fs)来评价滑坡的稳定性(刘立平等,2001)。拟静力法因其简单实用的特点,在地震边坡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www.xing528.com)
3.Newmark累积位移法
Newmark(1965)提出的累积位移分析方法经过不断的改进,综合考虑了地震动特性、斜坡几何特征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基于力学原理定量地给出斜坡在地震动作用下的累积位移,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应用,逐步成为国际主流的区域地震滑坡位移及定量危险性评估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震后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潜在地震滑坡危险性分析及历史地震滑坡反演。该方法基本不受地质背景差异的限制,弥补了指标体系方法在不同地震工程地质条件下其指标体系和权值无法直接引用的不足。Jibson等(2000)提出了基于Newmark评估方法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框架;Godt等(2008)基于Shake Map地震动快速获取平台,利用Newmark评估方法开展震后地震滑坡快速评估;葛华等(2013)和王涛等(2013)开展了汶川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与制图;陈晓利等(2013)以芦山地震为例,应用Newmark累积位移法预测地震诱发滑坡分布;王涛等(2015b)利用Newmark方法反演了历史强震对渭河中游群发大型滑坡的诱发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