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诱发的滑坡在运动过程中解体,形成大量松散物质,在一定的降雨条件下,大多数松散物质都转化成碎屑流,如文家沟泥石流和走马岭沟泥石流群。这两条泥石流沟的岩组组合一致,均是物源区为碳酸盐岩岩组,流通区为碎屑岩岩组。
结合前人对这两条沟地震地质灾害较详细的研究,对5年内扰动岩土体ESPA进行比较分析和数据验证(Li et al.,2016)。分析结果表明(表4-3),2008年走马岭沟内扰动岩土体总ESPA覆盖率为20.1%,2011年6月恢复到18.5%,2013年1月恢复到13.6%,年均ESRR为7.15%;2008年文家沟内扰动岩土体总ESPA覆盖率为56.5%,2011年6月恢复到45.1%,2013年1月恢复到39.1%,年均ESRR为6.87%。这些数据也可验证之前的推断,较大的碎屑物质冲出量会影响泥石流沟的扰动岩土体ESRR。这两条沟域在2008--2013年期间的年均恢复率还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流域内碎屑流的年均ESRR小于崩塌、滑坡,即当崩塌、滑坡不具备转化成碎屑流的条件时,年均ESRR较快,但当其具备条件转化为泥石流后,后期的恢复进程就会变慢,直到其上部固体碎屑物质冲出量达到一定的平衡。(www.xing528.com)
综合分析绵远河流域震前、同震、震后多期遥感影像反映的地震扰动岩土体裸露地表面积恢复情况,根据2008—2013年5年的裸露地表恢复率可以推断,从2013年1月开始,绵远河流域的地震扰动岩土体恢复到相对稳定的状态(ESPA降到5%以下)至少还需要6.78年,即到2020年基本恢复到汶川地震前的植被覆盖率水平。这一结论与采用震后5个水文年走马岭沟泥石流物源的变化曲线的推测结果比较吻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