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急变带滑坡灾害年均ESRR变化趋势研究结果

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急变带滑坡灾害年均ESRR变化趋势研究结果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年均ESRR的变化趋势,以2008年为时空基点,编制了4个岩组区内ESPA覆盖百分比的变化曲线图,它的斜率趋势即年均ESRR变化趋势。该岩组年均ESRR主要由东南部分区控制,主要沿着绵远河道两侧斜坡分布,其中有大量的浅层崩滑体,在初期2.9年内恢复较快,后期没有大型扰动,恢复率会逐渐增大。随着后期物源固体物质的减少,年均ESRR将增快。

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急变带滑坡灾害年均ESRR变化趋势研究结果

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年均ESRR的变化趋势,以2008年为时空基点,编制了4个岩组区内ESPA覆盖百分比的变化曲线图(图4-18),它的斜率趋势即年均ESRR变化趋势。

图4-17 ESPA在不同岩组中的覆盖率

图4-18 不同岩组扰动岩土体表面积百分比随时间变化曲线

研究区内年平均ESRR呈现总体下降但逐渐变缓的特征:2008—2011年为11.71%,2011—2013年为10.77%,2008—2013年为10.08%。在4个岩组中,碎屑岩的年均ESRR在3个时间段均为最快,2011—2013年的年均ERSS比2008—2011年增快3.78%;混杂岩2011—2013年的年均ESRR比2008—2011年增快1.64%;碳酸盐岩和岩浆岩2011—2013年的年均ESRR分别比2008—2011年减慢1.80%和6.27%;在2011—2013年,碎屑岩和混杂岩的年均ESRR增加,碳酸盐岩和岩浆岩的年均ESRR降低,具体表现为:

(1)碳酸盐岩岩组在4个岩组中面积排第2位。如表4-3所示,该分区内年均ESRR在2008—2011年的恢复率比后期快1.80%。该岩组一部分位于泥石流沟(文家沟、走马岭沟)的物源区或高程较高地区,由于岩体致密、性脆,地震使其碎裂并崩落,植被恢复较慢。该岩组年均ESRR主要由东南部分区控制,主要沿着绵远河道两侧斜坡分布,其中有大量的浅层崩滑体,在初期2.9年内恢复较快,后期没有大型扰动,恢复率会逐渐增大。但由于河流坡脚一直被侵蚀,且进行边坡开挖、河道疏通等工程,影响边坡的恢复速度,二者相互作用,使得后期的年均ESRR减慢1.80%。(www.xing528.com)

(2)碎屑岩岩组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页岩、粉砂岩、泥岩、砂岩)和东南部流域出口部位(砂岩、砾岩及粉砂岩、泥岩互层)。所处高程偏低,人类活动扰动较大,使得ESPA覆盖率相对较小。从岩土性质而言,碎屑岩有利于植被的生长,从外部因素而言,文家沟泥石流流通区位于该分区内,2010年8月13日文家沟特大泥石流使其年均ESRR高于其他三个区域,且后期人工治理也为该区年均ESRR加快3.78%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

(3)混杂岩岩组在4个岩组中面积最大,占总研究区面积的39.0%,主要为碳酸盐岩(白云岩、灰岩)和碎屑岩(页岩、砂岩、泥岩)的混合岩组,多数组合上部为坚硬的碳酸盐岩,下部为较软的碎屑岩。北川-映秀断裂横穿该岩组区,在地震作用下,岩体被震碎并大量崩落堆积在沟道下部。该岩组2008 2011年的年均ESRR在4个岩组中是最小的,为10.88%,后期增快为12.52%,这可能与“上硬下软”的岩层组合有关。在震后强降雨的作用下,已经震碎崩落的固体物质再一次成为物源,下部软岩极易成为二次滑面,形成新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因此导致2008 2011年的年均ESRR较小。随着后期物源固体物质的减少,年均ESRR将增快。

(4)岩浆岩岩组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西北部,为连续的侵入岩体(二长花岗岩),高程1200m以上。该区域为北川-映秀断裂的上盘,强烈的地震作用导致花岗岩体震松震碎,产生了大量固体物源,震后强降雨造成这些固体物质大量冲出。在2008 2011年,大量固体物质被冲到低高程区,使得该岩组的年均ESRR达到了11.58%。就岩性而言,后期植被恢复不会很快,加之高程较高,年均ESRR变慢,仅为5.31%,在所有岩组中是最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