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藏高原东缘岩土混合滑坡研究-特征与危险性

青藏高原东缘岩土混合滑坡研究-特征与危险性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岩土混合滑坡是指介于岩质滑坡与土质滑坡之间的类型。在活动构造区,断裂活动常造成断裂带附近斜坡岩体节理发育、风化加剧,形成碎裂岩土体,由该类斜坡形成的滑坡也可称为岩土混合滑坡。此外,有时将土石混合体滑坡也归为岩土混合滑坡。目前,甲居滑坡前缘变形强烈,活动迹象明显。

青藏高原东缘岩土混合滑坡研究-特征与危险性

岩土混合滑坡是指介于岩质滑坡与土质滑坡之间的类型。对于下部为基岩、上覆松散堆积物的二元结构斜坡,沿上覆松散堆积物和下伏基岩界面发生滑动,滑坡体主要由上覆松散堆积物构成,同时对下伏基岩产生铲刮作用,形成岩土混合滑坡。在活动构造区,断裂活动常造成断裂带附近斜坡岩体节理发育、风化加剧,形成碎裂岩土体,由该类斜坡形成的滑坡也可称为岩土混合滑坡。此外,有时将土石混合体滑坡也归为岩土混合滑坡。

(一)丹巴县甲居滑坡

1.地质背景

甲居滑坡位于四川省丹巴县聂呷乡甲居村、大渡河上游大金川河右岸。滑坡自2000年6月以来产生了明显的变形破坏迹象(图3-27)。甲居滑坡区及其附近主要为构造剥蚀-侵蚀地貌,中高山峡谷地形。甲居滑坡位于炭厂沟断层和佛爷崖断层之间,区内发育多条次级断层。受构造作用影响,岩层局部倒转,挤压变形强烈,节理裂隙发育。滑坡区主要出露第四系上更新统冰水堆积层和志留系通化岩组基岩。第四系上更新统冰水堆积层主要由土黄色碎石土、块石土、褐黄色粉砂质黏土组成。滑坡区出露基岩为银灰色柘榴二云片岩为主夹灰色薄—中厚层变粒岩及灰白色大理岩条带,局部地段出露斜长角闪岩、黑云母石英片岩及石英团块。基岩产状主要以NE、NW倾向为主,倾角在35°~60°之间,受构造影响局部产状较为凌乱,滑坡区内基岩斜坡类型主要为斜向坡。滑坡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变质岩基岩裂隙水两类(巴仁基等,2015a)。

图3-27 丹巴县甲居滑坡特征

2.滑坡基本特征

甲居滑坡地形总体西高东低,滑坡后缘高程2400m,前缘高程1920m,相对高差480m,受河流侵蚀切割影响,坡体前缘形成15~30m高陡坎。滑坡平面形态呈不规则的“M”形,其南侧边界和后缘中部为破碎的基岩山脊,剖面形态呈阶梯状,坡体上分布多级台坎,前后陡,中部缓,平均坡度21°。滑坡长1200m,宽1000m,平均厚约22m,面积约1.2km2,体积约2640×104 m3,为以牵引为主的大型堆积层古滑坡。

目前,甲居滑坡前缘变形强烈,活动迹象明显。滑坡无统一滑动面及主滑方向,主要表现为覆盖层内部的多级、多期变形。根据地表变形强烈程度,可分为前缘强烈变形区、中部弱变形区和后缘潜在变形区3部分(图3-28)。滑坡变形主要呈现由坡表向坡内、由前缘向后缘、由南侧向北侧位移量值减小的分布特征(巴仁基等,2015a)。

图3-28 丹巴县甲居滑坡平面图工程地质剖面图

(据巴仁基等,2015a)

3.机理分析

甲居滑坡的变形破坏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①河流侵蚀。滑坡变形区坡脚为大金川河,河流向下切蚀作用较强,导致滑坡变形区前缘局部失稳,产生滑动。②地层岩性。滑坡变形体由第四系上更新统冰水堆积物组成,物质组分为粉砂质黏土、碎块石土等,除个别地段碎石土有一定胶结外,其余堆积物都较松散,为易滑地层。③新构造运动。该区总体上处于地壳抬升区,河流不断下切,在变形体前缘形成有效临空面,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容易产生蠕滑变形。④人类活动。坡脚公路切坡增加了滑坡变形区前缘的有效临空面,在自重作用下易失稳,产生局部滑塌。受上述因素影响,目前甲居滑坡整体处于较稳定状态,但浅表层局部变形失稳破坏和前缘深层缓慢蠕变形明显(巴仁基等,2015a)。

(二)康定县色古北滑坡

1.地质背景(www.xing528.com)

色古北滑坡位于四川省康定县吉居乡玛蹄村色古组以北约2km处、雅砻江左岸。该区为高山峡谷地貌,整体地形坡度大于40°,为雅砻江干热河谷,炎热干旱,降雨集中于5~8月,其余月份基本无降雨。近河谷地带植被覆盖差,往高处植被逐渐增多。区内出露地层为三叠系侏倭组变质砂岩、粉砂岩,产状345°∠45°,为顺向斜坡,层厚5~20cm,区域上发育燕山期花岗岩体和众多密集的花岗伟晶岩脉。受雅江弧形构造和南北向构造的影响,岩体节理裂隙发育,浅表部强风化岩体呈镶嵌碎裂结构、碎裂结构甚至散体结构(图3-29)。

图3-29 康定县色古北滑坡发育特征

2.滑坡基本特征

滑坡后缘高程3046m,坡脚最低高程2686m,前后缘高差达360m,雅砻江水位高程2312m。滑坡体长322m,宽210m,厚2~10m。滑坡平面呈不规则形,剖面整体呈直线型,局部稍硬基岩突出,滑坡主滑方向330°,滑面产状330°∠40°,滑面主体为基覆界面,部分为破碎的基岩面(图3-30)。滑坡体由松散残坡积碎块石土和浅表部强风化基岩组成,厚1~5m,碎块石含量30%~50%,块径多介于10~25cm之间,最大可达50cm,无分选及磨圆,碎块石岩性较单一,多为中等风化变质粉砂岩,在滑坡右侧可见强风化黄灰色花岗伟晶岩碎石。

该滑坡可明显分为滑源区、碎屑流区和堆积区3部分(图3-31)。滑坡后壁仍处在不稳定状态,中后部简易山路见3条弧形拉张裂缝,宽5~20cm,下错10~20cm,延伸长10~30m,延伸方向垂直于坡向,主要分布于滑坡中部左侧,一旦遇暴雨仍会下滑。滑坡前缘直抵北侧干沟,有一弧形转弯,折返后顺沟道形成碎屑流,沟道坡度大于40°,沟向300°。碎屑流顺沟流动约750m,除部分碎屑残留于沟道外,大多堆积于雅砻江边,形成长176m、宽120m、堆积厚度5~20m的堆积扇,并挤占雅砻江河道。

图3-30 色古北滑坡岩体结构特征

图3-31 色古北滑坡工程地质剖面图

3.机理分析

色古北滑坡属于典型的构造碎裂岩体形成的滑坡。滑坡区为岩层倾角小于坡角的顺向结构斜坡,地形陡峻,斜坡表层为松散碎块石土,黏粒含量低,呈骨架结构,基本无基质充填。这种松散土体和浅表部强风化碎裂、散体结构岩体在自重作用下具有下滑趋势。在强降雨作用下,土体快速饱水、自重加大,导致沿土体与基岩接触面发生整体推移式快速失稳,铲动浅表部强风化基岩,冲到北侧干沟后,滑坡体迅速解体为碎屑流,折返后顺沟流动,直达雅砻江边停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