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元共治方式及协同参与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多元共治方式及协同参与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方联动”一词,主要源于协同理论。由此可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多元主体间的联动与协调。在多元共治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多方利益主体需统筹协调,在资源上融通,科研上协作,在育人上协同,以便产生协同效应。(二)创设多方联动的育人机制,实现政产学研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产学研融合是跨组织、跨部门间的多元主体合作形式。营造多方联动育人的观念与文化氛围。

多元共治方式及协同参与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多方联动”一词,主要源于协同理论(synergetics)。在我国学术界,协同理论亦被称为协调理论或联动理论。协同理论认为,一个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通常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协同作用所决定的。有研究者指出,“联动是若干相互关联的事物,在运动或变化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关系”[98]。可见,联动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所谓“多方联动”,就是指政府、大学、教指委、企事业单位和学生等利益主体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行动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协同产生的前提是机构或个体在业务上产生联系或存在交叉。”[99]政府、大学、企事业单位、教指委和行业组织等各方利益主体因“专业学位研究生”这一共同要素而构建起一种相互依存和联动发展的关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如图6-3所示。

图6-3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多方参与联动模型

当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复数概念’,它‘不单单是教育部门的事情’,更是一项超越教育系统本身的综合性社会改革,是各种利益集团多重博弈的过程”[100]。由此可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多元主体间的联动与协调。以往那种“各家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相互割裂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式,已成为全面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拦路石”。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每一个点、每一个问题甚至是每一个个体都是全息的”[101],它们全息地包含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整体现象中几乎全部的信息,反映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真实存在。在多元共治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多方利益主体需统筹协调,在资源上融通,科研上协作,在育人上协同,以便产生协同效应。

(一)构建多方联动的资源融通机制,实现优势互补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方面存在办学资源严重匮乏的困境,尤其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专业实践基地短缺、双师型教师缺乏等;另一方面存在办学资源十分封闭、分散,不同学科、院校、部门组织之间条块分割严重,学科资源、案例资源、教师资源、设备资源、科技资源、实践资源和国际教育资源等都无法进行有效整合与融通,发挥不出多种资源的集聚效应,也就不能及时转化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教育资源,这无疑严重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与效益。正如有学者指出:“当前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实践中,企业、科研院所与高校未能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合力与优势互补的张力。”[102]因此,构建多方参与的资源融通机制,充分发挥大学、企事业单位、政府、行业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的资源整合效应,着力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是破解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脱离行业实际、应用能力不强、职业导向不鲜明等问题的有效策略。

从理论上讲,在“互联网+”时代和多元共治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中,跨行业、学科、学校、地域等各类人才培养资源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多主体协同、互相补充、相互支持、合作共赢的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决策者能否根据人才培养改革目标动态优化各类人才培养资源,影响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的多元主体应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解除旧制度下要素流动的束缚,用新制度营造适合联动培养的‘软’环境[103],并搭建信息化平台,以实现多种培养资源间的融通、共享,并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如,“在基础教育学校设立微格教室……通过直播系统使教育硕士研究生能够远程同步观摩中学课堂,实现教学资源的对接与分享”[104]。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这一中心,构建多方参与的资源融通机制,首先,应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强化顶层制度设计,打破各自为政的制度壁垒,使各方参与主体在人才培养资源之间建立合理流动、互动的机制;其次,大学需在人事制度、组织管理和资源配置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和探索,为多元培养资源进入人才培养全程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最后,企事业单位、政府、行业组织等利益相关者,应充分认识合作育人的价值与战略意义,积极主动地与大学建立互动交流机制,为大量的实践资源顺利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创造新的机会。

(二)创设多方联动的育人机制,实现政产学研融合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产学研融合是跨组织、跨部门间的多元主体合作形式。只有在政府推动力、企事业单位与大学主导力、行业组织和教指委指导力等多种力量共同形成合力之时,方可协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政产学研融合不仅有助于多方利益主体协同育人,而且有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性、应用性与职业性的有机结合。在政产学研融合中,“研究生、企业实务和教学科研人员组合成研究团队,更容易解决实际问题”[105],能大幅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新昌实践模式”就是产学融合的典范,它“实现了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创新和多方共赢”[106]

(1)营造多方联动育人的观念与文化氛围。多方协同育人机制的创建首先就需要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教指委、行业组织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利益相关者打破各自为政、封闭育人的传统观念,树立协同育人的现代开放、合作理念。多方利益相关者都需充分认识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联动机制创建的重要性和意义,增强自身责任感与使命感,共同营造多方协同育人的观念与文化氛围。

(2)打造多方联动育人的机制。一是在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上,培养院校要与来自企事业单位、政府、行业组织、学生等利益相关者保持密切沟通与交流,培养规格要与产业界的用人标准保持高度一致性。二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培养院校要与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协商,在考虑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同时,更要充分尊重产业界的利益诉求,将产业界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管理理念等充分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三是在人才教学过程中,培养院校要与产业界密切协作,实现资源上共享、教学内容上融通。一方面大学的研究基地、实验室等科研、教学资源应对实践界开放,帮助产业界解决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难题、人员培训和技术咨询等;另一方面,产业界的实践资源、研究项目也应对大学开放,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四是在师资建设上,培养院校应与实践界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机制。一方面鼓励校内指导教师走进企事业单位锻炼,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产业界的专业人员到大学任教和指导学生学习、研究活动。五是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上,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使教育质量评价彰显研究性、应用性与职业性整合的导向。

(三)建立多方联动的制度保障机制,实现深度合作

“协同培养机制本质上既是一个顶层设计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制度实践问题。”[107]在多元利益主体联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势必存在权力分配、利益共享与责任分担等问题,如果能通过制度明确权、责、利的匹配关系与边界,就会减少矛盾与冲突,增强彼此间的信任,从而顺利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多元治理模式的实施。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还未形成多方联动的育人机制,与之相关的政策法规较为零散,还未有一项关于协同育人的专门的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制度体系的形成尚需时日。譬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制度”;在《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中,鼓励培养院校“与实际部门建立长期、稳定、实质性的联合培养机制”;《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提出,“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行(企)业开展联合招生和联合培养”。这一系列政策虽有涉及多元主体协同育人问题,但仅仅是原则性的规定,内容多属于倡导的、鼓励性的,缺乏可行性的实践措施与具体制度安排,难以解决协同育人中多元利益主体间存在的管理权限、利益分配等困境。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大学需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层面制定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以便为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撑。

(1)政府应从宏观层面制定多方联动育人的政策法规,发挥顶层制度设计和高端引领作用。政府需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总体上建构不同部门、组织机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机制。政府一方面应通过相关政策明确各方参与主体的责、权、利边界,打破各自为政的制度壁垒;另一方面应通过税收减免、资金投入等多种形式的优惠与补偿政策,鼓励各方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之中,最终形成共生共荣的有机育人整体。

(2)教育行政部门应从中观层面进一步完善多方联动育人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通过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制度设计,加强对协同育人的动态监控和激励管理;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通过组织管理制度设计,对协同育人中存在的利益矛盾与冲突进行协调与化解;最后,教育行政部门应通过教育资源投入制度设计,拓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投入渠道,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资源的供给力度。

(3)培养院校应从微观层面加强多方联动育人的平台制度设计,发挥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培养院校要在组织管理、人事制度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和新的制度设计,为专业人员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创造条件,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人才培养活动创设各种平台。比如,大学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系应建立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实践界代表、学生、主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院系领导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教指委或理事会,发挥他们在多元主体联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标价、资源配置与整合等方面的关键性作用。

【注释】

[1]邓光平.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历史变迁与现实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9(5).

[2]刘晓.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3]刘晓.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EB/OL].[2010-09-18].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gjjl/zcwj/268313.shtml.

[5]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EB/OL].[2013-11-04].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23/201311/159870.html.

[6]李云鹏.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发展动力与变革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7]T.W.Maxwell.From First to Second Generation Professional Doctorate[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3(3).

[8]邓光平.澳大利亚深度合作培养专业博士的创新探索——以新英格兰大学的P/W/U三维协作培养模式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6(8).

[9]邓光平.澳大利亚博士生可转化技能培养模式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7(9).

[10]彭刚.卢梭和罗尔斯的契约主体[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4).

[11]赵雪峰.论社会建设中的利益协调原则——以利益矛盾为视角[J].理论与改革,2016(6).

[12]陈晓光.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研究型大学治理机制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13]赵雪峰.论社会建设中的利益协调原则——以利益矛盾为视角[J].理论与改革,2016(6).

[14]赵雪峰.论社会建设中的利益协调原则——以利益矛盾为视角[J].理论与改革,2016(6)

[15]赵雪峰.论社会建设中的利益协调原则——以利益矛盾为视角[J].理论与改革,2016(6).

[16][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0.

[17]董成.论利益表达机制及其功效[J].湖南社会科学,2007(5).

[18]张贤明.低成本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之道[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2).

[19]余善云.基于分权制衡视角的大学内部治理研究[J].天津电大学报,2013(3).

[20]陈雷.关于构制建社会组织反应诉求机制的探讨[J].社团管理研究,2009(5).

[21]王征.工程博士教育试点办学的基本探索与改革建议——基于浙江大学的案例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2).

[22]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利益冲突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4).

[23]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EB/OL].[2010-09-18].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gjjl/zcwj/268313.shtml.

[24]贺随波,刘俊起.服务需求 创新模式 突出特色 提高质量——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二年总结[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

[25]贺随波,刘俊起.服务需求 创新模式 突出特色 提高质量——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二年总结[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

[26]阮良能.改革与社会利益约束机制[J].社会科学,1992(9).

[27]课题组.论不断提高党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能力(二)——利益协调的原则、机制、途径[J].前沿,2006(2).

[28]阮良能.改革与社会利益约束机制[J].社会科学,1992(9).

[29]阮良能.改革与社会利益约束机制[J].社会科学,1992(9).

[30]吴刚平,朱志平.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进展与挑战[J].基础教育课程,2010(3).

[31]回登明.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5).

[32]倪先敏.执政党利益整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4).

[33]林荣日.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对象[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4]林荣日.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对象[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5]吴华.课程权力:从冲突走向制衡[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6]李勇,步德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改革与应用[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2).

[37]冯永刚.民主政治进程中推进廉政道德建设的行政监督制度安排[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38]崔华华,刘信鹏,施晓娟.权力制衡理论视角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重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5).

[39]崔华华,刘信鹏,施晓娟.权力制衡理论视角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重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5).

[40]崔华华,刘信鹏,施晓娟.权力制衡理论视角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重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5).

[41]姜飞燕.论高等教育问责的范围[J].教育与职业,2013(26).

[42]丁宇.走向善治的中国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43]祁占勇,陈鹏.转型期政府与高校的行政法律关系及其权限边界[J].中国高教研究,2009(6).

[44]尹珊珊,谭正航.政府对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改革的法律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6).

[45]丁宇.走向善治的中国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www.xing528.com)

[46]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设计[J].现代教育管理,2009(8).

[47]崔华华,刘信鹏,施晓娟.权力制衡理论视角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重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5).

[48]崔华华,刘信鹏,施晓娟.权力制衡理论视角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重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5).

[49]董云川.论大学行政权力的泛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50]张应强.制度创新与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J].现代大学教育,2001(4).

[51]董云川.论大学行政权力的泛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52]张应强.制度创新与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J].现代大学教育,2001(4).

[53]谭晓玉.教师参与现代大学治理的几点思考[J].教师教育论坛,2014(8).

[54]高建华.服务型高校建设探讨[J].教育评论,2011(2).

[55]董云川.论大学行政权力的泛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56]刘亚敏.大学内部权力结构及其调整[J].现代大学教育,2004(2).

[57]吴洪富.大学内部权力重构的路径与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1).

[58]方芳.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法理学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4).

[59]别敦荣.论我国大学治理[J].山东高等教育,2016(2).

[60]徐士元,苏昀.我国高校学生权力缺失及其原因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1(3).

[61]郭俊.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力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62]董向宇.识读我国高校学生权力[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

[63]林永柏.我国大学内部权力秩序构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64]林永柏.我国大学内部权力秩序构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65]吕丽艳.教育卸责问题研究——基于农村教育实践的考察[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6]周光礼.超越问责逻辑,建立大学内部质量评估体系[J].大学教育科学,2012(4).

[67]于小艳.教育问责的依据、限度及其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18(7).

[68]于小艳.教育问责的依据、限度及其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18(7).

[69]于小艳.教育问责的依据、限度及其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18(7).

[70]刘兴春,刘文萍.教育问责的方式:西方的经验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9).

[71]刘兴春,刘文萍.教育问责的方式:西方的经验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9).

[72]司林波,孟卫东.教育问责制在中国的建构[J].中国行政管理,2011(6).

[73]于小艳.教育问责的依据、限度及其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18(7).

[74]苏永建,李冲,李易飞.高校内部权力问责:内涵、动因、问题与改进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8(11).

[75]林波,孟卫东.教育问责制在中国的建构[J].中国行政管理,2011(6).

[76]于杨,张贵新.美国大学“共治”的两难处境及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07(8).

[77]于杨,张贵新.美国大学“共治”的两难处境及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07(8).

[78]刘鸿.美国研究型大学“共治”模式的“恒”与“变”[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

[79]于杨,张贵新.美国大学“共治”的两难处境及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07(8).

[80]左崇良,潘懋元.美国高等教育治理的核心要义与内外格局[J].江苏高教,2016(6).

[81]陈金圣.从行政主导走向多元共治:中国大学治理的转型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5(11).

[82]何影.利益共享的理念与机制研究——和谐社会的视角[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83]何影.利益共享的理念与机制研究——和谐社会的视角[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84]杜艳秋,李莞荷,王顶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专家访谈结果的实证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2).

[85]何影.利益共享的理念与机制研究——和谐社会的视角[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86]田千山.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模式:概念与建构[J].行政论坛,2013(3).

[87]刘先江.论当前我国利益共享的机制障碍及其调适[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6).

[88]何影.利益共享的理念与机制研究——和谐社会的视角[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89]刘先江.论当前我国利益共享的机制障碍及其调适[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6).

[90]张志华,李瑞芝,赵波.多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体利益分配机制研究——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中心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20).

[91]刘先江.论当前我国利益共享的机制障碍及其调适[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6).

[92]赵叶珠,游蠡.社会变革与高等教育发展新动力——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J].中国高等教育,2009(17).

[93]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EB/OL].[2010-09-18].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gjjl/zcwj/268313.shtml.

[94]孙国友.追本溯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探骊[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4).

[95]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EB/OL].[2010-09-18].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gjjl/zcwj/268313.shtml.

[96]季卫兵.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及其培育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6.

[97]母小勇.马克思人学视野中的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J].教育研究,2014(7).

[98]徐晶晶,黄荣怀,杨澜,高步云,白文倩.智慧学习环境下学校、家庭、场馆协同教育联动机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8).

[99]林君芬.基于联盟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主体协同机制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0(6).

[100]李栋.赋魅于一个祛魅的教育世界——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思维范式转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4).

[101]李栋.赋魅于一个祛魅的教育世界——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思维范式转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4).

[102]仇新明,刘志民.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资源配置机制构建探析[J].学术论坛,2016(6).

[103]张学敏,隋国成.教育硕士“U-T-S”联合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研究,2017(10).

[104]梁晓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9).

[105]汪全报,卜春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产教融合——基于目标导向的特色化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3).

[106]邵全卯,熊杰,吕华.新昌实践模式: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中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之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2).

[107]张学敏,隋国成.教育硕士“U-T-S”联合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研究,2017(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