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区公路勘测中,常遇到选择过岭垭口和展线山坡的问题,在此专门对它们进行一些讨论。
(一)垭口
山岭垭口是在山地地质构造的基础上经外力剥蚀作用形成的。山岭的岩性、地质构造和外力作用的性质、强度决定了垭口特点及其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垭口形成的主导因素,可以将垭口归纳为以下三个基本类型。
1.构造型垭口
构造型垭口是由构造破碎带或软弱岩层经外力剥蚀作用而形成的,常见的有下列三种。
(1)断层破碎带型垭口。如图5-5所示,该垭口的工程地质条件差。由于岩体破碎严重,不宜采用隧道方案,如采用路堑,也需要控制开挖深度或考虑边坡防护,以防止发生崩塌。
(2)背斜张裂型垭口。如图5-6所示,这种垭口虽然构造裂隙发育、岩层破碎,但工程地质条件较断层破碎带型好。这是因为两侧岩层外倾,有利于排除地下水,有利于边坡稳定,一般可采用较陡的边坡坡度。
图5-5 断层破碎带型垭口
图5-6 背斜张裂带型垭口
(3)向斜型垭口。这种垭口两侧岩层内顷,不利于边坡稳定。
(4)单斜软弱层型垭口。如图5-7所示,这种垭口主要由页岩、千枚岩等易于风化的软弱层构成,两侧边坡多不对称,一坡岩层外倾可略陡一些。由于岩层松软,风化严重,稳定性差,所以不易深挖,否则需放缓边坡并采取防护措施。
2.剥蚀型垭口
剥蚀型垭口是以外力强烈剥蚀为主导因素所形成的垭口,其形态特征与山体地质结构无明显联系。特点是松散覆盖层很薄,基岩多半裸露。垭口的肥瘦和形态特点主要取决于岩性、气候以及外力切割程度等因素。由灰岩等构成的溶蚀性垭口也属于此类,在开挖路堑或隧道时需注意溶洞等不利影响。
3.剥蚀—堆积型垭口(www.xing528.com)
剥蚀—堆积型垭口是在山体地质结构的基础上,以剥蚀和堆积作用为主导因素所形成的垭口。其开挖后的稳定条件主要决定于堆积层的地质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这类垭口外形浑缓,垭口宽厚,松散堆积层较大,有时还发育湿地或高地沼泽,水文地质条件差,故不宜降低过岭标高,通常多以低填或浅挖的形式通过。
图5-7 单斜软弱层型垭口
(二)山坡
山坡是组成山岭三要素之一,山坡的外形包括山坡的高度、坡度及纵向轮廓等,其形态是各种各样的,根据山坡的纵向轮廓和山坡的坡度,将山坡简略地概括为下面几种类型。
1.按山坡的外形轮廓分类
(1)直线形坡。野外见到的直线形山坡,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如图5-8所示。一种是山坡岩性单一,经长期的强烈冲刷剥蚀,形成纵向轮廓比较均匀的直线形山地,此山坡的稳定性一般较高;另一种是由单斜岩层构成的直线形山坡,这种山坡在讲单面山时曾指出过,有利于布设线路,但开挖路基后遇到的都是顺倾向边坡,在不利的岩性和水文地质条件下,很容易发生大规模的顺层滑坡;第三种情况是由于山体岩性松软或岩体相当破碎,在气候干燥寒冷,物理风化强烈的条件下,经长期剥蚀碎落和坡面堆积而形成的直线形山坡,这种山坡稳定性最差。
图5-8 三种直线型山坡示意图
(a)岩性单一;(b)单斜构造;(c)破碎堆积
(2)凸形坡。这种山坡上缓下陡,坡度渐增,下部甚至呈直立状态,坡脚界线明显。这类山坡是由于新构造运动加速上升,河流强烈下切所造成。其稳定条件主要决定于岩体结构,一旦发生坡体变形破坏,则会形成大规模的崩塌或滑坡。
(3)凹形坡。这种山坡上陡下缓,下部急剧变缓,坡脚界线很不明显,山坡的凹形曲线可能是新构造运动的减速上升所造成,也可能是山坡上部的破坏作用与山麓风化产物的堆积作用相结合的结果。而凹形坡面往往就是古滑坡的滑动面或崩塌体的依附面。经有关资料统计,凹形山坡在各种山坡地貌中是稳定性较差的一种。
(4)阶梯形坡。阶梯形山坡有三种不同情况。一种是软硬不同的水平岩层或微倾斜岩层组成的基岩山坡,由于软硬岩层的差异风化而形成阶梯状的山坡外形,这种山坡的稳定性一般比较高。另一种是由山坡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滑坡变形,由滑坡台阶组成的次生阶梯状斜坡。这种斜坡多存在于山坡的中下部,如果坡脚受到强烈冲刷或不合理的切坡,或者受到地震影响,可能引起古滑坡复活,威胁建筑物的稳定。第三种是由河流阶地组成的,其工程地质性质在河流地貌中介绍。
2.按山坡的纵向坡度分类
按山坡的纵向坡度,坡度小于15°为微坡;介于16°~30°之间的为缓坡;介于31°~70°为陡坡;山坡坡度大于70°为垂直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