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态分类
山岭地貌又称山地地貌,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和坡度,故其形态分类一般多根据这些特点进行划分的。
(二)成因分类
根据前面所讲的地貌成因分类方案,山地地貌成因类型可划分如下。
1.构造变动形成的山岭
(1)单面上。由单斜岩层构成的沿岩层走向延伸的一种山岭称为单面山。其两坡一般不对称,与岩层倾向相反的一坡短而陡,称为前坡,它多是由外力剥蚀作用所形成;与岩层倾向一致的一坡长而缓,称为后坡。若岩层倾角超过40°,则两坡的坡度和长度均相差不大,其所形成的山岭外形很像猪背,所以又称猪背岭。
单面山的前坡,由于地形陡峻,若岩层裂隙发育,风化强烈,则易发生崩塌,且其坡脚常分布有较厚的坡积物和倒石堆,稳定性差,故对敷设线路不利。后坡由于山坡平缓,坡积物较薄,所以常是敷设线路的理想部位。但在岩层倾角大的后坡上深挖路堑时,应注意边坡稳定问题,因为开挖路堑后与岩层倾向一致的一侧,会因坡脚开挖而失去支撑,尤其是当地下水沿着其中的软弱岩层渗透时,易产生顺层滑坡。
(2)褶皱山。是由褶皱岩层所构成的一种山岭。在褶皱形成的初期,往往是背斜形成高地,向斜形成凹地;这样的地形是顺应构造的,即为顺地形,如图5-3(a)所示。但随外力作用的不断进行,背斜因长期剥蚀而形成谷地,而向斜则形成山岭,这种与褶皱构造形态相反的地形称为逆地形,见图5-3(b)。
图5-3 顺地形与逆地形(www.xing528.com)
(a)顺地形;(b)逆地形
图5-4 断块山
a—断层面;b—断层三角面
(3)断块山。是由断裂变动所形成的山岭。它可能只在一侧有断裂,也可能两侧均由断裂所控制,如图5-4所示。
(4)褶皱断块山。上述山岭都是由单一的构造形态所形成,但在更多情况下,山岭常常是由它们的组合形态所构成,由褶皱和断裂构造的组合形态构成的山岭,称为褶皱断块山。
2.火山作用形成的山岭
火山作用形成的山岭,常见有锥状火山和盾状火山,锥状火山是多次火山活动造成的,其熔岩黏性较大,流动性小,冷却后便在火山口附近形成坡度较大的锥状外形。盾状火山则是由黏性较小、流动性大的熔岩冷凝形成,所以其外形呈基部较大,坡度较小的盾状。如日本的富士山就是锥状火山,高达3758m;大同的马蹄山为盾状火山。
3.剥蚀作用形成的山岭
剥蚀作用形成的山岭是在山体地质构造的基础上,经长期外力(流水、冰川、岩溶等)剥蚀作用所形成的山岭。因此这类山岭的形态特征主要决定于山体的岩性,外力的性质以及剥蚀作用的强度和规模。如地表流水侵蚀作用所形成的河间分水岭;冰川剥蚀作用所形成的刀脊、角峰;地下水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峰丛、石林等均属于此山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