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图步骤及注意事项
(2)阅读图例。图例自上而下,按从新到老的年代顺序,列出了图中出露的所有地层符号和地质构造符号,通过图例,可以概括了解图中出现的地质情况。在看图例时,要注意地层之间的地质年代是否连续,中间是否存在地层缺失现象。
(3)正式读图时,先分析地形,通过地形等高线或河流水系的分布特点,了解地区的山川形势和地形高低起伏情况。
这样在具体分析地质图所反映的地质条件之前,能使我们对地质图所反映的地区,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括了解。
(4)阅读岩层的分布、新老关系、产状及其与地形的关系,分析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有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一种是根据图例和各种地质构造所表现的形式,先了解地区总体构造的基本特点,明确局部构造相互间的关系,然后对单个构造进行具体分析;另一种先是研究单个构造,然后结合单个构造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得出整个地区地质构造的结论。两者并无实质性的区别,可以得出相同的分析结论。图上如有几种不同类型的构造时,可以先分析各年代地层的接触关系,再分析褶曲,然后分析断层。
分析不整合接触时,要注意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是否大体一致,分析是平行不整合还是角度不整合,然后根据不整合面上部的最老岩层和下伏的最新岩层,确定不整合形成的年代。
分析褶曲时,可以根据褶曲轴部及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是背斜还是向斜。然后看两翼岩层是大体平行延伸,还是向一端闭合,分析是水平褶曲还是倾伏褶曲,其次根据岩层产状,推测轴面产状,根据轴面及两翼岩层的产状,可将直立、倾斜、倒转和平卧等不同形态类型的褶曲加以区别。最后可以根据未受褶皱影响的最老岩层和受到褶皱影响的最新岩层,判断褶曲形成的年代。
在水平构造、单斜构造、褶曲和岩浆侵入体中都会发生断层。不同的构造条件以及断层与岩层产状的不同关系,都会使断层露头在地质平面图上的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分析断层时,应首先了解发生断层前的构造类型,断层后断层产状和岩层产状的关系;根据断层的倾向,分析断层线两侧哪一盘是上盘,哪一盘是下盘;然后根据两盘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岩层露头的变化情况,再分析哪一盘是上升盘,哪一盘是下降盘,确定断层的性质;最后判断断层形成的年代。断层发生的年代,早与新覆盖于断层之上的最老岩层,晚于被错断的最新岩层。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长期风化剥蚀,能够破坏出露地面的构造形态,会使基岩在地面出露的情况变得更为复杂,使我们在图上一下看不清构造的本来面目。所以,在读图时要注意与地质剖面图的配合,这样会更好地对地质图内容的理解。
通过上述分析,不但能使我们对一个地区的地质条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情况,也可说明地区地质历史发展的概况。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自然地质条件的客观情况,结合工程的具体要求,进行合理的工程布局和正确的工程设计。我们阅读地质图的目的,就在于此。
2.读图示例
现根据宁陆河地区地质平面图(图2-35)及综合地层柱状图(图2-36),对该区地质条件分析如下。
(www.xing528.com)
图2-35 宁陆河地区地质图
图2-36 宁陆河地区综合地层柱状图
本区最低处在东南部宁陆河谷,高程约300多m,最高点在二龙山顶,高程达800多m,全区最大相对高差近500m。宁陆河在十里沟以北地区,从北向南流,至十里沟附近,折向东南。区内地貌特征主要受岩性及地质构造条件的控制。一般在页岩及断层带分布地带多形成河谷低地,而在石英砂岩、石灰岩及地质年代较新的粉细砂岩分布地带则形成高山。山脉多沿岩层走向大体南北向延伸。
本区出露地层有志留系(S)、泥盆系上统(D3)、二叠系(P)、中下叠系(T1-2)、辉绿岩墙(V)、侏罗系(J)、白垩系(K)及第四系(Q)。第四系(Q)主要沿宁陆河分布,侏罗系及白垩系主要分布于红石岭一带。
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区泥盆系与志留系地层间虽然岩层产状一致,但缺失中下泥盆系地层,且上泥盆系底部砾岩存在,说明两者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二叠系与泥盆系地层之间,缺失石炭系,所以也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图中侏罗系与泥盆系上统、二叠系及中下三叠系三个地质年代较老的岩层接触,且产状不一致,所以为角度不整合接触。第四系与老岩层之间也为角度不整合接触。辉绿岩是沿F1张性断裂呈岩墙状侵入到二叠系及三叠系石灰岩中,因此辉绿岩与二叠系、三叠系地层为侵入接触,而与侏罗系间则为沉积接触。所以辉绿岩的形成时代,应在上中三叠系以后,侏罗系以前。
宁陆河地区有三个褶曲构造,即十里沟褶曲、白云山褶曲和红石岭褶曲。
十里沟褶曲的轴部在十里沟附近,轴向近南北向延伸。轴部地层为志留系页岩,长石砂岩,上部广泛有第四纪松散沉积覆盖,两翼对称分布的是泥盆系上统(D3)、二叠系(P)、下中三叠系地层,但两翼只见到泥盆系上统和部分二叠系地层,三叠系超出图幅。两翼岩层走向大致南北,均向西倾,但西翼倾角较缓,约45°~50°,东翼倾角较陡约63°~71°。所以十里沟褶曲为一倒转背斜。十里沟倒转背斜构造,因受F3断裂构造的影响,其轴部已向北偏移至宁陆河南北向河谷地段。
白云山褶曲的轴部在白云山至二龙山附近,南北向延伸。褶曲轴部地层为中下三叠系,由轴部向翼部,地层依次为二叠系、泥盆系上统、志留系,其中西翼为十里沟倒转背斜,东翼志留系地层已出图外,而二叠系与泥盆系上统因受上覆不整合的侏罗系与白垩系地层的影响,只在图幅的东北角和东南角出露。两翼岩层均向西倾斜,是一个倾角不大的倒转向斜。
红石岭褶曲,由白垩系、侏罗系地层组成,褶曲舒缓,两翼岩层相向倾斜,倾角约30°左右,为一直立对称向斜褶曲。
区内有三条断层。F1断层向南倾斜约70°,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垂直,北盘岩层分界线有向西移动荡不安现象,是一正断层。由于倾斜向斜轴部紧闭,断层位移幅度较小,所以F1断层引起地层宽窄变化并不明显。
F2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平行,倾向一致,但岩层倾角大于断层倾角。西盘为上盘,一则出露的岩层较老,且使二叠系地层出露宽度在东盘明显变窄,故为一压性逆掩断层。
F3为断层区内规模最大的一条断层。从十里沟倒转背斜轴部志留系地层分布位置可以明显看出,断层的东北盘相对向西北错动,西南盘相对向东南错动,是扭性平推断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