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流乡:地理位置、交通便利,28个行政村

西流乡:地理位置、交通便利,28个行政村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流乡位于新河县东南部,东与冀州市相邻,南与南宫市相接,西、北两面分别与寻寨镇、仁让里乡相邻。乡政府所在地西流村距县城11.2千米,与308国道连接,交通便利。1996年1月,苏田乡、邢彦乡所辖区域并入西流乡,至此,西流乡辖28个行政村。全乡务工、经商人员总收入占全部收入的40%。

西流乡:地理位置、交通便利,28个行政村

西流乡位于新河县东南部,东与冀州市相邻,南与南宫市相接,西、北两面分别与寻寨镇、仁让里乡相邻。乡政府所在地西流村距县城11.2千米,与308国道连接,交通便利。全乡面积70平方千米。1989年,西流乡辖8个行政村。1996年1月,苏田乡、邢彦乡所辖区域并入西流乡,至此,西流乡辖28个行政村。主要农产品有红枣、棉花小麦玉米辣椒、花生、葡萄等,其中枣树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是全县的红枣种植大乡。域内有坐落在故现村西的慈明寺,及东董村保存较好的脱脱公子周彬墓两处人文景观,是旅游开发的潜力资源。2008年,全乡耕地面积59850亩,其中水浇地面积38745亩。耕地面积比1989年的68338亩减少8488亩,水浇地面积比1989年的19370亩增加19375亩。2008年,全乡人口28488人,8564户,总人口比1989年的28967人减少了2%。200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3‰,比1989年下降3.8个千分点。2008年人均纯收入3195元,是1989年410元的7.8倍。

1999年,全乡完成了二轮土地承包。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及惠农政策的落实,全乡农业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了粮食、棉花、红枣、辣椒四大生产支柱。自2000年以来,通过省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全乡共开发土地2.8万亩。新打机井151眼,铺设地下引水管道18千米,修田间路12.3千米,使全乡85%的农田改善了水利条件,提高了农业种植效益。2008年全乡粮食总产量为12427吨,是1989年的1.4倍;红枣总产12000吨,是1989年的1.5倍,棉花总产7500吨,是1989年的4倍。

1989年全乡个体企业只有3家,年产值不足300万元。经过20年的发展,到2008年全乡共有大、中、小企业70家,初步形成水泥生产、机械加工、棉花加工、眼镜盒生产等4大支柱产业。从事二、三产业人员4500人,是1989年的100倍。全乡务工、经商人员总收入占全部收入的40%。

全乡自1992年以来,先后投资2100万元,完善了2个中学的教学楼、17所小学的校舍建设,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截至2008年底,全乡在校生1137人,教师115名,共有中学1所,小学7所。乡建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2名,村级卫生所4个。

1989年全乡农民住房都是土木、砖木结构,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2008年农民住房都是砖木、水泥结构,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增加了10平方米,个别农民还建起了楼房。截至2008年底,农户彩电拥有率达80%,电话、手机拥有率达92%。全乡28个村,村村通水泥路,总里程达68千米。全乡拖拉机、三轮汽车拥有量分别是2700辆、1900辆、51辆。全乡有大型联运收割机6台,大型旋耕机11台,农业全部实现了机种机收。

表1-4 新河县1989年、2008年各乡镇经济发展一览表

注:新河镇含县直人口。

附1:

表1-5 新河县1989年、2008年各行政村经济发展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附2:

新河县农村“空心村”现状调查

新河县辖2镇4乡,169个行政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群众改变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日渐强烈。农村住宅“村外延、村内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导致部分村庄“空心村”现象的出现。

一、新河县“空心村”现象形成的原因

(一)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进程,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收入的增加,特别是购置拖拉机和其他农用机械,原有住宅因院落小,胡同狭窄已不便居住,村民申请到村外建新住宅,而原有住宅逐渐闲置、废弃。全县169个行政村,有45%的村庄存在程度不一的“空心村”现象,县城内三街村、马圈村、南关村尤为突出。

(二)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有的长年外出经商,家中房屋长期无人居住。

(三)新河县6个乡镇建设无翔实规划。据调查统计有13%的村庄存在村道不整、胡同不通、地基高低不一,导致村民建房布局不合理,在村中形成部分空闲地,浪费了有效地建设用地资源。

二、采取的一些措施

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新河县实际情况,县政府召集有关部门参加,专题研究协调治理“空心村”现象。本着既节约土地资源,又不影响老百姓正常生活的原则,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整治措施:

(一)要求各乡镇制定村镇规划,逐步推行农宅管理“两图一表”制度(村庄现状图、农宅规划图、宅基地十年早知道一览表)。要严格控制村界,并由村委会将村内闲置废弃旧宅基按政策收回后,发放给需申请宅基的农户,借以充分利用旧宅基和空闲院。自2004年以来,全县共收回废弃、闲置旧宅基126处,面积37.5亩,由村委会发放给具备申请条件的107户农户建新住宅,防止建设用地土地资源流失浪费,节约耕地资源。

(二)国土资源管理部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对于未批先建,批少建多、无证建房的农户从严查处,严禁未经批准占用耕地建房,并严格执行农宅审批管理,杜绝一户多宅及超面积建房。县国土局共查处无证建房、未批先建农户39户,严格按程序进行处罚,对符合申请条件的21户,按政策进行补办集体建设用地许可证。其余18户依法收回村集体。农宅管理所审批过程中严格执行“三到场”(即选址定位到场、打地基放线到场、竣工验收到场),合理集约利用土地。

(三)为满足经济条件好的农户高档住户消费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建高层住宅。

三、通过整治取得一些成绩

经过治理,新河县“空心村”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寻寨镇寻葫村、仁让里乡南冯村通过拓宽街道,将村内空闲地块充分利用,并在村内主要街道安装路灯,改变村容村貌。新河镇马圈村地处县城新华路和振堂路之间,原村庄占地77.93亩,村内多为低矮的平房,浪费了土地资源。县政府多方筹措,将原有村庄占地挂牌出让,不仅使在县城南规划建设的马圈新村建设资金得到保障,还将县城富强街贯通,使富强街成为县城的主干道,极大地方便了城内居民的通行。

马圈新村占地70.33亩,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为二层住宅,小区式管理,集中供暖、供气。2008年,马圈村民全部搬迁至马圈新村,使马圈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大大提高。马圈村的成功搬迁也是新河县整治“空心村”的一个成功范例。

(李佳宏)

附3:

新河县村落演变调查

村落是农村经济的载体,村落建设是一定时期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的反映。中共十六大、十七大都把农业和农村建设作为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头等大事,这就要求村落建设也必须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村落结构现状

新河县区域面积366平方千米,辖2镇、4乡、169个行政村。2007年末总人口16.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5.5万人。纵观全县村落布局结构,可以看出以下特征。

(一)村落规模悬殊。2007年末,全县行政村按人口规模分组如下:

表1-6

全县村村均农业人口916人,最大的行政村寻寨村6064人,最小的行政村刘家庄村仅99人,最大行政村村人口是最小村的41倍。2000人以上的村13个,占总村数的7.7%;200人以下的村6个,占总村数的3.6%,201~1000人的村最多,占总村数一半以上。

(二)村落分布密度相差较大。新河镇区域面积59.99平方千米,辖43个行政村,2007年末农业人口28998人,平均每10平方千米7.17个村,村均人口仅674人;荆家庄乡区域面积66.59平方千米,辖19个行政村,2007年末农业人口25369人,平均每10平方千米2.85个村,村均人口达1335人。新河镇村落密度是荆家庄乡的2.5倍,且村落规模较小。由下表可见,新河镇、白神首乡村落分布密度明显较大。

表1-7 新河县分乡镇人口与村落分布表(2007年末数据)

二、村落动态演变走势

村落作为农村经济的载体和村民生产生活的基本空间,必然会随着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纵观新河县村落的人口规模发展变化,小村人口增速远小于大村,大村人口规模越来越大,人口明显向城镇和大村集中。2007年与1982年相比,人口变化情况如下:

表1-8

25年间,新河县总人口由142301人增至168936人,总增长18.7%,年均增长7.5‰。城镇人口增长近两倍。就2000人以上的13个规模相对较大的村而言,人口净增长5189人,占全县农业人口增长总量的29.5%,总增幅18.7%,高出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年均增幅7.5‰,高出平均水平2.4个千分点。这13个村中,除苏田、苏章、辛章三个村人口基本持平外,其余都有较大幅度增长。相反,200~1000人的106个行政村和200人以下的6个行政村人口总增幅和年均增幅都明显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其中17个村出现负增长

人口之所以趋于集中,主要是由于城镇和大村地理位置优越,商业化程度较高,加之日常生活中相互帮衬比较方便,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广阔;而小村分布比较分散,人居环境相对不足,这些村存在年轻人外流现象,婚育现象增加缓慢或有所减少,从而反映出人口增长缓慢。(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人口集约化、农村城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农村自身发展和农民群众意愿的现实体现,它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麻仁爽)

附4:

新河县村名探源

新河县共有175个自然村,169个行政村。各村之名,追根溯源,皆有来历:或因大户姓氏、历史人物得名,或与地理环境、县城变迁相关,或由历史故事、历史事件、古代兵事派生,或以物产、营生命名,等等,均铭刻历史的印痕,既寓意深刻,又饶富谐趣。可以说,新河村名就是一部浓缩的新河历史。

一、因大户姓氏得名

新河地理环境独特,多水灾旱灾瘟疫等,历史上多次迁民,先后有大批移民来此定居。因此,以迁居大户的姓氏命名村名的居多。全县169个行政村中,以姓氏命名的有71个,约占42%。在村名的构成上又有些细微区别:

大多以姓氏加 “家庄”“家村”“家屯”或“庄”“村”命名,有:

尹家庄、杜家庄、芦家庄、王家庄、朱家庄、李家庄、齐家庄、安家庄、魏家庄、池家庄、侯家庄、邢家庄、暴地贾家庄、尼家庄、袁家庄、台家庄、董家庄、黄家庄、申家庄、杨家庄、苗家庄、毛家庄、吕家庄、许家庄、冯家庄、刘家庄、殷家庄、牛家庄、盖家村、贾家村、郎家屯、宋亮庄(原为“宋梁庄”,后梁姓渐绝,改名“宋亮庄”)、葛赵庄(辖葛家庄、赵家庄)、曹庄、董夏庄、田村、陈村、辛章。

有的在姓氏前加方位词或“大、小”命名,有北刘家庄、南赵家庄、南宋家庄、北郑家庄、西郑家庄、后良家庄、中良家庄、前良家庄、东良家庄、东董、西董、西杨家庄、西李家庄、南王家庄、南魏家庄、南安家庄、大贾家庄(辖小贾家庄、老虎张家庄)、大周家庄、小周家庄。

有的在姓氏后或前加某种特征命名,有:

贾家园,因清雍正年间,贾贵山携全家由本县大贾家庄村迁此看管枣树园子得名。杨十户,徐十户(辖东十户),两村建村之初,都仅有十来户人家,又因古代“十”有圆满无尽之意得名。张神首、付神首、夏神首,三村都因距神首台较近得名。周家尧、张家尧,都因村附近建有砖瓦窑得名。故现,原为北顾店、南顾店两个小村,系顾姓两兄弟在此开店。后合为一村,且顾姓渐绝,演变得名。尧头,因乡里称其族长“尧头儿”,称该村为“尧头儿的村”得名。傅兴庄,原村中张姓为大族,村名叫“东张神首”。后张姓家族衰落,傅姓家族日渐兴旺得名。尧李庄,因距尧头较近得名。官李庄,因村旁有一条通往保定府的官道得名。沙里王村因村四周皆沙,如居沙里得名。

二、因地理环境得名

历史上新河境内古黄河、漳河、滹沱河、小漳河、葫芦河、洚水、湫河等河渠众多,且受黄河、漳河、滹沱河改道和冲积影响,形成新河独特的地理特征,许多村庄因此而得名。全县169个行政村中,因地理环境得名的有30个,约占18 %。

与葫芦河相关的村名有:

前葫芦湾(中葫芦湾)、后葫芦湾(东葫芦湾)、西葫芦湾。滏阳河流经此地河道成葫芦状弯曲,称葫芦河。葫芦河葫芦湾处共建三村,按方位分别命名。

与古湫河相关的村名有:

信秋口、郑秋口、邢秋口、耿秋口、聂秋口、吴秋口、刘秋口。这七个秋口都建在古湫河边,且村头设有渡口,故以居住大户姓氏加“湫口”命村名。后因湫河淤塞,遂改“湫口”为“秋口”。

与小漳河相关的村名有:

东小漳、西小漳(辖柏家庄)。小漳河曾流经此地,又因两村分别建在小漳河东、西两侧得名。东小漳分为三个行政村:东一、东二、东三。河沟,小漳河曾流经此地,后河流淤塞,但故河道仍存得名。城召,该村西北有一片洼地,系古代小漳河的支流故道,明代曾为运粮河。每年雨季,这里的积水便形成一片大若城池的沼泽,得名“城沼”。后来积水渐少而至干涸,演变为现名。前沙洼、后沙洼。两村地处小漳河故道,又因分别建在南、北两侧的沙丘上得名。

与其他地理特征相关的村名有:

北冯召(辖陈冯召、徐冯召、冯召南庄),南冯召。建村之初,因以村旁池沼作水源加方位演变得名(古代“冯”同“凭”,意为凭仗池沼之水而定居生存)。齐果召,因这里有许多形状多如瓜果的坑塘池沼演变得名。北陈海、中陈海、南陈海。三个陈海并称陈海堡、陈海集,俗称“苦水淀”。因其村周围地势低洼,常年积涝如淀如海,雨水落地变苦,加方位得名。东高庄、西高庄。原为一村,称“南黄庄”。因村落原址所处地势低洼,不宜居住,村民先后迁至东、西两处高地加方位得名。西流,因村南南沙河之水由东向西流得名。南杜兴、北杜兴。两村原紧靠一条运粮古河道,分建在河道南、北两岸,村头都设有渡口,得名“南渡口”“北渡口”。后来,河道淤塞,而村旁沙丘地带杜树生长旺盛,并取兴旺义,演变为现名。寻湖路,因村子建在寻找有湖泊水源的宜居之地的必经之路上得名;沙圪塔,因该村建在沙土岗上(当地俗称沙土岗为沙圪塔)而得名;沙井,因在村东梅花岭以北白沙滩上有三眼井得名。

三、因历史事件、标志得名

在2000多年的悠悠岁月中,发生了许多历史事件,留下了许多鲜明的标志。有些村庄就从这些事件或标志中得名。全县169个行政村中,因历史事件、标志得名的有18个,约占11%。如:

西小铺,因明初时流传瘟疫(红虫菌),死人甚多,惟在此处小地铺里看庄稼的人安然无恙加方位得名。六户,因明永乐年间闹瘟疫(花子菌)死人甚多,该村只剩下六户人家得名。来远庄,因村民是从远地迁此定居之民得名。东千家庄,西千家庄。原为一村,后因地势低洼,村民向东、西两个方向搬迁得名。雅家寨,原为东、西雷家庄两村,由于地势低洼,都向中间高处搬迁挤为一村,称“压挤寨”,后演化得名。大田庄,原为新河城内程姓的田产,称田庄子,又因村西边道路交叉成“大”字形得名。马圈,因村东演武厅旁建有饲喂赛马的马圈得名。前保居庄,后保居庄。原为一村,因村内十字街中心有一罗汉庙,庙中佛像上刻有“保居”二字得名。后因洪水冲村毁庙,村民迁移为南北两个村庄。西马庄,因村西原有一赛马场,旁有一巨大石刻拴马桩加方位得名。南阳,因历史上该村西北有一小杨庄,后搬迁现址得名“杨庄”。又因在县城南,后来演变为“南阳”。南庄,因在南杜兴村南得名。平头楼,因在该村西北的汉代大将颜良的故宅上有平头楼房一座得名。大塔则口,因该村建于官道道口处,东望尧头塔清晰可辩,如在村侧,得名“塔侧口”。又因历史上曾一度经常有过路“贼人”(实为义军)在此下榻住宿,故被乡里称为“贼口”。本地方言“贼”和“则”同音,为取雅义,并区别于小塔则口得名。小塔则口,因该村与大塔则口村紧邻得名。南小寨,因村边修有寨墙得名。后为区别冀州小寨村,遂按方位改为现名。白穴口,因古时村内庙内香炉下洞穴,每逢阴雨前往外冒白气得名。

四、因历史故事得名

漫漫历史长河给新河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特别是光武帝刘秀、东光侯(耿乡侯)耿纯、三国颜良等历史人物在新河活动频繁,更是历史故事迭出。这都在新河村名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迹。全县169个行政村中,因历史故事得名的有14个,约占8%。如:

九柳,原名“刘家庄”。因明成祖领兵过此,指村头九棵柳树作标识得名。郝苗张砖、郜宋张砖、车张砖。西汉末年,刘秀被王朗追杀逃至此处,在屋檐下瞌睡。追兵将至,房上张下一块砖将其惊醒,得以脱逃得名“张砖”。为区别以方位称“南张砖”“东张砖”“西张砖”。后加村民大户姓氏得现名。望腾庄,原名望田庄。西汉末年,刘秀被王朗追杀,正在此村歇脚。追兵赶到,刘秀慌忙逃走,以致忘记拿催马的藤鞭。后由谐音演化得名。护驾庄,该村原名傅家庄。西汉末年,刘秀被王朗追杀至此,被该村人耿纯、耿彦兄弟二人所救。后二人随刘秀征战,屡立战功。刘秀登基后,赐村名“护驾庄”。白神首,西汉末年刘秀被王朗追杀逃至此处,在一寺庙神像下小憩。追兵将至,从神像头上滴下似血液体,将刘秀惊醒,得以逃命。后刘秀称帝,命人在此修筑神首台(又称光武台),后加村内主姓得名。李家寨,西汉末年刘秀被王郎追赶至此地,一犁地农夫将刘秀藏入犁沟内。追兵至,农夫假装往犁上加木寨儿(即楔)骗过追兵,使刘秀得救。刘秀称帝后赐村名“梨加寨”,后演变为现名。东边仙庄、西边仙庄。传说古代有一边姓女子在此修炼成仙,飞升而去,此地便称仙女台。东、西两侧的村落由此得名。亭则头,金朝时,宋金曾以此地为南北分界线。村中修有一座亭子,亭中竖一木牌,南面写“向南朝”,北面写“随北国”。南军至此拨马南回,北军至此调头北返,由此得名。寻寨村,据传,西汉末年刘秀被王郎追赶到此,被该村一犁地老者藏于犁沟内。追兵到,问老者在干什么,老者佯装找东西,回答:“寻寨儿(楔儿在当地叫“寨儿”)哩!”骗过追兵。后刘秀登基,赐村名“寻寨”。另传,后周世宗柴荣押运粮草过此,推车掉一木寨儿(木楔儿),后寻至此处发现,留名“寻寨”。仁让里,该村原名小节头村。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知县杨子仪因该村久无诉讼赠村名。和艾,该村系由“雷家岗”(又名“岗上”)“李家洼”(又名“洼里”)两个自然村结合而成。因两村经常发生纠纷,故将两村合为一村,取村名“和蔼”,后演化得现名。

五、因历史人物得名

新河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村名也较多见。全县169个行政村中,因历史人物得名的有11个,约占7 %。如,

子林,原名“孙庄”,后改为“孙村”。1947年,为纪念本村革命先驱吴子林烈士将村名改为现名。苏章,因该村为东汉冀州刺史苏章居住之所得名。邢彦,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人邢彦携邢姓族人迁此定居建村得名。北张化庄,明朝初年,张化携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建村得名。东张化庄,张姓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相传,张姓系张化之家族得名。南张化庄,因在北张化庄村南得名。菜园,该村为汉代名将颜良种菜之所得名。王府,明代宦官九千岁刘瑾在新河为皇家征收籽粒钱粮,得大皇庄名,刘死后改为王府堡,后简为今名。闫仙庄,早年有一道士姓闫名容,曾在这里修道成仙得名。苏田,该村处地原为东汉冀州刺史苏章的田产得名。荆家庄,因汉光武帝刘秀封其胞兄为荆圣公,并于孙家庄南里许敕建荆圣公祠得名。明万历年间,神宗游小南海(现宁晋县孟家庄一带),途经该村小憩,因改称“经驾庄”,后又改为现名。

六、因古代兵事、驿站得名

古代战事连连,也设立了一些交通驿站,许多村名就与这些兵事或驿站相关。全县169个行政村中,因古代兵事、驿站得名的有8个,约占5%。如,

西小屯,因该村系驻兵屯田之所,且驻兵较少称小屯,后为与南小屯区别,加方位得名。

东团、西团。原为一村,因村中自卫武装团练颇有名气,俗称 “团里”。后来在村中间挖一水坑,上栽9棵柳树,以坑柳为界,分为东、西两村而分别得名。宋家寨,因古代长期驻有军队,并筑有寨墙,加大户姓氏得名。南小屯,因古代系驻兵屯田之所,加方位得名。东铺、西铺。原为一村,因这里设驿站(又叫铺递),加大户姓氏得名“阎庄铺”。后来人口渐多,分居于铺之东、西两侧得名。南马庄,因古代设有邮铺(即驿站),有士兵十数名,养马数匹,加方位得名。

七、因县城变迁得名

县城是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新河域曾有几次迁址,有些村名就留下了县城特色。全县169个行政村中,因县城变迁得名的有8个,约占5%。如,

三街,元代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县城迁至此处。因该村在县城内形成东、西、南三条主要街道得名。东关,因在县城东门外得名。西关,因在县城西门外得名。南关,原名祖家庄,后县城迁建今治后,因村在县城南门外易名。所以,民间有“先有祖家庄,后有新河城”之说。八里庄,因村原址距县城八里得名,又称里八庄。五里铺,因村址距县城五里、且设有巡铺(巡警分所)而得名。九门,因该村处地为扶柳故城,且扶柳县城有九道门而得名。埝城,因村东有刘公大堤、村西紧邻古堂阳县城、村基又坐落在滏阳河东岸大埝之上而得名。

八、因物产、营生得名

以有别于他村的物产或营生命村名的比较常见。全县169个行政村中,因物产、营生得名的有5个,约占3%。如,

梨园,该村古称“秀才营”,因战乱、天灾村灭。后迁民以种植果树为业,因种植梨树最多得名。白杨林,因此处遍地生长白杨树得名。桃园,因村周围广植桃林得名。芝芳头,因村内织染布作坊较有名气,村旁有湫河码头得名“布坊码头”。又因湫河淤塞,码头无存,简称“布坊头”。后因村人多种芝麻、有香油作坊而演化得现名。挽庄,因该村烧制瓷碗远近闻名而得名“碗庄”。后制碗业凋敝而演化得现名。

九、因寄予某种寓意得名

全县169个行政村中,因寄予某种寓意得名的有2个,约占1%。如,

仙庄,该村原名先汪庄。后因洪水泛滥,大堤决口,冲走村基。村民重建新村后改为现名。安庄,取安居乐业之意。

(宋衡修、赵东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