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精神”是有其深厚的历史基础的,是在一定的历史时空中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官兵及人民群众在起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便开始了对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1924年,中共两广区委成立了军事部。1925年,中共中央建立了军事工作领导机构,开始了党的军事建设。在帮助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的过程中,中共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初步认识了军事的重要性。经过东征和北伐战争,中共已影响了一部分军队。在领导工农运动中,中共建立了一部分工农武装。大革命的惨重失败,使中共从血的教训中进一步深刻认识到武装斗争和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性。所有这些,为中共领导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创建新型人民军以及“八一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
精神是从历史中产生的,也就是说从历史的时空中产生。“八一精神”形成于南昌起义的历史时空中。目前,对南昌起义和“八一精神”的时空有些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1.关于“八一精神”形成的时间
现在关于“八一精神”形成的时间,有几种说法:一是关于3天的说法,即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发动到8月3日起义部队开始撤离南昌;二是关于10多天的说法,即1927年7月24日(一说25日)中共临时中央常委会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到8月6日全部撤离南昌,14天的说法;三是关于60多天的说法,即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到1927年9月底10月初起义军潮汕失败后,分路突围,两个多月时间;四是关于9个月、270多天的说法,即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到1928年4月28日朱德率南昌起义余部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
我们认为:精神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它的体现更是一个较长的时间。上述4种说法角度不一样,各有各的理解。若分析而论,就是:3天时间的说法仅限于南昌起义本身,打响了第一枪,创建了新的军队,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召开了群众大会,起义胜利了;10多天的说法,把中共中央决策时间计算到里边,一直到南昌起义军完全撤离南昌,体现了南昌起义是在中共中央领导下进行的,起义取得了胜利;60多天的说法,说明南昌起义本身是胜利了,但南下广东失败了;270多天的说法,反映了南昌起义从胜利到失败,由失败走向新生,到井冈山会师,由城市暴动走向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前两种说法是讲南昌起义本身,即狭义上的南昌起义;第三种说法既讲了起义本身,又讲了南下失败,讲了两个方面;第四种说法,即270天的说法,是从广义讲的南昌起义,讲了起义的成功、失败,又讲了起义部队余部的结局、新生。我们认为:如果从广义上讲,“八一精神”的形成和体现应该贯穿于起义成功、失败和起义部队余部的新生的全过程。
2.关于“八一精神”形成的历史空间(www.xing528.com)
对于南昌起义,中共中央决策于湖北武汉,发动于江西南昌,南下转移失败于广东,起义军余部转战于广东、闽西、赣南,组织起义于湘南,最后转往江西会师井冈山。上述这些地方都是“八一精神”形成和体现的空间。但是,我们认为“八一精神”形成的主要空间是江西南昌,是八一起义历史本身。
“八一精神”形成的本体或称母体是八一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是“八一精神”形成的母体和来源。物质决定精神,历史形成、体现精神。论从史出,要从八一南昌起义的历史中总结和提炼精神。所以,“八一精神”的提炼和概括要完全符合八一南昌起义的历史,不能脱离八一南昌起义历史这一本体和母体。
既然我们说八一南昌起义的本体、母体是八一南昌起义,那么形成这一本体、母体的群体人物有哪些呢?他们是:中共中央领导人、党的前敌委员会领导人、起义部队的领导人、参加起义的广大官兵,也包括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还有拥护和支持起义的广大人民群众。但是,在这些群体中,主体是党的前委领导下的参加南昌起义的广大官兵。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广大起义官兵的英勇奋战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南昌起义取得了成功,并在此前后形成了伟大的“八一精神”。
注释:
[1]姜廷玉:《关于八一精神的历史基础和深刻内涵》,载《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