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1905年9月13日)上的一篇匿名文章毫不含糊地宣称,抵制已经不能迫使美国在排华法案上做出改变。作者警告说,美国很可能永远不修改其排华法案,因此,我们不得不准备一生都不买美国货。对消费者来说,真的不购买美国商品显然并不是一个不可承受的牺牲,它所造成的不方便可以容忍,而且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缓解。一名抵制的支持者正准备以品质低劣的煤油代替美国煤油:“新牌煤油若煤烟太多,可每罐用醋五六文和匀,即无煤烟,与美孚无异。”(《时报》1905年8月7日)
但是替代品并不是在每一个地区都可以找到,因此很多积极分子主张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工厂,以作为根本性的解决办法,而有些人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了。在汉口,据说就要开办一家面粉厂(《时报》1905年8月14日),尽管这家工厂可能要到数年之后才能生产出面粉。在1911年清朝灭亡之前,几乎没有多少民族工业取得成功,但问题的关键是:很多消费者能够选择并且确实选择为不购买美国货而做出一定的牺牲。从1905年7月到10月,《时报》几乎每一天都列出决定不买美国商品的个人和群体。
要商人选择不出售美国货,就要困难得多。一些抵制者理解那些经营美国产品的商人的焦虑,认为指望商人能够为公众事业而牺牲生意甚至牺牲家人未来的生活,既不现实也不公平。不幸的是,在少数相关商人和中国广大地区为数众多的抵制积极分子之间,不可能进行坦诚和公开的讨论。与此同时,主要报纸只不过发表了几个旨在减轻商人困境的深思熟虑的计划。有个计划提议:“设立积聚银行,积聚之款专押已定之美货。……四万万(人)每人一元,即四万万,……(而)今日已定未销之货不过七千万。……上海设立总行,各地分行。……存款以一元起,……有欲多存者,听长年计息在四五厘之间。……银行……办事人等薪资皆应从俭,其有愿尽义务不取薪资者听。”(《时报》1905年9月5日)但是这只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思想,最终要被抛弃。大多数抵制参加者对富有商人可能不抱多少同情。一些了解情况的人指出,中国商人所拥有的美国货的数量被夸大了(《时报》1905年8月30日)。与此同时,当时人的文学作品讲述了秘密订购和出售美国货的自私商人的故事。(www.xing528.com)
由于对富有商人感到失望,抵制积极分子们逐渐把他们撇到了一边。他们没有去讨论如何帮助商人从而使他们能够继续支持这一事业,而是转而寻求大众的支持。同时,在抵制的最后阶段,他们的重心开始集中到抵制目标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