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市横栏镇志:茅寮到砖屋:历史变迁

中山市横栏镇志:茅寮到砖屋:历史变迁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茅寮间距疏密、形状大小也不一,但依基围堤而搭建,呈条状形建筑群。茅寮用禾秆搭盖,挂上泥墙便成。茅寮搭盖容易,成本低廉,但不够耐用,3-4年就要换一次茅,故有俗语:“穷人住茅屋,茅屋住穷人。”但至1949年,住上砖瓦房的仍只有5%-10%的地主、富农等人家,横栏人仍以居住茅寮为主。60年代初,公社、大队相继成立茅房改砖屋工作组,大张旗鼓宣传推动茅寮砖屋改造。大大地加快全公社茅寮改建砖屋进度。

中山市横栏镇志:茅寮到砖屋:历史变迁

宋末元初横栏淤积成沙洲以后,人们从水上漂流到境域陆上安居,逐步在堤围基头旁边搭建起茅寮。茅寮间距疏密、形状大小也不一,但依基围堤而搭建,呈条状形建筑群。茅寮用禾秆搭盖,挂上泥墙便成。茅寮一般分为大一仙(六尺丁方)、两仙(九尺丁方)、三仙(丈二丁方)、五仙、七仙等。一般人家搭建三仙为多,个别经济富裕的才搭建五仙,贫困人家只能搭大一仙或两仙。茅寮搭盖容易,成本低廉,但不够耐用,3-4年就要换一次茅,故有俗语:“穷人住茅屋,茅屋住穷人。”

清末民初起,境域部分富裕人家开始修建砖瓦平房或两层楼房。但至1949年,住上砖瓦房的仍只有5%-10%的地主、富农等人家,横栏人仍以居住茅寮为主。

60年代初,公社、大队相继成立茅房改砖屋工作组大张旗鼓宣传推动茅寮砖屋改造。1963年,公社在六沙大队北一生产队和横东三村二队开展砖屋化试点,随后在全公社铺开。至1971年,全公社改建砖屋1766间,占总户数的28.13%。70年代,全公社各大队纷纷建立砖厂,生产大量红砖,以200元一万个一级红砖的廉价供应给农户建砖屋,凡建砖屋者,每户分配一级红砖2-3万个。农民建砖屋热逐年高涨。此外,各大队还成立建筑队,帮助农户建砖屋。大大地加快全公社茅寮改建砖屋进度。至1981年,全公社有砖屋6726间,占总户数的87.38%,比1971年增加4960间,增长近3倍,平均年递增14.53%。80年代后期,全镇完成茅房改建,建成砖屋77.34万平方米,居民全部住上砖屋。1985年,人均居住面积21.15平方米。(www.xing528.com)

80年代后期,全镇兴起新一轮房屋改建和扩建,把砖瓦平房或砖木结构楼房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1988年,西涌一河两岸新建起一幢幢三层以上小洋房,全镇新建楼房297间,建筑面积达33803平方米。1992年,全镇新建居民住宅223间,新建筑面积从1990年的11.2万平方米增至36.7万平方米,增长227.6%。1995年,全镇居民住宅面积达143.5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居住面积29.45平方米。且居住房屋越建越高档,新建不少花园式住宅。住房多讲究结构、用料和装修。一般住宅均配套有房间、客厅、饭厅、厨房、洗手间和阳台。并且普遍重视室内外装修,外墙装饰从批石灰到洗石米、贴马赛克,发展到贴高级瓷片;内墙从扫石灰,发展到高档、环保的乳胶漆涂料;地面装饰从批水泥面到铺釉面砖,发展到高级抛光砖、釉木地板窗户从木窗到钢窗到铝合金窗;室内装潢多选用夹板装饰板,甚至选用红木等高档材料。家庭设备与城区无异,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2001年,全镇新建住宅面积12.75万平方米,总投资达6373万元,人均居住面积由2000年的32平方米增至35平方米,增长9.38%。2005年,全镇人均居住面积为36.36平方米。

表7-3-5 1979-2005年横栏镇人均居住面积统计表 单位:平方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