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区医院管理
20世纪50年代,横栏区内卫生院、卫生所的医疗力量单薄,医疗业务以门诊为主。随后,除开设门诊和接生外,还负责辖区内的医政和卫生防疫工作。60年代,增开设留医病床,除治疗常见的疾病外,还能开展一般腹部外科手术。70年代,公社卫生院按留医部、门诊部、辅助诊疗科室、药剂科室、行政管理科室等几大部分设置。
1980年,根据中央卫生部《关于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健全医疗护理的各项制度。1982年,卫生院恢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取消的门诊病历,健全住院病历制度、急诊病历和门诊病历的书写制度。
1984年,实行院、所、站负责制,全民所有制的横栏卫生院实行责、权、利结合的责任制。对集体所有制的大队卫生站,国家给予适当补贴经费后,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劳分配,民主管理”的管理方法。
1991年,中山市将镇区卫生院管理权下放到各镇区,实行市镇两级管理体制,人事任免由镇区负责,报市卫生局备案;业务由市卫生局及有关主管部门负责。
1997年,围绕一级甲等医院标准,横栏医院狠抓医德医风和医院管理,使医疗和护理质量有明显的提高,经市医院评审团检查验收,被评为市一级甲等医院。
1999年,贯彻上级有关《执业医师法》,全面清理辖区内医疗市场,整理医疗秩序,取缔非法行医个体诊所21间。并对全部医护人员的毕业证、资格证和执业证进行全面清查,对无执业资格人员进行转岗或辞退。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由主管院长任医疗质量管理小组长。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会议。成立医疗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医疗质量监控小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和医疗事故、差错鉴定小组等管理监督机构。制定《横栏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院目标管理方案》《预防和处理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方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值班交班制度》《护理工作岗位制度》等规章制度。重视对病案的管理,把病案工作纳入医院治疗建设之中。成立病案管理委员会,建立每季度一次的科室病案管理质量检查与考核制度,健全医疗管理制度与绩效考核。并将原医务科和护理组合为医疗管理部,形成医疗工作综合管理。
2005年7月,开展廉价门诊和廉价病房服务。医院设立廉价病床14张,其中内科3张、外科8张、妇产科3张。医疗管理部建立廉价医疗方案、基本诊疗标准和基本用药目录,同时规定廉价门诊每张处方金额不超过人民币40元,廉价病房每日住院费不超过200元。(www.xing528.com)
二、村卫生站管理
1962年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把大队卫生站纳入三级医疗卫生网的管理范围中,实行扶助、督促、指导的方针。同年起,重视对卫生站医护人员的培养和训练,培训一批农村赤脚医生,并通过公社卫生院的指导,使大队卫生站业务和技术建设不断进步。
1982年7月,对14个大队卫生站核发办站证书,并规定卫生站领证书的条件。从1984年开始,全区12个乡卫生站普遍实行乡村医生承包制。实行包经济指标开支、包防病治病、包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指导。在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多劳多得。
1986年9月,根据市卫生局有关《中山市乡村医生管理规定》,对乡村卫生站的性质、任务、经营管理形式、人员配备、人员技能、药品、器械设置都给予明确的规定,同时制定岗位责任制、财务管理制度、学习会议制度、卫生宣传制度以及治疗纪录和传染病登记制度、消费查对制度、药品管理制度等,对乡村卫生站按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卫生站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1997年,整顿各村卫生站、狠抓职业道德教育和内部管理,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促进医德医风进一步好转。全镇14间卫生站经评审达到甲级卫生站标准的有11间,占全镇卫生站总数的78.6%。
2000年起,逐步实行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2000年6月,成立横栏镇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委员会,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方案,医院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接管各村卫生站,将其收编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行政、人事、财务、药品、医疗技术五统一管理。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制度及各种岗位职责、技术操作规范等;加强财务管理,制定《卫生站财务管理制度》,医院设联站会计,各站设出纳,并建立银行账户;加强人事制度改革和人事管理,全镇乡医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调配,对全镇卫生站工作人员建立技术档案,每月组织乡医学习业务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