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制与课程改革
(一)学制改革
清末民国时期,辖区内的私塾没有统一学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辖区内小学实行六年制,分设初小四年,高小二年。
1952年,根据国家《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的精神,辖区内部分小学试行六年制转五年制的改革,至1960年全部小学均实行五年一贯制,并一直延续到1983年。1983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横栏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各小学五年制改为六年制,至1987年全面完成改制工作。
1959年,新开办的横栏初级中学实行三年学制。1968年,将横栏中学学制改为四二二制,即整个中学阶段为四年,初中、高中各两年。1978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教学计划精神,将横栏中学的初中班逐步改为三年制,至1981年全部完成改制工作。
(二)课程改革
清朝各村私塾课程设置自定,一般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等为主。
民国以后各村私塾的教学内容接近小学,改授国文、算术等科目。
民国25年(1936),各村小学课程设置按《中山县小学科目及每周教授时间表》实施,恢复经训课。民国34年(1945),规定各小学教学科目及每周节数暂行标准为:公民2节、国语14节、算术5节、常识5节、体育5节、音乐3节、修字指导3节、课外劳动3节。民国37年(1948),辖区内各小学执行教育部修正公布的《小学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有公民训练、国语、算术、社会、自然、音乐、体育、美术、劳作9科。其中社会包括公民常识、地理、历史。1950年,各小学课程设置删除公民和童子军课程,并选用由省委托广州市编写的国语、算术课本,高小选用省编写的历史、地理、自然、政治课本。1952年,根据教育部颁发《小学暂行规程(草案)》的精神,辖区内五年制小学课程设置:语文、算术、体育、国画、音乐5科,四至五年级增设自然、历史、地理等科。六年制小学课程设置为: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8科。初小语文包括常识,算术从四年级起包括珠算在内,美术包括图画劳作。1955年,教育部颁发《小学教学计划》,辖区内各小学开始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综合技术教育)和加强劳动教育及体育,增设手工劳动课,同时增加自然和体育时间,利于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1978年,根据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精神,横栏各小学设置政治、语文、数学、外语、自然常识、体育、音乐、美术8门课程,开始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全国适用新教材。次年,各小学四、五年级逐步开设英语课,至1982年,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各小学陆续停开英语课。1996年,全镇小学从一年级起又恢复开设英语课。1981年,根据教育部的通知精神,辖区内各小学将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将自然常识课改为自然课,并陆续恢复历史和地理课。2001年,全镇小学从三年级起增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1959年,横栏初级中学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的规定》,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自然(包括植物、动物、达尔文学说基础、生理卫生)、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12门课程。60年代中、后期,校办小农场出现,劳动时间占用部分上课时间。1972年,中学开设的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生物、农业、体育、美术、音乐等科目,初中二年级增开物理、化学课程。课本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通用教材。1981年,根据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表》的精神,中学课程设置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等科目,初中每年安排两周劳动,高中每年安排四周劳动技术教育。教材继续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通用教材。1987年6月,中山市教育局制定《初中两类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要求全市中学按照本身的实际情况选用第一或第二类教学计划。横栏执行第二类教学计划,直至1991年。从1991年9月起,横栏各中学初中执行第一类教学计划。2001年起,横栏各中学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的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计划,课程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和美术课中加强写字教学。2005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四至八年级采用市教育局教研室编写的地方教材《乡土中山》作为必修课。
表6-1-13 1987-2005年横栏镇初中教学计划表
1980年,横栏中学高中部全部办成职业班,并与厂企联合办学。1989年分出开办横栏职业中学,其教学计划保留普通中学主要的文化课,约占总课时的75%,同时增设职业技术课,约占总课时的25%,职业技术课开设电子、机械加工技术、化工、制衣、财经管理等多个专业课程。
二、管理体制改革(www.xing528.com)
民国时期,私立学堂和私塾在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由当地政府和私人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政府开始接管教育工作。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按照规程要求,辖区内的各小学均由中山县文教科领导,小学校长由所在区公所委派。1959年7月,横栏小学及公办全日制县重点小学,由县教育局和辖区内教育行政部门双重领导。辖区内其他公办的一般全日制小学、公社办的横栏农业中学均由公社直接管理。1963年3月,县办全日制小学由县教育局统一领导和管理。1964年下半年,各小学兴办耕读班,统一由所在村队领导,全日制小学行政领导安排一人兼管耕读班的工作。1968年,各小学新办的附设初中均由公社革命委员会管理。1972年,中学由县教育局管理,辖区内的各小学均由公社管理。1982年,广东省教育厅颁发《全日制小学管理暂行办法》后,辖区内的全日制小学,由县教育局和公社共同领导,以公社管理为主。县教育局和公社委托公社教育办公室,具体管理辖区内小学教育工作。
1985年,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实行市、镇、村三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级负担教育经费”的教育管理体制,辖区内中、小学校,在市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级管理,镇办的中学和中心小学由镇管理,村办的小学和幼儿园由各村管理。
1989年,横栏在全市率先开展以“聘任校长、聘任教师,实行校长负责制与教师岗位责任制,实行学校正常教育经费包干、浮动工资奖励”为主要内容的“两聘两制,一包一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新体制,校长人选由其主管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后,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考察确定。小学校长由所在管理区(居委会)聘任,中学校长由镇政府聘任,任期均为三年。
2002年,全镇在多年实施“两聘两制、一包一奖”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改革中小学人事制度的用人机制、评价机制和分配机制,建立以聘用合同制为基础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使教师由国家人变成单位人,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改变以往中、小学校长由所在办学单位聘任的办法,由镇政府统筹实施中、小学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办法。竞岗人员要进行书面考试、演讲答辩、民意测评等程序,然后根据竞岗考核情况向办学单位推荐人选,最后由办学单位择优聘任。各中、小学校长受聘任后,仍实行学校校长负责制。民办学校则实行承办人负责制。
2004年,全面启动校长职级制改革,取消中小学校校长的行政级别,根据校长的职业特点设置10个等级的校长职级,对全镇中小学校校长进行理论素养、学识水平、治校能力和工作业绩等方面的职级评定。组织中小学校校长集中学习、书面考试和个人答辩,由市四级校长评定领导小组具体评议,公示评定结果后,由中山市教育局审批。
三、学校内部管理改革
民国时期,学校设立校长、训导主任、教务主任和总务员等职对学校进行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消学校的训导制度,校长、副校长之下设立教导处、总务处。1963年,《全日制中、小学暂行条例(草案)》公布后,学校管理体制和行政工作有明显改变。全日制中小学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明确规定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在上级党委、教育行政部门和党支部的领导下,负责主持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下设教导主任,协助校长工作。校长组织学校全体教职员会议,传达上级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方针政策,研究讨论学校党支部(或党小组)的决议、学校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和其他重大问题。
“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有的中、小学行政管理机构陷于瘫痪。1967年7月以后,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辖区内各中、小学。横栏中学由工宣队、学校领导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领导管理。各小学由所在村的贫下中农宣传队以及学校领导代表,教师代表组成“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领导管理。各学校取消校长、教导主任职务,设革委主任、副主任、革委成员若干人,行使学校行政职权,管理学校。因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加上贫下中农宣传队对学校管理业务不熟悉,学校管理较为混乱。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的管理逐步走上正轨。1978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辖区内各中小学进行领导体制改革,撤销各中、小学的革命委员会,重新恢复学校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89年,全镇中小学实施校长负责制,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各项工作,根据教师岗位责任制的各项要求管理教师。新体制与原来的学校党支部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不同,由校长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学校党支部只在重大问题上对学校工作进行监督。实行新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后,学校的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加强。
1995年起,全镇推行中小学素质教育目标管理,学校按目标要求抓好各项工作。但办学管理和校长负责制不变。2003年起,全镇中小学教职工实行聘用合同管理,各学校建立教师工作绩效评价机制,制定较完整的评价方案,从职业道德、育人能力、工作绩效、教学风格与特色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同年,各中小学还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机制,收入分配向优秀教师和关键岗位倾斜,将教职工的奖金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挂钩,促进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
四、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
1989年,横栏镇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实施“燎原计划”示范乡镇,实施燎原计划,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横栏镇党委、政府把它作为科技兴农、教育强镇的战略来抓,成立以党委副书记和副镇长为正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三级领导机构,全方位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农、科、教相结合培养人才,探索科教兴镇“燎原计划”的路子。一是巩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成果,100%扫除文盲,被评为省“无盲镇”。积极巩固和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推动学校上等级,全镇19所中小学全部被评为中山市优美校园、优质教学、优良教风、优化管理“四优”达标学校。二是努力推动普及高中教育,投资500万元新建一所理工学校,经过几年努力,理工学校办成有大专、中专、中技、职高、业余高中等5个层次6种规格20多个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办学,为横栏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好用、顶用、耐用的人才。三是积极开办成人教育,镇村两级开办16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长短班结合的形式,培训厂企及农村人才,普及科教知识,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建立13个农业示范基地和10个科技种养典型,带动全镇。四是大力整顿幼儿教育,开办12所独立幼儿园,使教育事业有发展后劲。镇村两级共投入资金1亿多元,建成从幼儿教育到大专教育的“一条龙”教育体系和幼教、普教、职教、成教4个网络,组成农村综合教育的架构,认真实施燎原计划,培养了一大批经济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促使全镇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1993年,横栏镇获评为省市两级实施“燎原计划”达标示范乡镇和先进单位。1990-1994年间,省市两级在横栏镇召开多次现场会议。1992年6月25日,全国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经验交流会的200多名代表到横栏镇参观“三高农业”。1994年,横栏镇被评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